
浪漫之旅上早市儿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妻子赵景文
作者 张明君
早市儿离我家大概有三四里远,我和老伴儿隔三差五就去一趟。我俩上早市儿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走着去,走着回来,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二是坐公交车去,坐公交车回来,叫做省力、快捷、不花钱——我俩都有老年免费公交卡。三是去时空手儿步行,回来拎东西坐公交车,称为,既锻炼身体又省力快捷。说实话,上不上早市儿,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完全由老伴儿通盘策划具体安排,我只是拿兜儿拎包儿,跟随行动。
不管什么时候到早市儿人都是那么多。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这两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场面,这氛围,正可以展现老伴儿逛市场的情趣和功能。只见老伴儿精神抖擞地走进人群,穿越躲闪,左顾右盼,看货问价。我则在后面盯住老伴的背影,记住她今天穿的什么颜色的上衣,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俗话说,货比三家。这样走了几趟,岂止是三家,说六家也不算多。老伴儿心中有数了,于是,真正买货才开始。老伴儿讲价,挑选,上秤,交钱。我接货,装兜儿,拎走。老伴儿曾多次叮嘱我,上秤时要看着,交钱时要看着,以防黑心商贩糊弄老头儿老太太。因此,每每到了上秤或交钱两个关键时刻,我都睁大眼睛盯着,同时脑袋飞速的运转,用最简便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老伴儿扭头看我一眼,四目相对,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
人们常说,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此话一点儿不假。缺斤短两的商贩毕竟是少数。有时算完账,货主大度地说,抹去零头儿。老伴儿也大度地说,我有零钱儿,孩子,你起早贪黑的也不容易。货主激动地说,大姨心眼儿真好,您能活100岁。

东西买得差不多了,我拎的兜儿也渐渐地满了,我俩来到一个人比较少的有台阶的地方。老伴儿查点一下所买的东西。我以为要走了,老伴儿朝我笑呵呵地说,你坐一会儿,我溜一圈儿。说罢,转身进入人流中。不一会儿,老伴儿乐颠颠儿地回来了。举着一袋儿菜,高兴地对我说,在咱家附近超市儿,这菜三块五一斤,这儿才一块八,多好。我以为这回该走了,老伴又朝我笑呵呵地说,你再坐一会儿,我再逛一圈儿,一转身人就没影了。过一会儿,老伴儿捧着一盆花乐颠颠儿地回来了,高兴地对我说,这花在花市买得20元,在这儿才要15,我就给12,他也卖了。得意的样子溢于言表。我说,这黄色的咱家好像有啊?她说,你不知道,咱家有红色的,黄色的,这叫桔黄色,这回颜色都全了。
老伴儿捧起她刚刚买的宝贝花,一声令下:“走,回家。”我拎起兜子紧随其后。走着走着,我故意放慢脚步。一会儿,老伴儿回头一看,大声喊:“快走啊!”
我不满地说:“你也不看看拎多少东西,怎么快呀?”
老伴儿犹犹豫豫地说:“是多点儿......要不就......
这时,正好有两对老夫妻走到我俩身边,而且都是老头儿拎东西,老太太空着手儿,清闲自在。
老伴儿见景生词,冲我大声地说:“你看看,家家户户都是老头儿拎东西。”
我也大声地反驳:“哪块儿规定的,就得老头儿拎东西,老太太轻手利脚儿的。”
老伴儿神秘地走到我跟前,看看四周无人,声音很低,又很清楚地说:“你咋不说说家家户户的老太太xxx(此处省略几个字)我无言以对,拎起兜子大步流星地向前走。
到家了,一进屋,老伴儿就吩咐我:“你到冰箱冷冻第二格,拿一袋儿芹菜猪肉馅儿饺子煮上。”我打开冰箱,拉开第二个格,里边的冻饺子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有标签儿:尖椒羊肉、酸菜猪肉、芹菜猪肉......
这边我煮饺子,那边老伴儿整理、存放刚买回来的蔬菜水果。当天吃的放在厨房;明天吃的放在门外走廊;存放时间长的,放在冰箱冷藏。把好方便袋儿保存起来,用来装垃圾。
东西放完了,饺子煮好了,老伴儿吃第一个饺子就说:“这饺子煮得时候儿小了。”我正在纳闷儿,老伴儿突然说:“怨我,这捆芹菜我看挺嫩的就没用开水‘焯’,只用咸盐‘煞’一下,忘告诉你了。”
饺子吃完了,上早市儿的事儿还没说完,回过头来接着说。
有一次,买完东西后,老伴儿思量一下说:“家里也没有现成饭,咱俩在小吃部吃早饭。”我随声附和:“对,下馆子。”
一进小吃部儿,老伴儿叮嘱我占两个座位,看好兜子。问我吃什么?
我随口答道:“大饼子。”
老伴儿故作生气地说:“下一次馆子也不知道吃点儿新鲜样儿。那大饼子一辈子不吃也不想。”
一会儿,老伴儿端来一碗豆腐脑儿,几个豆面卷子——这豆面卷子,平时餐桌上极少见,真是新鲜物。
在回家的路上,老远就看见我们小区的常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的几个老头儿老太太结伙儿上早市儿。
听到有人惊呼:“你看人家上早市儿都回来了。”有人接着问:“你们去那么早,吃饭了吗?”老伴儿答:“吃了,下馆子啦!”
“下馆子!花多少钱?”
“不多,九块钱。”
有个老太太冲我说:“张老师一个月退休工资七八千元,就舍得花九块钱请老伴儿下一回馆子,也太小气了!”
这个嘴快舌尖的老太太,故意夸大我的工资。我也故作无奈地说:“没办法,说了不算啊。”
“你挣那么多钱还说了不算,谁信呢?”
老伴儿上前一步,接过话茬:“我说了算。在我们家,别看我不挣钱,但我管钱还管人。”说到这里还自豪地一挥手。
快嘴老太太马上接过来:“就管一个人,那真好管啊!”
众人齐声大笑起来。
这笑声在夏日清晨林荫小路上久久地回荡,带来一天的快乐。
作者简介
张明君,1949年生于吉林省大安县大赉乡,初中毕业后入渔业大队打鱼十余年,1978年考入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

照片由作者提供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l本期新闻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