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诗词之乡
刘啟超
黄陂诗联第一期与您如约而至了,这是坐地自划、三年口罩后疫情时代乘着全国“两会”东风开放的第一枝。
强劲的"两会"东风,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我特别注意到,全国政协委员陈崎嵘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诗词日”。由此,我联想到黄陂诗词楹联学会(下简称黄陂诗联)周梦龙会长在去年初提出,黄陂区要力争创建“中华诗词之乡”,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创建之意义广阔而深远,可简化为三个促进:促进普及中华诗词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陂诗词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国人皆知的《木兰辞》,作者虽已佚名,但我与有的学者考证的一样,分明从中嗅到浓浓的黄陂乡音。历史上那些大诗人,杜甫、苏轼、骆宾王、杜牧、罗隐、元稹、程颢、王世贞、袁枚,等等,打卡黄陂后,都留下标杆式诗词作品。
值得提示的是,苏轼的《满庭芳·有王长官者》,抒发了对黄陂人王长官的赞美、倾慕。以苏轼的才华,何以对王倾盖如故,想必当时王长官必然诗名满天下。只是现在未发现作品传世,但作遗珠之憾了。
及至诗风传延,瞿秋白、胡秋原、彭邦桢、曾卓、绿原,都在黄陂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尽管这些古今名家并非尽是黄陂籍,但黄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灵秀的山川相缪,勃发了他们挥毫泼墨的兴致,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中国诗歌源头之称的《诗经》,被孔子评价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的解读是,诗应讴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而在黄陂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涵养并传承着的正是这种抱诚守真、意致纵横的人文秉性,使黄陂的诗材在生活中处处发挥。君可闻,流行在黄陂乡野市衢的彩词、配以乐器的牌子锣鼓等说唱艺术;君可见,遍布于古今建筑和民居的楹联匾额,无不展现了黄陂人民诗词曲联的天赋。这是诗词文化能植根于黄陂的基础。
走向中华诗词之乡,举旗手当是黄陂诗联。三十多年以来,黄陂诗联在区委区政府指引下,大力推动诗词文化建设,办纸刋办微刊,策划出版诗词集;加强骨干队伍学习和培训,指导和推动诗词普及,促使黄陂大地遍开诗词之花。去年,又邀集诗家二百八十多人,精选近二千首诗词,编印了《黄陂诗联作品集》。尤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黄陂诗联独具匠心弘扬非遗,出题“黄陂九佬十八匠”征稿,遴选一千多首稿件,连续推出二十七期微刊,既历练了作者,又在诗界引起不同凡响的反应。
走向诗词之乡,黄陂诗联会员是责无旁贷的先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省内外会员也当仁不让。十分欣喜地看到,广大会员踔厉奋发,在诗词园地笔耕不辍,获得丰硕果实。有的会员或刊出个人专辑,或出版作品书籍,或摘得赛事奖项。真个是俊采星驰,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而每位会员又是一面面旗帜,引导和影响着身边的圈子,向着诗的远方进发。(《黄陂诗联》2023年第一期卷首语)

刘啟超,中共党员,武汉黄陂人,媒体退休编辑。多首诗词获全国性赛事奖项。著有诗集《东湖竹枝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