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血染红了这片士地
记父亲129师新8旅 23团战斗经历
文/陈书明
1937年6月,奉中央命令,刘佰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率领129师挺进了太行山,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他们每到一处,积极宣传抗日政策,团结进步人士,吸收进步青年参军入伍,扩大战斗队伍。1939年1月,还不足16岁的父亲,伙同村里的几名儿童,就积极报名参军。带兵的首长看他们年龄小,开玩笑的说:当兵要死人的,你怕不怕?父亲说:不怕,怕死就不报名啦。两位首长说:好!别看年龄小,有骨气,把你带走吧。就这样,首长到家拜見了爷爷奶奶,委托村民,套上驴车,让父亲和其它村里几名青年,坐在车上,首长和村民连夜行走,一直走了三天,把他们送到了部队。
到了部队,新入伍人员没顾得休息,就开始训练,打靶,投手榴弹,拼刺刀。当时,日本鬼子,伪军十分猖獗,我方兵力严重不足。半个月的集训期不到,就上了战场。父亲因为个头高,力气大,训练时技术掌握快,就让父亲担任了二班班长。期间,随部队参加了大小战斗七、八次。记的一次,他们夜间护送一位交通员,去参加密秘会议,与路过的日伪军相遇开了火。他们英勇奋战,出手果断,打死了日本鬼子三名,缴获手枪3支,步枪八支,这些伪军都成了俘虏。这场小的战斗,时间短,结束快,受到了团的表彰。
129师随营学挍,是一所战区军训学校,共设4个营,每个营4个连,每期招收学员900名。主要以排连干部为主,招收少量优秀班长。所学科目:投弹、射击、刺杀、爆破。怎样打伏击战、运动战、游击战等。1940年元月,父亲按优秀班长招入了学校,成为随营学挍的新学员,学期5个月。如有战斗命令,他们就随时参战。平时就在学校上课学习、刻苦训练。有人说随营学校是前线,抗大学校是后方,一点也不假。到1940年6月,这所随营学校就与抗大学校合并,成为抗大第六分校。办学两年来,随营学校共招收7期学员,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在5个月军训班里,父亲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
1940年5月底,父亲在 随营学校结业后,正赶上129师建制改编。学员分别编入了新的编制,父亲被编入新八旅二十三团六连三排,代理排长。旅长張维翰(馆陶人、大校),团长郝国藩(馆陶人、后任抗日县长),连指导员颜守成(馆陶人、父亲入党介绍·人)。从旅长到连指导员,都目睹父亲成长、学习、进步。这更激起了他奋勇杀敌的决心。连续五次冲上战场,与鬼子拼刺刀,肉搏战。身体多处受伤,坚持战斗,不下火线。
1940年8月份,中央总部在晋察冀区域,发动了大規模的攻击战。129师和120师抽调大部精力,组织105个团参战。左权将军把这场攻击战称为〞百团大战〞。新编八旅旅长张维翰带领129师,组成四十个团的兵力参战。父亲被编入〝决死队第三纵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加百团大战回来后,129师以团为单位,组织参战人员休息整顿,总结表彰。而后,以连为单位,半个月集训练兵。随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次战斗是中央的战略布署,就是对日伪军进行战略反攻。要求129师各旅团,对日伪军连续发动大規模的攻击,目的是:收复被日伪军占据的县城,端掉日伪军修筑的各个炮楼。消灭日伪军,建立新政府。当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土枪土炮,兵力与日伪军相差好几倍,仼务相当艰巨。他们不怕艰苦,密秘商议,以连为单位分头行动,先端掉日伪军的炮楼,俘虏伪军,爭取力量,让他们立功赎罪,为八路军出力。
大概是1945年2月,组织上密秘下达命令,指派父亲他们连队,到邯郸鸡泽与曲周交界处,端掉一个土匪头子为日伪军修筑的炮楼。谁知有人告了密,夜间一点左右,快接近炮楼时,敌人四面出动,双方激烈开火,我方中了敌人埋伏,就边打边退,冲出了敌人的埋伏圈,大批人员壮烈牺牲,部分人员伤势严重。为了不报露身份,负伤人员全部解散分离,隐避。找准时机,再归部队。
父亲也身负重伤,趁天黑坚持走了十几里路,没听到后边再有追兵,就找了一个坑边隐避起来,用土把伤口盖了盖,撕下衣服上一块布条,把伤口包扎了一下,就昏迷了。等醒来时,才知道被一老乡黎明背回家中,不然就没命了。为了不连累老乡,没等伤口完全好,就把衣服翻过来穿在身上,连夜往家中急赶。当走到花园村边时,被炮楼上一伪军发现,下来几个伪军连推带拉把父亲弄到炮楼上审问。也巧,这个审问的小头目,是土匪头子王来贤手下的一中队长,是附近村的,沾点老亲,也没有过细盘问,就把父亲放了。还偷偷对父亲说:赶紧回家隐避起来,这几天,王来贤要过来,凡是不明身份的人,查出来没有一个活的,统统打死。自那以后,父亲一直隐避在家养伤,再也没有出门。后来这个中队长带领岗楼伪军弃暗投明。
1945年8月,129师番号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同年司令部也从邯郸涉县撤走。至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记的那是1950年冬季,我们村里来了两位陌生人,军人打扮,在村里到处打听父亲,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当走到学校门口时,询问了几位老师,也都不清楚。他们迟疑了好大一会,很丧气的就要回去时,有一位老师说:俺学校新来了一位姓陈的老师,给你说的年龄相仿,你看是不是,说着,就领着他们进了屋。父亲与其中一个人一見面,两人对視了好长时间,相互才认知。他们握紧了双手,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谁也说不出话来。好大半天,他们拥抱在一起,拍着父亲的肩膀哭着说:老战友呀老战友,你可让我们找苦了……呜呜……。真是老乡見老乡,两眼泪汪汪。战友見战友,眼泪流一斗。
战友哽咽着就把怎样找父亲的来龙去脉讲的一清二楚。他说:自从那次咱们失散后,我装做叫花子,以要饭为生,十几天才找到部队。把那次咱们失散的情况向团部作了汇报。团长非常气愤,没几天组织了四个连的兵力,首先把那个炮楼打掉了。经审问,这个告密者是咱六连的通讯员小刘,他表哥就是这个炮楼的中队长。团长一气之下,报经司令部批准,把小刘和那个伪中队长就地枪决了,为我们出了气,报了仇。后来部队又从新整编,司令部从涉县撤走,随部队南下了。
解放后,首长特下指令,查找原129师未归队人员,按入伍花名册逐一核对,发現陈同志没有归队,派人一直找了好几年没有找到。死不見尸,活不见人。現在首长命令我带一个同志继续寻找,我们找遍了好多县城,真把我们找苦了……呜呜……呜…。原来入伍时花名册上把本字写成木字了,少写了一笔,看看,没有文化多可怕呀!
哎,咱都不要哭了,首长要求归队你怎么办!战友问,父亲说:我真的不能归队了,上有父母,下有几个孩子……呜呜……父亲又哭了。战友哭着说:那好,你写个证明吧!父亲写好证明交给战友,三个人握着手,都哭成了泪人,就这样战友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父亲离开部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一九八O年离休,二零一五年去逝。父亲的一生,是平凡勤劳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伟大光荣的一生。父亲虽离去我们近二十年,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財富。但他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他的道德品质,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他的光辉思想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作者简介:陈书明,男,河北省館陶县人,中共党员,公务员,工商局退休。酷爱文学,善写诗歌。喜欢戏曲,偏爱京胡。中国邯郸.雁翼诗社会员,邯郸作家协会会员,《陶山》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前线》签约作家(诗人)。《世界诗歌作家文集》《世界名家精品集萃》特邀诗人,特聘金笔签约作家。《金榜头条新媒体平台》特聘鉴约作家诗人。《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巜岚山诗话》特邀作家。《中国文苑》制作专辑八期,在各级纸刊、微刊发表作品近千篇。多项文学作品在全国赛事上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