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的上半部是孙悟空的师父、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编出來的问题,由佛祖予以解答。到了《金刚经》下半部,自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起,是佛祖自动说起了法,怕须菩提等弟子听不懂,一步步深入浅出加以阐述。如这品中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这句'于意云何'是口头禅,闽南叫'想啥说啥吧'或'按你的意思说。'1983年我在参加县委三级扩干会,周顺明书记在台上一讲2~3小时,十二点过去了,好象只讲了一半的意思。其实他只是看自己的笔記本讲话,都是下乡调研的数据。不似现在有的习慣式念稿式讲话,扣去假大空套话剩下无几句真言。三十九年过去了,周老书记讲啥话忘了,就一句似佛祖的口头禅'于意云何',周老书记的口头禅'来讲的顺啊!'让我记忆犹新!这句话似拉二胡的'过门',周老书记讲了上段,沒来一句'来讲的顺啊',就无法接着讲下一部分,好象与会干部也无法领会'于意云何'这么讲吧!习慣了就好。

所以受周书记影响,我的老领导陈福州口头禅是:'干你佬!'咋一听是骂人的话,其实他对至好的人才会出这个口头禅,是表扬我赞许我打招呼的亲切感!原來紫泥公社西良大队郭江会老支书,一个广播会起码讲了五十句闽南语'食物钠'。'食物钠'就是他的口头禅,好像是启蒙扫盲老師教的,骂他说'别人是吃盐(含钠)长大的,你也是'食物钠'养的,怎么了,教不会!'他从此把'食物钠'(盐)变成习慣性的'口头禅'!嘿嘿!就佛祖的'于意云何'这句口头禅,我这样理解,不知其可?


那么,佛祖讲了口头禅'云意云何'之后,想讲的才是这个《金刚经》第二十品的真谛:'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这是佛祖想讲的《金刚经》真理之一,为什么叫《金刚经》,金刚石就是钻石,象钻石一样坚硬本质,颠簸不破,放之四海皆准,任由时空变化都是存在的正教精神!佛祖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首先,必须解释什么是佛?什么是人?佛是指觉悟了曾经的俗人。而人却是未觉悟却具佛性的俗人。人属于'觉悟'或'痴迷'的本体…企求觉悟的人,离开这个'本我'去我外,膜拜一些偶像,用声色去求所谓的'佛'加持保佑,是'人行邪道'··这就是'佛在灵山莫外求',这个'灵山'就是您的心性…在您的肉体上!《金刚经》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云:'佛可以具足色相身见不。不也。'所说的'佛',相当于'食物钠'有盐这个色相肉身,用盐做咸菜这个报身,而用吃了'食用钠'很多人很多报身一样。佛祖的色相是一个美男子,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就似盐有各种品牌包装,吃'食物钠'长大的有众生人类等。各种吃盐大的人都有一个人的样子,这叫'具足色身'。所以说郭江会老支书的'食物钠'和佛祖的口头禅'于意云何'内容虽然不一样,但是禅意一样的。现在我不禁扪心自問,为什么一样吃盐长大了,有的大富大贵,有的穷困潦倒。有的俗不可耐,有的却观自在成了无忧无虑的活佛,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此刻我也不知道'于意云何''。


十年前,己故的漳州文史专家黄超云先生,送我一本《螺壳斋诗文选》,对闽南话漫谈过。其中也特別讲了闽南话的二句土著话:'伊哥豆缠'和'嗄里罗',这是口语汉字译文。'伊哥豆缠'实話意思是'粘贴'或'纠纏'的肢体动作或语言反复这意思。而'嗄里罗'又一种比喻叫'麦牙糖的棰子',一支这样的糠酸莫米鬆的捧子,被粘著了的感觉。'嗄里罗'不是假有文化把'食盐'讲成了'食物钠',让未读到化学课的老支书,小时候莫名其妙,'食物钠'便成了他仿效有文化的老师语气,而成了自己一生开会或交谈的过门话。中国少数民族傣族的古代经典《嗄里罗嗄里坦》,自称是先知写出来的。《嗄里罗嗄里坦》说的道理是要处理好事情,一方面认识必須正确,符合事实;另一方面说处事必须符合政治伦理规范,否则不会成功。书里反复说这一句话:'耳闻还必須眼见,眼见还必須用脑思考,只有思考好了再嘴讲出去。',后来,闽南话中的'糕哆嗦'好像与古代土著口头话'伊哥豆缠'的语意混爻不清相近。那么,'嗄里罗'是傣族古代经典《嗄里罗嗄里坦》的前半段'嗄里罗',作为闽南人的我,容易理解一些,因为闽南人评价一个人说很'罗',是指无知无明又胡搅蛮缠这个意思,应是'嗄里罗'的简约说法。《嗄里罗嗄里坦》之所以是经典,不是为了'嗄里罗'的状況,而是为了'嗄里坦'这一初心目的,'坦'即聪明又正直,坦然自若无所畏惧。这与佛教经典《大光明法》似乎有同样鹄的!


大光明法,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蒙古铁骑入侵兵败被俘后,在押解去元大都的途中,受世外高人传授的身心修行法门。其来源出自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著《论语别裁》一书所述。大光明法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但根据身心修行的原则来看,是针对文天祥个人而应时应性的开导和点化。修行人所谓的“世间八万四千法门,诸法平等,法法无二,唯在拣择。”,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适合的即是最好的”。此大光明法也的确让文天祥很快看破了生死,了悟了生命真谛,进而坚定了信念,保持了名节,成就了令后人敬仰的千古英名。







马先生的雨夜'嗄里罗'照片,由睛转雨入夜。虽然我居住在'龙出九江,花开四季'的石码九龙新城,也曾主动布置栽种了石榴、月季、茉莉花、俩雾、人参果、巴西跌、越南铁、盆格子、木瑾花等一批花木,出出入入还是有些季节感或睛雨表!离开农村老家43年、甚至离开乡镇工作也有21年了。住在龙海县城老石码,属于半农村半城市生活,在漳州与厦门之间的小城古镇,似乎就是我的宿命一一当一个不农不兽的养老闲人!


农民的儿子,城镇的女婿在性格上可能还有农民的烙印,却染上了官场的习气或市场的市侩,所以才自喻'不农不兽',做人没有农民的朴实本份叫'不农',做事沒有官僚的凶狠与奸商的狡诈,所以叫'不兽'。记得品牌衣服'七匹狼'广告中李连杰一句话:'男人麻,对自己狠一点!',有创业干事的励志语气,实际上类似教唆别人,不留情面,可踩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不然,怎么才叫'狠'角色!


因为城里生活惯了,远离了农村及土地,对于日出日落,好天下雨并不是特別敏感,倒是对发薪日或节假日有露出欢喜心或期望值。出來回去看到的景观,除了高楼水泥路面,就是有空调电脑桌椅的工作室,外面的春夏秋冬季节变化,除了添衣穿戴不同好像无啥变化;城镇里一切的一切,主要是买卖、赚錢与消费,体现在咱身上就是吃喝拉撒了,所以人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就慢慢地成了城镇里的经济动物,不想刮风下雨,只需要春秋两季。对于身边的草木花卉,也沒有那么亲近亲切了,而我在自己住的小区,志愿付出劳动栽花种草,似乎并不是为了锻煉身体,而在于一种救赎与唤醒,不妥忘記自己从哪里来的!


幸好,老家梧桥有一个农耕馆,收集了一大批农耕时代的农机具和农村日常用具,它们已經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农三代也随着城市化而少人会操控使用那些犁地的犁、耙田的耙、网鱼的网或打谷的机,仅仅作为一种记住的道具,而'乡愁'也不用愁了,以前农民怕乱风下雨起雷闪电…现在,这算啥?作为跳出农门或者转当居民的梧桥人,狂风暴雨来临之际,完全可以学习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我的十七岁前是农民区梧桥乡下孩子。生活在丘陵山场那个广阔的天地,虽然没有'大有作为',但是对小时候的花花草草有记忆。朱德委员长《咏兰》诗云:‘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农村的众草,印象深的有牛屯草、茅根、紫丁地藤、狗尾草、毛神草、苦草、水浮莲、含菊銀草、稗子等,而更多的是叫不出学名的草,数量漫山遍野,甚至长满房前屋后。它们兀自萌芽展叶,开花结果,荣枯随季。不若那些庄稼水稻、小麦或甘庶有娇气。母亲说过:'我是草籽命,生在九龙江边上宛村,6岁就被送到云洞岩西梧桥社,成了山场的童养媳,命贱点好!'草籽可以下土长根,生生不息!而我也成了草籽的儿子,可惜离乡又离土,恍惚间不知道了何处是故乡!



母親的草籽放在梧桥一块最贫瘠的土地上,嫁給我父親是'地主无地,富农不富'的坏成份家裡,命苦似黄莲一般!



现在好了,有时我从石码回去老家,路过亲人社的洋西村,去《龙江颂歌》主题公园边看看刘亚立同學租地种水稻的场景,顺便在公园的地毡草上赤脚溜達几圈。那看似无边无际的《荷塘月色》前后,象梳子梳理后地毡草地,让我上去就想打个滚,翻筋斗,或者莫名其妙地跑上几个来回,累了就坐在藤椅沙发上,看看西边日幕夕阳落山,瞧瞧东边云霁鹭鸟齐飞翱翔…最为有趣的'梭草'不一定在席梦思床上,而在这里!亲人郑霜高家的狗尾草,就在村庄不远;狗尾草长成的时候,会冒出一截好香的花穗。风过来时,那些花穗会落下草籽随风而去。狗尾草似乎就是芦苇吧,因为它的形状象狗的尾巴,竟然让我忘了它可爱的学名叫'芦苇',当它在春天的季节,就叫'青纱帐',嘿嘿!

瑞午节快到了,石码后街'三芳埕'卖烧肉粽的棕子哥,总是招呼我去白吃美食。不好意思之余,我想破费买点有母亲做过'大碱粽子',并且叮囑他替我购买两种名'草',菖蒲和艾草,菖蒲据說是一种芳香的毒草,放在家门口可以拒蝇虫蚊子,对'四害'有诱杀或驱离作用的草,相对于人类却是有益的。
菖蒲(学名:AcoruscalamusL),也叫做白菖蒲、藏莒蒲,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原产中国及日本,北温带均有分布。菖蒲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
艾草更是一种文化古草,艾草的名闽南语不好叫,龙文人叫菖蒲也叫'菖蒲'。叫'艾草'好像叫'研'草或秕蒿,凡正都是草草了之。其实艾是艾,蒿是蒿,艾也是一种香草,像兰蕙、菖蒲、桅子草一样的香草,它们都与一位诗人屈原和一个节日端午有关。它们跟那位古代楚国倒霉的士大夫一样,四处流浪,随遇而生,它们所经过的山野村庄,毒蛇、蛟子、臭虫之类的丑恶动物,慑于那种诱惑力和穿透力,便远远地跳循离去;凡是香的草花,总有一些带毒的粉醛气味!原來的艾与蒿,同属一科草种,源于一个祖宗,面貌酷似,心灵有别,香而有味的叫艾,而臭却无害才叫蒿。而我虽然出生在山场里,至今也不能辨別它的形状,加上长期抽烟'臭鼻'失去嗅觉,所以只好委托专业人士粽子哥代购吧!反正是香是臭我无感覺,他说好就是真的,艾艾香草,劬勞父老,才是我的思念和我的乡愁!苏轼诗云:'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蒌蒿滿地蘆芽短'的场景似乎还在故乡的尘风中,也在游子的夜梦里!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