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五)
文/面朝大海

我们行走在西部高原,常常感叹于西部的雄浑、辽阔,以及荒芜,却很少有人了解在这片雄浑、辽阔和荒芜之下掩埋的历史。中原五千年灿若星辰的文化光芒,遮掩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星光,虽然中原典籍汗牛充栋,但相较之下,对这片土地的记述却少之又少,也鲜有完整性。中原文化发达,记述较多,留存自然也多,各种记述可以相互印证。西北人文较之微弱,留存和印证自然也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可能更多是一种记载、留存和传承。但随着时下文化和旅游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对这片土地的兴趣越来越浓,自然会有人追问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对一个西北人来讲,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风烟,即是一种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土地的热爱,也是一种“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的历史追问,更是一种幸运和信仰。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朝代,也是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单是从其留下的数以千计的诗歌来说,其文化的灿烂和辉煌至今仍照耀着我们,成为我们文化历史宝库中的珍宝。而与之相应的,就是唐朝的武备也达到了中原王朝的顶峰,彻底改变了之前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周边诸国时时侵扰中原的局面,体现出“万国来朝”的宏大气象,而这一切离不开唐开国初期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时至今日,为家家户户看家护院的唐朝将领“秦琼”、“敬德”依然受人尊敬,尽忠职守。

唐开国初期,吐谷浑周期性的入侵今四川和甘肃南部地区,据《资治通鉴》记载,628年吐谷浑袭击岷州(今甘肃定西);632年,吐谷浑伏允王率部袭击兰州(今甘肃兰州)。634年,吐谷浑遣使向唐朝贡,但随后攻击和掠夺鄯州(今青海省海东地区)。
唐王朝立足未稳,不易远征,唐太宗派特使谴责吐谷浑王,并要召其觐见,遭到吐谷浑的拒绝。后吐谷浑王请求通婚,唐王朝同意,但要求其亲自到长安成婚,遭到拒绝。同时,吐谷浑继续攻击兰州、廓州(今青海省海东地区),并扣留唐使赵德楷。
唐太宗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唐王朝国力日盛,唐太宗派李靖挂帅,侯君集、任城王、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契苾等军进击吐谷浑。次年四月,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
吐谷浑军在败退之际,烧尽野草,撤走人烟,施行“坚壁清野”,伏允烧尽野草,轻兵入碛(沙石浅滩、沙漠)。唐军诸将认为,马无粮草,已很疲弱,不可轻易深入。唯独侯君集主张应乘其初败,人心离散之机,穷迫不舍,一举将其击灭。李靖采纳其意见,分兵两路追击,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境内,青海湖附近,“伏俟”为鲜卑语,意为“王者之城”);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

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带)大败吐谷浑军,斩其首领,俘获大批牲畜。数日后,李靖率军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拉脊山以南)击败吐谷浑军,接着又在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再次获胜,共俘斩吐谷浑名王数十人。
南路唐军在沓无人烟地区行军2000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时,只能“人龀冰、马瞰雪”,于五月间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大破其众,俘其名王骁将。伏允向西败走,准备渡突伦川(又称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投奔于阗。

李靖督诸军,经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河源(黄河源)迫至且末(今属新疆)。李靖部将契苾何力闻伏允逃至突伦川,遂率骁骑千余追击,因沙漠无水,将士皆刺马饮血,终于追上伏允,袭击其牙帐,歼数千人,缴获甚众,伏允侥幸脱逃,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自缢身亡。侯君集率部进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黄河上源玛多县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与李靖军会师。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自此,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