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格律之避忌讲究
沈俊杰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第十条中规定了避忌问题。主要讲了三点:一忌合掌;二忌不规则重字;三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今天讲对联格律之禁忌,除了《联律通则》上讲的三点外,还涉及到其他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便于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下面分述如下:
一.忌合掌
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语义雷同。忌合掌就是在创作对联时,要尽量避免上下联用词语义上的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这两组词意思完全相同,如用在对联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就容易产生合掌。我们看两副春联:
神州千古秀;
赤县万年春。
鞭鸣辞旧岁;
炮响庆新春。
这两副联都犯了合掌的毛病。还有如传统贺人生子联:
兰房生贵子;
秀户产麟儿。
典型的合掌。再有一饭馆联:
美味佳肴,正宗川味;
珍馐玉馔,地道蜀风。
上下联意思完全重合,合掌无疑。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斟酌,要不厌其改,直至合律为止。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所占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也未尝不可。
二.忌无规则重字
在对联中出现有规律的叠字或重字,是对联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但是在对联中出现无规则的重字则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规避无规则重字。
那么,怎么样才叫无规则重字呢?简单地讲,就是没有规律的重字。无规则重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异位重字,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上下联在不同的位置重了一个“世”字,这种重字没有规律可循,是不允许的,因此这是一副病联。再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不恨人。
这副对联中有两个“不”字就分别处于上下联的不同位置,属于无规律的异位重字,这也是不允许的。我们只要将下联的“不”字改为“莫”字,就较好地避免了无规律异位重字的毛病。
还有一种是同位重字,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允许的。但有些情况下,又可以仅限于虚字“之、乎、者、也、而”等字眼在同位重字,这大约是受骈体文的影响所致。如河北河间毛公书院联:
说诗者四家,问申韩诸子以来,谁惜公生也晚;
重训者六义,冠风雅诸篇之首,犹幸文在乎兹。
这里同位重复“者、诸”二字,但都是虚字,勉强可为。联中“说诗者四家”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申韩”是指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六义”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当然,即或是允许象这类的同位重字存在,能避还是尽可能地避一下的更好。
再如近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有这么一副对联:
陶潜善饮;
陶侃惜分。
陶潜是《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晋代名将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陶侃常劝人珍惜光阴,长沙建有惜阴书院。这副对联虽然属于嵌名联,但这样的同位重字终究是违律,最好是力避为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南岳阳楼挂了一副所谓的岳阳楼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上下联同位重了“天下”两个字,这实际上不是一副对联,而是明代魏允贞的一首古绝《岳阳楼》中的前两句,这首古绝为: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这两句严格地讲是一种排偶句式,广告语,与对联靠不上边。如果用在一副对联中的单边中形成自对,另一单边再以同样的自对形式相对,那倒是可以的。而单靠这一个排偶句式直接作对联用是不恰当的!当然,摘取古人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用作对联则另当别论,因为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本身就是一副对子。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却又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和“你”,就是异位互重,这实际上是一种有规律的互重,这是允许的,也是合律的。
再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也是有规律的互重,是允许的,也是合律的。
三.忌三平尾和三仄尾
忌三平尾和三仄尾,是指在一个联句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地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字。如:
吉日烛红屋放彩;
良辰酒绿星生辉。
这是一副婚联,犯了三仄尾和三平尾的毛病。如果分别把这副联上下联的第五个字稍作改动,“屋”改为“庭”、“星”改为“月”,就是一副合律的对联了。还有如:
牛乘捷报去;
虎挟雄风来。
这副春联也是典型的三仄尾和三平尾。我们只要把上下联稍作改动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试着想一想看怎么改合适。
四、忌同声落脚
这是指在一副长联中,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不能全是同声落脚。尤其是上联或下联有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之间不能连续有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正确的规则应该是,在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中,对各分句句脚的安排,要以马蹄韵格来安排句脚平仄。马蹄韵格也称马蹄格。简单地说,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这种规则之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上联句脚安排,一般情况下:
上联一句:仄;
上联二句:平,仄;
上联三句:平,平,仄;
上联四句:仄,平,平,仄;
上联五句:仄,仄,平,平,仄;
上联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如此类推。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即单仄或单平者),称为正格,相同者(即双仄或双平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我们来看南宋理学家朱熹题赠漳州某士子的一副对联: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这副联就犯了同声落脚的毛病,严格地讲是不规范的。
其实只要把上下联的第一个分句句脚字稍作调整就合规了。把上联第一分句句脚字“倒”改为“歪”字,下联第一分句句脚字“深”改为“浅”字就行了,这样改意思基本未变。这样一改就成为多句联的变格,最后两个分句句脚平仄相同(平,仄,仄;仄,平,平。)
有一副戏台联是这样写的:
你也挤,我也挤,此地几无立脚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看”在这里读作平声。这副对联也犯了同声落脚的毛病。
我们再来看清朝有一副讥讽慈禧太后的寿联,它就基本上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正格):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是一副讥讽联,慈禧太后是清咸丰帝妃,是清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不是有慈禧垂帘听政一说吗。
上联写慈禧不顾人民死活、穷奢极欲的生活事实。她在京城内外大兴土木,修南苑、造北海,动用军费建颐和园,费时三年,耗银千万两,只为满足其一己私欲。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她仓惶出逃西安,第二年回銮,竟下令修路筑行宫,供吃喝玩乐。慈禧在“庆有”,黎民膏血将“全枯”。
下联写慈禧使国家疆土日渐被列强瓜分的事实。她五十岁时日本吞并琉球,六十岁不久日寇又侵占台湾,现在七十岁,日寇又和沙俄为争夺我东北大打出手。而慈禧对此,竟居然表示中立,并割地赔款,一任列强瓜分,这就是慈禧庆“万寿”,国家即“疆无”。“邦圻”指国土,“圻”,通垠,边疆、地界意;“益蹙”,日益紧缩意。
五.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一副对联中上联末尾一字与下联末尾一字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准确地说,不管一副对联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最末一字仄声收尾,下联最末一字平声收尾,简而言之为仄起平收。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上下联更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虽然例外的情形古今都有一些,但大多数的例子并无特殊的理由。特别是那些联尾平仄相同的作品,应该说主要是联作者不谙平仄的原因所致。
如当代作家贾平凹题故乡五圣师庙联:
耕食凿饮,古风尚在村社;
春祈秋报,父老同拜五圣。
其实这副联,不仅仅是同声收尾,还犯有平仄失替、失对,词性失对等毛病,这是一副严重违律的病联。
再如长安沣峪口净业寺客堂联:
归山来,清净如斯;
出门去,悠游若云。
这副联也是同声收尾,犯忌。我们再看一副对联:
趋炎附势非君子;
仗义执言是豪杰。
这也是一副同声收尾联,不合规。
六.忌孤平或孤仄
对联中的孤平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五言、七言对联应遵从律诗关于孤平之规定。王力在 《诗词格律》第二章第三节中是这样定义的:“孤平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例如五言:
秋色浓如染,
夏岚淡若烟。
对句中“岚”字犯孤平。还有: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斯仓》
“多”字犯孤平。
七言: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翁”字犯孤平。
另一种情况是八字以上或不符合律句音步的对联,除尾字外的其它任何位置只要不出现唯一的两仄夹一平,就不算犯孤平。因为在对联创作活动中,组织八字以上的长句子毕竟很少,只要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恕不一一举例。
关于“孤仄”一说,实际上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对联声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孤仄要求没有孤平那么严,在一个句子中,只要注意不出现只有唯一的一个仄声字,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融的。
七、忌连平连仄
对联除用不可拆分的、三字以上的意节句,平仄可以失替相连外,以二字而节的句式,应力忌四字以上连仄连平,如:
科技发展创伟业;(平仄仄仄仄仄仄)
工农繁荣铸丰功。(平平平平仄平平)
该联上联除“科”字一个平声外,后面接着一个六连平,下联前面四连平,这种联读来没有那种抑扬顿挫之美,一定要力求回避。
八、忌新旧混声
撰联用新四声(阴、阳、上、去)、旧四声(平、上、去、入)随作者自便,但在一副对联中,切忌新旧声混用。按联坛惯例,新声联要注明,旧声则不注。这即是“双轨并行,互不混用”原则。
那么,怎样才叫新旧声混用呢?我们来看一副联:
福建省南平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海内外征联大赛,有一联友林鑫投的应征联稿为:
名追孔孟,业溯二程,八闽武夷留胜迹;
古: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今: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学达性天,理循万物,千年道统有真传。
古: 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今: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副联中,“闽”,古声在十一真韵部,平声;今读mǐn ,上声。属古平今仄字。“八”“学”,古入声字,仄声;今平声。属古仄今平字,这两字由于不在节奏点,可以不去考虑它的平仄。
“达”,古声在入声七曷韵部,仄声;今读dá,阳平。属古仄今平字。全联按古声“闽”字平出;按今声,“达”字平出。古今都不合联律要求,这即是新旧声混用。
这联可调整为:
名追孔孟,业溯二程,千载武夷留胜迹;
学达性天,理循万物,八闽道统有真传。
再如:
奉献无私,爱国不逐名和利;
资源有限,惜土常思子与孙。
这副联中的“国”、“逐”两字就属于新旧声混用。“国”字旧读入声、仄声,新声二声、平声;“逐”字旧读入声、也是仄声,新声二声、平声,如果按古声来定平仄,那么这句的声调就是“仄仄仄仄平平仄”,失替了;如果按今声来定平仄,那声调又是“仄平仄平平平仄”,也失替了。
再看下联,分别按新旧声读,声调基本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惜”字,古仄今平。“惜”字古读入声字,仄声;今读阴平,平声字。在此联中,由于“惜”字所处位置不在节奏点上,因而无关紧要。
这里问题就来了,按平仄对立的原则,上联“国”字位应用平声,“逐”字位要用仄声,虽然“国”字新声是平声,“逐”字古声又是仄声,你总不能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用新声来衡量,另一个字又用古声来衡量吧。由此可以看出,这副联无论是按古音还是按今音,都不符合平仄对立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副古今音混用的典型病联。
再举一例:
大书强国篇,但将发展为题,和谐作笔;
高唱富民曲,唯以科学定调,税务填词。
这副联中的“国”“学”二字就属于新旧声混用。这二字旧声都读入声、仄声,新声都读二声、平声。上联用古音读合律,下联用今音读合律。混用了!总而言之,一副作品,只能用一个标准来考量,否则,就属于古今音混用。
九、忌生字僻典
对联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都在公众场所进行展示。因而,对联这种文体,应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要避免将难认之生字、难懂之僻典、晦涩之语句、生造之词汇撰入联中,以免读者费解。
这里有一个欧阳修写对联讥讽宋祁的故事:
大家知道,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写的。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不仅才华过人,还善于应变,且十分幽默风趣。
仁宗初年,欧阳修奉皇命带领一干文臣撰写《新唐书》。当时很有名气的史学家、翰林学士宋祁也参与了这项工作。但是他在撰写《新唐书》时,总喜欢用一些冷字僻典,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欧阳修对此非常不满,但又不好明说,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劝说宋祁。
这天,欧阳修在家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宴,并写了这副对联挂在墙上,然后派人去请宋祁。对联是这样写的:
匪祯宵寐mèi ;
扎闼tà鸿庥xiū。
不大一会,宋祁便来到欧阳修家,寒暄过后,二人对坐,开始畅饮。酒至半酣,宋祁看着墙上对联念了好几遍,不解其意,就问欧阳修,此为何意呀?
欧阳修微微一笑,解释说:“昨夜我做了一个噩梦,惊醒后就难以入眠,所以就写副对联避避邪。对联的意思就是‘夜梦不祥,开门大吉’。” 宵寐,夜梦之意;匪祯,不祥之意。扎闼,开门意;鸿庥,大吉意。
宋祁听了,连连抱怨说:“你为何不直说呢?害的老夫如此费解!”
欧阳修说:“我这可是学你修《新唐书》的写法呀!”
宋祁突然明白过来了,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人写诗文大可不必用生字僻典,否则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利于读者理解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普及。诗词曲联的优劣,人的学识之高低,关键不在于生字僻典的运用,而在于意境、手法、感情的掌握和抒发。易懂的艺术作品,如白居易、李后主的诗词作品,一样优秀,流传千百年而不衰。
十、忌格调低俗
对联属高雅艺术,具有立德、启智、萃美、陶情、育人之功能,思想健康、风格高尚、艺术优美者为其佳作。因此,要力避在联中散布消极情绪,用污秽语言泛黄播邪,使对联走向歧途。
什么样的对联才算是格调低俗之对联呢?我们来看个例子。
2018年2月9日,浙江西泠líng 印社社员郑频在下基层采风活动后写过一副这样的对联:
池小堪留月,
波多野结衣。
这即是一副格调低下的对联。表意应是写女人,有意淫之嫌。字里行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流传开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为此,西泠印社党委专门发文通报批评这一行为,望广大社员引以为戒,珍重艺品、珍惜形象,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发挥积极作用。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今有114年之历史。系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比如,社会上流传着给二婚夫妻送的一副对联:
两台旧机器;
一对新夫妻。
这也是一副低级趣味的庸俗之作,如果说同学、朋友之间调侃玩笑一下也未妨不可,但毕竟不能登大雅之堂,不可取。
我们写对联,一定要多写高大上的东西,多写正能量的东西,多写思想健康、风格高尚、艺术优美之作,摒弃格调低下的庸俗之作。
十一、忌轻重失衡
一副对联要先立意,在上下联中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做到两联的气势、神情、色彩、语言相互谐调,避免上联气盛、势强,下联调低、力弱,出现虎头蛇尾之弊。
我们来看一副对联: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这是一副题画联。“银钩笔笔”对以“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以“关山入梦”,从气势上讲上重下轻,下联弱于上联,很难匹配,有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之感,压不住阵脚,影响整副联之美感。
我们作联一定要注意,宁可上弱下强,不可上强下弱。上下联之间,启要启得响亮,收要收得气盛。
十二、忌只对不联
形对意联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只追求格律工整,辞藻华美,而放弃珠联璧合、形同意切,成为所谓的“无情对”,这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不仅没有艺术价值,更不能发挥对联的艺术功能。
我们来看,从前有人出了这么一个上句:
公门桃李争荣日,
一位学者对出下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一言既出,场下立即哄堂大笑,出对之人顿时瞠目结舌,有些莫名其妙。但转念一想,字字工整,便会心一笑,无话可说。
这一出句,“公门”即官府衙门之意;“桃李争荣日”即桃花梨花竞相开放之时也。寓意着官府人才济济、繁荣兴旺之世象。而对句则以三个国名予以对之,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也。但细细品来,字字工对,风趣幽默,作为无情对,颇值得一番把玩。
再看一副对句: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说的是古时有一叶姓塾师,在庭院见鸡冠花长势很好,但花没开,顿时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鸡冠花未放”,就是想不出下句。这时,有个学生听后,便脱口而出“狗尾叶先生”。塾师听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细细想来,字字工对,也无话可说。
这副对句,除字字工对外,从表意角度讲,句式的组句结构也不同。上联是主谓句,下联则是偏正结构的陈述短语,巧妙地达到讽喻的效果,值得把玩一番。
“无情对” 就是只对不联,所以只能称其为“对”,而不能称其为“联”。 它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对句之间所对的内容隔得越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延时间。它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作为练习对句的一种方法,把玩游戏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作为对联作品创作之唯一途径。
真正的对联,是要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完整的思想内涵相统一的一种文学艺术,一定要做到珠联璧合、形同意切,避免对成无情对。否则,就不能成其为一副真正的对联。
总之,从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看,考虑到对联区别于中华传统诗词的特点,在以上十二个禁忌中,能同时注意到则更好。如不能同时都顾及到,最起码,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无规则重字、忌合掌、忌三平尾或三仄尾这五个禁忌是必须要注意的。忌孤平或孤仄这个禁忌则可任其作者自便,如严格要求,规避当然更好;放宽一点,不避也无妨。
——此文系作者于2023年4月7日、4月21日在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讲对联课之讲义稿。
作者简介:
沈俊杰,1953年生,字圣通,湖北孝感人,汉族,中共党员,咸宁市商务局副处级退休干部。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出任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四、五届常务副会长;咸宁市潜山诗社社长;《中华诗词网》执行坛主兼联版首席版主十年;咸宁报业集团所属咸宁论坛之“咸宁诗联”版首席版主十年。2020年(含)前,先后担任《咸宁诗词》《咸宁诗联》《潜山诗词》《潜山诗联》主编。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顾问;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曾获“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诗词学会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楹联学会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联坛精英”、“咸宁市诗词楹联界耆宿”、“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中华诗词、中国楹联优秀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其作品荣获全国、省、市等级奖多次。有《联言对语》《以言集》《以言又集》《以言再集》《漫谈对联艺术的诸多讲究》《赋体入门指要》《散曲概述》等专著面世。还曾参与《鄂东南女子诗词选》《古今诗人咏咸宁》《咸宁市对联集成》《诗咏香城泉都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并主编《庚子壮歌》《风雨同舟》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