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当老师的时候,三尺讲台、一根教鞭。默默耕耘几十年,累出一身病。却籍籍无名,啥荣誉也没有,只有一个“老教师”的称号。
现在呢,当上领导了,走下讲台了,放下教鞭了,脱离了一线教学岗位了。各种荣誉却纷至沓来了,什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育专家、教授学者、学科带头人…,各种荣誉拿的手软。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以前的主业是上课,现在的主业是开会。以前拿的是粉笔,现在拿的是钢笔。不从事教学反而成为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了,还给广大一线教师们进行培训和讲座,这是什么逻辑?
以前,我们都说“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家里穷的孩子懂事早、能吃苦、肯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通过学习完成人生逆袭的大有人在。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国高考刚放开那几年确实如此,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中,有一半来自农村。1978—1998年,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村学生超过三成。
现在呢,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2000年以后,只有不足一成。同样的情况,不只发生的北大清华,而是遍及几乎所有的985高校,越是好的大学,农村学生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村学生偷懒了吗?当然不是,越穷的地方,越指望接受教育改变人生。只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导致越穷的地方,教育质量越低,考学的难度越高。
以前,教培行业遍地开花,各种暑假衔接班、预科班、新生班、提高班、冲刺班、包过班……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每个东奔西走的孩子身上,都背负着一个或几个培训班。为了给学生减负,减少教育内卷,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教育部门对各种教培组织进行取缔。料想这下,孩子可以轻松了,家长可以释怀了,大家再也不内卷了。
现在呢,有钱的家庭花高价请私人教师,给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校外辅导,每小时费用几百到上千。上过辅导班的孩子明显在中考和高考占据优势。而普通家庭无力承担这种高额费用,只能望洋兴叹。新的教育不公平出现了,更甚以往。
以前,中国是个科研弱国,1989年中国发表论文总数仅为8.64 万篇。
现在呢,经过多年来的大干快上、跑步前进,中国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2019年,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达到684048篇。力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仅如此,我国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按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来讲,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科技强国了。然而呢,每年的诺贝尔奖几乎被欧美国家给承包了。日本也平均每年拿到一项诺贝尔奖。而反观中国,我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少之又少,其中绝大部分还有海外求学经历,本土产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更是屈指可数。回想一下,上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是多年前的屠呦呦教授。 每年70多万篇论文产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吧。
另外,我们的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100个发明专利里面,只有3个有应用价值,其他都是放在档案袋或者存在电脑文件夹里,巨大的科研投入,换来的只是教师用来评职称、学校用来出成果的无用材料罢了,着实可惜。而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约为50%,是中国高校转化率的13倍。
以前大学生是天子骄子,一个村出了一个大学生是全村人的骄傲。敲锣打鼓、杀鸡宰羊、大宴宾客。自 1978 年恢复高考以来,确实有一大批出自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参加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实现了“鲤鱼跳龙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下一代的命运。当年的马云和俞敏洪都是参加三次高考才考上。
现在呢,在教育产业化的滚滚大潮推动下,大学不断扩招,高考录取率已经从1978的4.8%,飙升到2022年的93.7%。高考大跃进确实圆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学梦,让很多本来资质平庸、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够踏入大学的门槛。但是,现在的社会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大学生。高考大跃进给很多年轻人一个错误的价值引导,让很多年轻人进入大学,穿上孔乙己的长衫,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却发现这个社会根本没有它们的容身之所。低端的工作不愿意干,高端的工作做不了,从而成为夹心一层。每天都在辛苦奔波,日子却一直在原地打转,生活仿佛没有未来。而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原本不需要上大学,学一门技术,靠技术和勤劳吃饭,照样可以活的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