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教授在很多场合强调,他去过100多个国家。
他这样反复强调,可能是要证明他的见多识广。这些经历对张教授有多大帮助,我不好说。
我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掌握了规律,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世界;如果不掌握规律,见的越多,反倒会被纷乱的现象所迷惑,搞不清前因后果。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二战结束时,军方对日本人的许多行为迷惑不解,为了精准控制日本人,司令部向人类学家们请教,于是,诞生了《菊与刀》这部书。这部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心理,道德,观念等等的来龙去脉做了详尽解读,剖析了日本人极其矛盾的性格的成因,他们为什么既残忍又温和,既尚武又爱美,既高贵又粗俗,既勇敢又怯懦,等等。这本书被称为日本人的使用说明书,其中的许多观点被军方所采纳,它对日本人性格解读之精准,让日本人都感到惊讶。
但是,写作这本书的女博士本尼迪克特,却从来没有踏上过日本领土,接触的日本人也不多,只是几个日本战俘,和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但是,由于她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没有去过日本本土,并没有影响她做出精彩的结论。
可见,去的地方的多少与研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有知未必有识,见多者未必识广。研究问题不是掌握的材料越多,就能看得越清楚,结论越正确。如果不善于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那么,看的越多,反而会越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