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四十一)
杨浩然.偶然著
四十一、绝处逢生
快过清明了,马三选了二斤上好的明前茶及一盒点心敲开了徐乡长的门。一进门,就亲切地喊了声叔。
“哎呀马司令,来就来呗,捎什么礼啊。”徐二一边客气,一边让家人把礼物提进了厢房。
“我知道您老啥都不缺,这不是晚辈的一片孝心吗。”马三笑呵呵地恭维道。
“哎,老喽,不中用了。”徐二说“你再任命个乡长吧。”
“别呀,干得好好的,为什么换?”
“共产党这边好说,随便捐点儿,人家就千恩万谢。可国民党那边不好对付呀,什么抗日捐、胜利捐、警务捐、军事附捐、土地税、房产税,多如牛毛啊,你收得上来吗?收不上来就得垫,垫得过来吗?不干啦!”
“那咱抗交呀。”马三说。
“小腿拧得过大腿吗?算了吧。”徐二长叹一声,抽起了闷烟。
“那,您有合适人选吗?”
“有,现成的,村长马克龙就行。”
说曹操,曹操到。恰在这时,马克龙提着一兜子鸡蛋走了进来:“老乡长,一点儿心意。呱呱鸡攒的,别嫌少哈。”
“哎,礼轻人重吗。”徐二笑呵呵的接过鸡蛋,说:“恭喜你呀,如果马司令没意见,你就是未来的乡长啦。”
“不行不行,咱干点跑腿的小事行,管马家峪这么大个乡,没这能耐。”马克龙说。
“我看行,我爷爷都七十多了还为革命做贡献呢,再说了,有婶子在前面呱呱,再加上你的能耐,指定行。”马三说“就这么定了。现在,咱研究第一个问题:流民安置问题。眼下,整个临朐被鬼子、汉奸、国军和国民政府轮番压榨,男人被抓去当兵、修炮楼、修公路,有得甚至被当作活靶子活活打死,有得因为护一把种子而丧命。男人们几乎被抓光、杀光、跑光了。妇女、儿童和老人死的死、跑的跑,尸横遍野没人埋,狗都吃红了眼。咱这儿离朐地近,大量流民几乎全涌来了,而且个个有病,吃不上饭会死人,治不好病也会死人的。”
“这样吧,我先带个头儿,在老槐树底下支两口锅施粥,先保住这些人的命。克龙发动全乡募捐,力争在短时间内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治病的事儿,就交给你了。这些疑难杂症,只有八路军医院的那些大夫能治。”徐二建议道。
“好,咱分头行动吧。”马三说完,冲身边的赤兔马肖侠说:“你去把徐院长喊来,别忘了让她带上俩医生。”
“是。”肖侠答应一声,转身向莲花山飞奔而去。
肖侠和马克龙一走,马三对徐二说:“老爷子,我已向黎玉和徐向前推荐您当省议员了,今后有什么事儿,还望您老多多指教。”
徐二笑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忙你的去吧,我要去施粥了。”
大街上堆满了流民,个个破衣褴衫,头发蓬乱,脸色苍白浮肿,有的肿得眼都睁不开了。徐院长问医时,有得甚至往下拉眼皮才能露出一丝缝儿看人。
不检查便罢,一检查,徐小燕吓了一跳。这些流民身上几乎个个带有黑热病、伤寒、麻疹、天花、霍乱、痢疾、疥疮等多种病菌、病毒,若不及时治疗,一死一大片,而且会传染。
“治,想千方百计给我治。治好后还他们一个家。”马三说着,流下了眼泪。
别说,洋鬼子的西药见效就是快。没几天,在徐院长等的努力下,除个别没救过来外,大部分流民恢复了健康,加上有粥喝,这些女人和孩子们一收拾,又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
可刚治好一拨儿,又来一拨儿,而且越聚越多。流至其他乡镇的流民一听说这儿有饭吃,还给治病,便成群结队的往这涌来了。
人满为患,怎么办?不能光养着啊?马三左思右想后,开始征求起了流民的意见。孩子不懂事儿,有饭吃就行。可妇女们却众口一词,都想有个家。于是,马三立即让马克龙在马家峪先行先试的召开了个村民大会。
会上,马三说:“父老乡亲们,相比大家都看到这些流民的难处了,他们本来是有家有业的,可现在变得无家可归了,有良心的,抱个孩子回家养着;没媳妇的,领个女人回家生娃。特殊时期就不讲那么多条条框框了,老光棍儿也可以领,只要你善待她们,给她们口饭吃就行。”
一号召,果真管用。缺儿少女的还真认领了不少孩子回家。有几个女人,也被领走了。
呱呱鸡问:“马司令,外村的能领吧?俺有个远房亲戚三十多了还没成亲呢。”
“可以。”马三说“外乡外县的都可以,领走一个,赏大洋一块。”
“好!”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徐小燕看了这一幕,既感动又伤心。哎,这叫什么婚姻自由啊?但不这样解决,还真没别的招儿。
没多久,这些女人和孩子们就变成地道的蒙东人了。在这儿有了家,生了娃。
为了感谢马三的义举,流民们编了一段顺口溜:
自打鬼子占临朐, 苦了孩子和妇女。
孩子有爹不能见,女人蒙东去觅汉。
临朐成了无人区,恣了蒙东光棍汉。
马司令真会办,有他俺才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