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保健康 中医护理“暖”与“情”
文/李海华
走进临清市人民医院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室,室内弥漫着艾叶草的清香,让我们闻到就醒目活络,各种中药味闻之清雅,愉悦自然。
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室是临清市人民医院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打造中医护理特色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新需求,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于2021年9月份开诊的中医适宜技术门诊。
“多年沉疴难挣脱,有幸住进中医适宜技术门诊;王冬护理真周到,一副笑容又认真;还有刘婷婷张欣,都是热心为病人。”腰间盘突出患者李大爷激动的告诉记者,他说他在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室治疗肩周炎时,对他中医护理治疗的几位护师不但技艺精湛,服务还很暖心。
看到这一幕,我们就能猜测到中医适宜技术门诊的中医技术和热情服务在患者心中是什么形象。在神经内一科护士站的张贴栏上,记者看到粘贴着的层层叠叠的感谢信中,还有一位八旬老人送上了自己手写的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的感谢。这些弯弯曲曲的笔画虽然没有书法家写的那么苍劲有力,但这些发自内心的感谢话语还是那么的温暖真诚。
李大爷口中说的中医适宜技术门诊中的这几名优秀护师,限于篇幅,我不可能一一道来,今天,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王冬护师吧。
美丽的中医护理梦
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在现代诗《理想》中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这首诗中,诗人用充满激情的音符赞美理想,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理想,以春风化雨的神韵启迪人们奋发向上的心灵去执著地追求理想。
理想是前进的目标,但人为了实现理想都的需要工作。所有的工作,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可以是为了养家糊口,也可以是为了打发无聊。但一个人一旦选择了热爱,稍稍的倦怠便是放弃理想,或者是平平淡淡碌碌无为的一生。理想是我们人生前进的航标,就如诗人流沙河《理想》中说得“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王冬没有想过她会和中医有关系,也没有想过她要以中医护理让自己的人生出彩高光。她说这些话,还是在她没上大学之前。那时,她还不懂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有中医护理这一项,更不知道中医护理这门课中的神奇奥妙。可是,那年,她身边邻居的一场病拉开了她中医护理梦的帷幕。
在她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她的一位邻居病了,得了脑梗塞,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左侧半边身子不能动了,王冬的这位邻居按辈分喊爷爷,这个邻居爷爷是看着王冬长大的,从小聪明伶俐的王冬,特别招邻居爷爷的喜欢和疼爱,这位邻居爷爷是一位“老顽童”,他很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玩,好几个与王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与这位邻居爷爷经常玩在一起,成为忘年交,春天到了,邻居爷爷会带着这些孩子去漳卫河大堤下的空旷田野放风筝,夏天会带着孩子们去树林逮知了,……,总之,“老顽童”爷爷每天都有玩的主题,这些玩的主题还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这些玩也给王冬这几位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老顽童”邻居爷爷治病期间,王冬看到一位中年医生,用一根银针打通了邻居爷爷的筋脉之阻塞,他用中医治疗燃起了邻居爷爷重新站起来的希望。慢慢的,邻居爷爷竟然生活可以自理了。那一刻,那细细的“银针”在王冬的眼里突然就熠熠生辉,中医,就像初夏的阳光,霸道的照进了王冬的心里,拨开了层层的云雾,在她脑海里有了清晰的理想之基……
于是,王冬在报考大学填志愿时,毫不犹豫的报了泰安医学院中医护理专业。毕业后,王冬成了临清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师,很庆幸,她来到了神经内科,后来医院根据该院的中医护理特色又成立了中医适宜技术门诊,这是一个中医特色氛围浓厚的科室,她天天与艾灸火罐打起了交道。
我们如果聊中医治疗理论和医术,除了不懂就是枯燥,我们就拿两个患者的病例来了解吧。
四十多岁的赵先生有一天因背部夜间疼痛,十余天后更严重了,他来到市医院就诊,经咨询导诊护士来到中医特色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王冬接诊后评估为风寒湿痹型,就制定火龙罐治疗方案,治疗前后进行了手法开穴和按摩,用银罐做透右侧颈肩部,着重灸风池、风府、肩井,督脉及膀胱经等穴位,以祛风散寒、能见皮肤表面潮湿,达到气化;再着重在疼痛明显的部位进行运罐操作。经治疗后,第一次赵先生表示疼痛感明显减轻,肩部及背部夜间不再疼痛,感觉浑身轻松,不由称赞:“火龙罐这个罐这么神奇呀,我再接着做。”,赵先生间隔治疗四次后,身体再没有任何不适,现在,无病一身轻的他要甩开膀子在自己的事业大干一番了!
六十岁的孟香阿姨(化名)因背部发凉十余年还天天伴有失眠,近期更加严重,就来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就诊,王冬给予大号火龙罐施罐,两侧风池到肩颈、肩峰、斜方肌,风府到大椎,两侧膀胱经往下走到肩胛骨下角,重点做风池、风府、肩颈、天宗、肩髎,施罐40分钟。第一次做完火龙罐后,孟香阿姨感觉背部这一块儿,好像打开了,不太发凉了。
第二天,孟香阿姨拉着王冬的手说,十几年来,通过神奇的火龙罐治疗,她第一次睡了一个好觉,觉得浑身都轻松了很多。半月后,治愈好的孟香阿姨高高兴兴的出院了。现在,孟香阿姨每次说起来这次中医治疗,对王冬的感激之情就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更把火龙罐的疗法讲成了“神仙”的法宝。
一个个患者通过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康复,也点燃护师们对中医护理的热情,也让王冬这几位护师们深刻的感受到身为一名中医护师的价值和白豪感,作为中医护师,她们感觉中医护理不再只是谋生的工具,而真正了成了一种理想和信念。
有了理想,青春里未知的述茫相生暗就有了光芒,这更激发了她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求知欲,遇到患者的病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渐渐地她们感觉到自己中医知识匮乏,对一些疑难杂症,犹如孤舟泛海,难以启航。
在她们一筹莫展之时,恰逢医院护理部组织去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对王冬这几个姐妹来说,就犹如春天的甘霖,滋润了她们求知的大脑。她们求知若渴,几乎每一堂课都不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夯实了王冬几个姐妹们的中医基础,拉近医护距离,提高了她们主动开展特色疗法的意识。现在,她们对中医适宜技术门诊的11项特色中医疗法,都玩的特别“转儿”,治疗效果也更优,每次治疗时,她们看到病人信任的眼神,内心都涌动着满满的热情和通过治疗帮助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如火如荼,中医特色技术开展的也是风风火火,一直也都收到病人的高满意度。这也为王冬几位姐妹们的中医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虽然她们现在学到的中医只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但是她们不气馁,她们的中医护理之花才刚刚发芽,她们会用热情和信念来浇灌,不止让她们梦想开出绚丽的花,更会结出果实,一路繁衍下去……。
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到现在的“以健康为中心”, 护理部主任王金兰说,“以人为本是优质护理的前提,护理服务中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不仅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同时需要关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感同身受地体会病人身体、心理的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帮助、解决人们的健康需求。”
李海华,山东临清市人。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清市作协副秘书长,《当代新文学》副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纸业报》《精短小说》《聊城日报》《鲁西诗人》《长安日报》《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作家文学》《临清周讯》《中国现代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作品《希望》荣获1996鲁西北青年诗人《三等奖》,《长眠在麦田里的母亲》在2018年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荣获散文类二等奖。2019年,被中国华夏精短文学学会评为十大创作明星。长篇小说《转动的青春岁月》在《山东商报》连载,长篇小说《处处花开》在《当代文学连载》出版散文集《岁月静好,寻梦远方》《乡愁寻根》,出版《圆梦》《转动的青春岁月》《一路向未来》《处处花开》4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