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文学作品,是万万丢不开文艺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的。各位对此早就晓得,无需吾人再多嘴了。笔者不揣冒昧有个想法,也是浅见:仅仅凭这两种理论来评判文学艺术,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且落伍时代。还应引进两种理论:一个是社会心理学中“情”的理论。这是缘于,与新闻以事告知、论文以理折服相异,文学在于以“情”打动。因此,“情”,应是文学展示的中心,也应是文学评论的焦点。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情”,分为情感、感情,二者概念有别、指向相异,不宜混同。文学评论中将“情”冷在一边也就冷了评论效果,紧紧抱着“心理活动”这一概念的那老一套,确实不能再了,因为这四个字,是覆盖不了“情”的内涵也划不清“情”的分类的。准确一点应该是:“情”之流动则是“心理活动”的本质性内在。另一个是传播学理论。人类信息传播中,文学艺术传播是与新闻传播、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技术传播并列的主要渠道,人家新闻界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将传播学理论引进了,闻风而动之速、反应之快,与新闻脾性一样,对于一分一秒那叫一个抢!如今无论理论探讨还是新闻实践,已是生面别开、硕果灿灿,而文学艺术界尚是呼呼熟睡旧梦香香,连人家引进的现成饭也懒得尝上一口。这样,不仅评论难以破岩穿底深入下去,而且诸多文学信息传播新现象被隔搁视野之外无人问津。就以小说为例:它面世后的市场表现与读者反应,改编影视剧动态过程的追寻以及改编的原则、改编后内容变化的质量优劣,由文字符号变为具像性符号后传播效果的变化,影视“明星效应”对原著、对影视剧传播效果的强化以及可能出现的传播走向的引偏,网络连同滚动弹幕等等对于小说原著以及影视改编的正确反应与误读曲解等等,一起构成传播学中“信息反馈”环节,理应引发学者研究与社会瞩目。除了传统的研讨会、评论文章仍在继续,上述这些文学作品传播中重要的新义项,迄今尚未融进评论者意念,遑论纳入他们视野!虽有个别研究者为文学传播现象发了声,仍是“叶底黄鹂一两声”般的数量稀少与微弱无力。现实是,不该有的不但有了且是盛行:评论文章、各类发布会读书会所抛出的,全沦为赞歌推砌的垃圾,将评论该恪守的“客观公正”远远弃之渠沟,该有的“指出不足”几乎没有了踪影,这不能不让人悲情地唏嘘一番,干着急、干瞪眼而无可奈何。而该有的却没有:即文学评论没有与时俱进,仍是旧样儿未变且已老态龙钟、行姿蹒跚,可谓让人憾意极矣!这种不良还能让它风雨无阻地顺流而下吗?“请走来吧,健康正常、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评论呀,时代在呼唤着您的走来!”

笔者谈不上评论,只是品读,且将目光锁定于“小说改编电视剧”这一区间,这是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的选取。缘于评论与品读小说者多的是,评论与品读影视剧者也不少,而小说改编电视剧,少有人与焉,留给我一个偷渡阴平的良机。笔者近期将社会心理学中“情”的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引进《从“情”的层面对<红楼梦>原著与87版电视剧的对照评析》《<人世间>的独香异韵——原著与电视剧扫描》几篇长文中试了试,让我略受安慰的是报刊热心刊用并被诸多大网转发,留言跟帖、微信回复、电话询问也有一些数量。看来读者、网民给了笔者还可继续试一试的情面,恰好陈彦的《装台》已有电视剧播出,《主角》正在拍摄。“品陈彦”的机会,两袖姗姗地来到了我的身边。
品陈彦,需品的地方太多太多:剧本、小说、散文、随笔、词作、研究性论文等等;各有相当数量,需用的时间也太长太长。笔者对他的长篇很是偏爱,《装台》与《主角》都通读两遍,重点之处三遍五遍,品起来很对味儿。“品陈彦”是系列性的,先就《装台》起步。掂量了一下小说与电视剧,天秤上有了大的倾斜,决定放弃比照分析,以原著为主,电视剧仅以余光波及。接下来再从《主角》品起,若是《喜剧》也能开拍,那就再好不过,“舞台三部曲”就可全品无缺也品而无憾了。馨香味儿若是让我这位耄耋愚翁醉之舞台侧角,相信装台的头儿刁顺子定会三轮车送我回家的。哈哈,情不自禁地玩笑了一句,心爽呀!
无论是观陈彦编的剧,还是读他的小说,都能感觉到“情”的打动、理的启迪,看得进,却放不下。粗品后的感觉,陈彦确是陈彦,这缘于他的创作有诸多的特别,当然也存在一些小小不足。他用笔杆、键盘,已经献给社会那么多的光彩,现今正当年富力强走在路上,以后将会有更多更艳的拿出。因此,品品往昔的陈彦、当今的陈彦,细啖他作品中浓浓之情,无疑是美滋滋的趣事一桩,老翁我乐于一为。因有喜爱,方有感情;有了感情,方增底气;底气增了,胆也大了,就此敲锣开场。“杨若文文化窗”的“品陈彦”系列今天头一次亮相了,俟后将按如下计划依次品读。

附:品读《装台》的初步设想:
系列性“品陈彦”打算这样“品”(已品过)
——品陈彦(1)
陈彦之所以是陈彦
——品陈彦(2)
在给大社会装台
——品陈彦(3)
作家的平民视角
——品陈彦(4)
畸形的家庭关系
——品陈彦(5)
畸形的人物形象(上)
——品陈彦(6)
畸形的人物形象(下)
——品陈彦(7)
可怜可敬的装台团队
——品陈彦(8)
文中的“闲笔”不闲
——品陈彦(9)
“情”的携带与融入(上)
——品陈彦(10)
“情”的携带与融入(中)
——品陈彦(11)
“情”的携带与融入(下)
——品陈彦(12)
戏曲氛围下的笔端
——品陈彦(13)
文化的多棱镜
——品陈彦(14)
传播价值的拓展
——品陈彦(15)
(说明:在撰写中可能调整与变动)

作者:杨若文(授权何媒矩阵发布)
原载:杨若文文化窗(公众号)
责任编辑:何金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