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达活泉
荣玉奇
最近《邢台日报》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有关“泉城邢台”的稿子。我思虑半天,想到经常去达活泉公园晨练,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知道公园还有两块明代石碑,记载着和达活泉有关的事情。我又查了一些资料,写出了一篇和达活泉有关的文章。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古往今来达活泉
我们邢台,古称顺德府,在历史上曾经有"泉城”之美称。由于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西高东低的地形地貌,从太行山隆起带到华北断坳过渡的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分布诸多原因,为邢台孕育“百泉”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上,邢台周围曾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大泉区,这里曾经水涌百穴,甘露争溢,形成“环邢皆泉”的天然奇景。这些泉包含百泉和达活泉两大泉系,由达活泉、白沙泉、狗头泉、黑龙潭、珍珠泉、金屑泉、喷玉泉、等泉群组成,泉眼成百上千。泉域附近“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美景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泉就是达活泉。如今的达活泉,已经是一处美丽的园林。
据有关资料显示,达活泉应该是华北地区最早的园林,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比济南趵突泉的历史要早300多年。关于达活泉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书》中石勒的传记文章和宋代的《高僧传》。当时的达活泉名称为“团丸泉”,为什么称为团丸泉?可能是因为泉水吐涌如丸状,所以有了这个称呼。由于达活泉的泉水,喷涌如注,日夜不息,十分神奇。当时人们认为,既然这个地方是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因此在泉水旁修建了团丸祠来祭祀泉神。又因这里是佛图澄祭祀龙王之地,故团丸祠又称龙神庙。除了龙神庙外,泉水旁边还建有一座庙——“广源庙”,正房大殿供奉龙王塑像,东庑供奉佛图澄塑像。邢州百姓四季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来因为团丸泉时涌时伏,故以西域语言习惯改称“达活”为名,变成“达活泉”。可见达活泉的泉名在后赵时代已经有了,据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到了北宋咸平年间,邢州刺史柳开(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后人)在此建亭植柳,遂使之成为一处园林,成为人们游玩的一处胜景。
如今的达活泉公园,还存有两块明代石碑,一块为嘉靖40年石碑,一块为万历19年石碑,矗立在九龙池古槐南面。嘉靖40年石碑上的字迹由于年久风化,大多数已经看不清,但“嘉靖四十年”几个字,仍可以看到。碑文的内容,根据一些可以辨认的字,意思大致是宋代邢州刺史刘开,引达活泉之水,开渠凿河,兴修水田的事。而万历19年碑的碑文,还可以看出碑文的题目为“重修广源庙记”。碑文的内容,隐隐约约可见这样的记载:“在城西北二里许,有池曰达活泉,周围百步余大。翠柳环绕,其泉滚滚上涌如沸状也。清而味甘,饮之可痊沉疴;引以灌田,田即茂盛。泉水流经至任县,民辄以浇灌者甚众。源深而流缓,鸥鹭鱼鳖丛游其中。可玩可钓,环境优美,实郡之胜境……”
从这段碑文,可以想见当时达活泉的胜境 :其规模——百步余大”;其形状——“滚滚上涌如沸状”、“源深而流缓”;其水质——“清而味甘,饮之可痊沉疴”,不仅甘甜,还可治病;其环境——“翠柳环绕”、“鸥鹭鱼鳖丛游其中”、“可玩可钓”。由这些记载,可以想见,那时的达活.泉,实在是绿水清泉,鱼虾追逐,环境优美,可谓是“郡之胜境也”。
我看着这些明代的石碑,不禁浮想联翩,思绪绵绵,感慨万千。啊!在明代那个还没有工业和污染的年代,达活泉一定是一处非常美丽的去处。那个时候,我们邢台是真正意义上的“泉城”,清泉喷涌,流水潺潺,鱼虾丰美,绿水青山……如今,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南水北调解决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真得希望有一天,我们牛城再现昔日“泉城”的盛景啊!
如今的达活泉公园,据说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内公园,2011年被评为省"五星级公园",并荣膺省"十佳公园"称号。园林座北朝南,正面面对郭守敬大街,北靠泉北大街,西邻河北省荣军疗养院与冶金路,东临公园东街。园内的湖水与河溪逶迤相连。公园內原来的泉岸边,有广源庙旧址,还有明代时建立的龙泉亭,泉亭及古石桥等。园内植被甚好,沿湖的棵棵垂柳,柳丝飘扬与池中荷花相映成趣,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可见红鱼穿梭,怡然自得。花卉园内腊梅、青竹、海棠、月季等等,繁花似锦,清香扑鼻。达活泉内有园中园,比如牡丹园、月季园、百花园,更有为纪念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而建立的郭守敬纪念馆,也是全国最大的郭守敬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