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的感悟
文/沈五群
近日阅读《牛城晚报》的精美诗文,倏地发现副刊牛尾河更名为‘听泉’,感觉这一命名清新脱俗,格外亲切。瞬间眼球一亮,顿时令我心潮澎湃。
顾名思义,‘听泉’的美好寓意,就是将天然泉水的优美景观,韵味十足地融合于人的听觉。
这样一来,不但使聆听者感受到了泉水涌动的声响,而且通过静心的体验,破例触摸到了大自然幽静深处的灵动心声,平白使其富有动感,陡然增添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使天然泉水涌动的声音,更具传神效果。
生在泉城长在泉城,成家立业在泉城,自然而然便爱上了泉城。
尤其是在泉城从事旅游宣传二十年,特殊的职业敏感,自然而然便迷上了泉城的百泉涌流,自然而然便养成了静静聆听泉城泉声的特殊习惯。 自古至今,太行泉城名符其实。不必缅怀过去“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的天然美景,就是随意走进太行深处的任何一个地方,总有潺潺泉水在或青或红的石头上涌流,构成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墨丹青。
难忘那些年走进太行群山,走进那些个罕见的天然岩洞,静静聆听石岩上滴落泉水的响声,一串串“叮咚叮咚”悦耳动听,瞬间令我心旷神怡,从而更加喜爱旅游宣传工作,暗下决心要力尽洪荒干出个样子来。
难忘那些年小憩在太行群山,小憩在那些个潭瀑相连的山野仙境,凝神倾听那哗啦啦的流水声,仿佛自己蓦然插上想象的翅膀,腾楞楞飞上那白云飘逸的苍穹,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大美河山,更加珍惜众人求之不得的旅游宣传工作。
考察太行泉城的泉水资源,本是我从事旅游开发宣传的本职工作。
那么,在深山老林里休闲听泉,目的是在静静聆听中捕捉灵感,以便及时把考察的有关依据,真实地撰写成旅游资源考察报告,上报主管部门领导参考,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这样一来,休闲听泉自然而然也成为我份内本职工作之一,足可名正言顺地去卧云听泉,任凭他人羡慕嫉妒,任凭他人说长道短,我始终坚持默默听泉,默默捕获灵感,默默耕耘追梦。
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曾先后走进大峡谷、小西天、仙翁山、灵霄山、九龙峡、天河山、云梦山、前南峪、仙界山、天梯山、紫金山、黄榆岭、龙泉湖等诸多景区景点实地考察,用脚步丈量太行童山,用深深浅浅的足迹,去印证太行泉城的山水魅力。
难忘那一年暮春,天梯山景区偶尔在山脚下撬开了一个封闭亿万年的天然洞口。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后,我立马陪同局领导前去考察。
那时我正年轻,便自告奋勇打头阵,穿上从水库管理处借来的特制雨衣,手持电筒木棍,在三位青年村民的陪伴下,我钻进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里,一步一挪冒险向前,发现这是一条具有珍贵开发价值的天然溶洞。连夜写好泉水资源考察报告后,很快便在河北省内部信息上发布,并在《牛城晚报》头版刊登。不久,天梯山便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把这一意外发现的地下溶洞,开发成独具一格的金水洞而名扬四海。 太行泉城的多年听泉,使我深有体会颇有感悟。铁的事实证明,常去太行泉城听泉,不仅仅是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而且还是捕获灵感的最佳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回归自然静心听泉时,还能开心汲取大自然的灵气,通过自身听觉的转换,足以形成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
多年从事旅游开发宣传工作,多年痴迷泉城听泉的傻冒活动,使我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使我在异彩纷呈的旅游天地中,不经意间捕获了好多好多业余创作灵感,撰写出一篇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旅游资源考察报告。
同时,先后有数百篇旅游新闻、文学作品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总计80多篇。
退休后,在小女儿沈彩虹的协助整理下,接连有《美在太行》《太行追梦》旅游著作出版,并有多篇赞美太行泉城的随笔散文,接连不断地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旨在不忘初心,继续奋发,为树立太行泉城的窗口形象,志在古稀之年力尽微簿。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会员。著有《太行追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