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铁道兵成立75周年(1948——2023)
作者:段海燕 艾哲文 张祖鹏 颜玉柱 黄玉明 周振伦 程玉常


‖ 段海燕的诗
【作者简介】
段海燕,1954年5月生于成都,大学本科学历,副研究员职称。1970年11月入伍,1973年6月入党。铁道兵第五师特务连战士、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正连职干事。《铁道兵》报优秀通讯员,新疆军区优秀通讯干事。1984年6月,转业到西南财经大学工作。曾任学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外语学院分党委书记兼西南财经大学外语培训中心主任。退休后,开设全校选修课《影视创作与欣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担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2021年获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主编史料《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主编纪实图书《苦乐年华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风华正茂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中国军人在援越抗美前线》。
‖ 追忆成昆线
山有多险,
悬崖撞折鹰翅尖。
长藤从云缝里甩下一条路,
我们敢攀援!
“成昆线要快修”——
毛主席教导记心间!
铁道兵进山筑路忙,
红军后代处处有春天。
蓉城和春城联姻想握手,
我们扛来钢轨牵红线。
铁锤叮当风枪吼,
山高水长好练英雄胆!
战士个个都姓“铁”,
吃苦耐劳人人是好汉!
当兵就知道责任重,
当铁道兵更知道攻坚又善战!
我们梦里早就有一条——
金光闪闪的成昆线!
‖ 月夜,深山赏菊
深山明月朗朗,
一丛野菊开在崖上。
山风吹来,一阵一阵的,
帐篷外可以闻到浓烈的花香。
我们若不到这里架桥筑路,
那丛花只能在崖上孤芳自赏。
或许,这些花开不败,
无意招惹人的目光。
它们开得自自然然,无怨无悔,
只为山色多几分明亮的金黄。
与深山幽兰有一样的品格,
无言还芬芳。
我们走小径住帐篷,
与一丛野菊为伍并无妨。
守得住今夜的诗意,
志在四方……
‖ 风雪巡线
雪满地,冰满山,
雪地冰天北风寒,
我们笑迎寒风把兵练,
天山女兵忙巡线。
突闻工地联络断,
军情紧急不容缓。
我去,我去,我是老兵,
我上,我上,我是党员。
女兵潇洒上前沿,
飞奔隧道故障点。
攀电杆,敲雪霜,除混线,
皮帽下露出冻红的笑颜。
一道铃声清脆来:
上情下达命令传:
谢谢通信兵,
傲立风雪的顺风耳千里眼!
1975年冬·南疆铁路·鉄五师

★ 艾哲文的诗
【作者小传】
艾哲文,湘籍邵东人,1977年入伍,先后在铁14师、铁8师、铁道兵报社等单位工作过。有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国门报》《中国建材报》《人民铁道报》《湖南日报》《新港》《中华企业》等媒体发表。出版著作有《报春集》《心灵的底片》等多种。有书法作品参展并获奖。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 心灵的底片
心灵的底片
收藏着一碧湖面
我欲将它显影
又怕掀起巨澜
心灵的底片
收藏着一脉山峦
我欲将它显影
又怕爆发震撼
心灵的底片
收藏着一方草原
我欲将它显影
又怕沙尘弥漫
心灵的底片
收藏着一段缠绵
我欲将它显影
又怕触动伤感
啊,心灵的底片
收藏了就不必再显
让它沉入湖底
凉它千年万年
(发表于2005年《人民政协报》)
‖ 梦
早春的风,嬉戏着洞口边的工棚,
炉膛的火,映红了他熟睡的面容,
炉子上面,坐着一个洁白的铁桶,
白铁桶里,满装着在缓缓融化的冰。
咱们的老团长啊,
正闯入一个甜美的梦境。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滦水碧波在引水隧洞里翻滚。
洞口旁,团长掬起一捧醉人的水,
咂么着:多么甜!多么美!多么醇!
忽然,在这清澈的流水里,
他看到七百万欢笑的人群!
时钟呀,你为什么这么“讨厌”?
把团长的梦儿惊醒!
看,团长“气得”大步流星地钻进洞口,
咦!洞里风枪唱出了铿锵的歌声。
斗车,在斜井来回穿梭,
带进一车车月色、朝霞,拉出一座座山峰!
脚踏着追进地层深处的晨雾,
他又擦着汗水回到工棚。
快洗去全身的疲倦,
从铁桶里,
他舀起一瓢“冰水”:
滚烫烫、沸腾腾……
(发表于1982年《引滦入津》报)
‖ 最后一炮
一一庆贺穿山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雷管与导火索接好,
炮眼里填好了炸药,
隧洞全线贯通的最后一炮,
就要由老首长亲手引爆。)
多少颗心在激烈地跳跃,
多少滴泪光向这里聚焦。
一个惊天动地的喜讯哟,
就要向长廊两端外冒。
号称“爆破能手”的老首长哟,
你点燃过何止千炮万炮!
可是今天你为什么异样,
抑制不住澎湃的心潮?
啊,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
你率部队千里迢迢赶到,
安营扎寨刚刚开始,
就点响了向燕山开战的第一炮。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伴着开工典礼的声声礼炮,
你用铿锵有力的声音,
把指战员的决心向党和人民倾倒。
那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你带领战士们奋战通宵,
从数百次与塌方的搏斗中,
赢得了一张张胜利的捷报。
那是一个欢快的佳节,
你和来工地视察和慰问的中央首长握手。
同时,你也从地层深处,
带出指战员的感谢和问好。
多么不寻常呀,三百多个日日夜夜!
忘记了忧郁,忘记了疲劳;
忘记了伤病,忘记了老母的年事已高;
占据你心的只有风枪和炮。
哦,三百多个日夜过去了!
数不清的断层过去了!
泻不尽的暴雨过去了!
这“最后一炮”就要轰响了!
在你记忆的磁带上,
录进了多少“最后一炮”:
勇抗战、渡长江、跨过鸭绿江;
创大庆、凿成昆,一声更比一声高。
这是极不平凡的一炮:
是英雄们汇聚的热汗,
是烈士们抛洒的碧血,
滴穿的一个炮眼。
这是极不平凡的一炮:
是党的百般关怀,
是人民的一片深情,
填装起来的一炮。
(此刻,老首长用颤抖的手,
将导火索点着。
“轰”地一声巨响,
震撼得地动山摇。)
啊啊!高昂的声波震撼了!
汇集的力量不可阻挡了!
感情的积蓄爆发了!
英雄的血汗沸腾了!
啊啊!巨大的能量产生了!
潘家口水库掀起了浪潮!
浩浩的海河扬起了欢笑!
巍巍的景忠山跳起了高!
(炮声刚刚响过,
传出指战员会师的欢笑。
老首长也张开了粗壮的臂膀,
忘情地与战士们拥抱。)
拥抱吧,官与兵、军与民的心灵!
拥抱吧,滦河与海河的波涛!
拥抱吧,今晚和明朝的彩霞!
拥抱吧,现实和未来的飞跃!
(发表于1983年《引滦入津》报)

★ 张祖鹏的诗
【作者简介】
张祖鹏,1963年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人,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第二师八团服役,1984年元月随部队集体并入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在部队服役期间历任战士、文书。1994年6月调回故乡。2020年9月8日在武陟创建嘉应观诗社,为诗社公众平台创始人。诗歌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奔流》《中国诗人》《江河文学》《中华文学》《三角洲》《辽河》《四川诗人》《山东诗歌》《特区文学》《流派诗刊》(香港)《平阳文艺》《山西日报》《人民铁道报》《河南工人日报》《江苏经济日报》多家纸刊以及网络平台。诗观:用心去写诗,才能写出生活的精彩。
‖ 绣彩虹
老黄牛脖子上木枷的艰辛
小毛驴脊背上的交通
父亲在山崖上,叼着烟袋杆的叹息
蜗牛在山间慢慢的爬行
都在等着我们给他们锦绣前程
黄土高坡上金灿灿的黄绸
江南丘陵上绿莹莹的绿缎
黑土地上黑黝黝的黑丝
云贵高原上红红的红绫
都在等着我们给他们绣彩虹
祖国不正像一个巨大的花绷
钢钎和铁钎就是我们的绣花针
白天,我们用太阳的金丝绣
夜晚,我们用月亮的银丝绣
那两条延伸在祖国各地的铁路
就是我们为祖国绣出的两条腾飞的巨龙
我们在这里绣彩虹绣啊绣
绣上我们的汗水
绣上我们的红心
我们的青春
绣上我们的绿色梦
绣出一个祖国未来金灿灿的黎明
(发表于《平阳文艺》1984年第六期)
‖ 废弃的桥墩
到了废弃拆除的时候
就拆除吧,何必手下留情
听江河撞击出惋惜的声音
让时间去判定它的功过是非
曾经连接起两岸的幸福
曾经支撑起两岸的繁荣
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抹灭不去它的往日的功勋
虽钢筋混凝土的骨架
还能支撑起它的使命
但超载的年龄
已经托不起百年大计
那就让它退休吧
退休了,我还在桥墩里
看到没有生锈的钢筋
那就这样吧,只有这样
打桩机才能深入历史的根部
筑路人才能把现代科技浇进桥体
为人间绣出一道崭新的彩虹
(发表于《烈焰诗刊》2022年第二期)
‖ 我对着大山吼两嗓子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
所以我的眼睛瞄得很准,
看到工地那边走动的姑娘,
我像猎人的眼睛两眼冒光。
虽然我看不清她的模样,
却能分辩她的裙裾鲜亮,
这时我总会放下手中铁锹,
让亢奋的心情飞向远方。
有时对那边姑娘吼一声,
让枯燥的工地掀起波浪,
于是大山里有了咯咯咯的回响。
我整天奔波在大山深处,
根本嗅不到女人芳香,
憋足的爱只好在心里躲藏。
许多情感没有地方释放,
就像关在笼中的鸟,
空有一双飞翔的翅膀。
明知吼声里夹杂着无奈,
但我还是愿意让爱和美,
有过一次善意的释放。
但愿她能爱上年轻铁兵,
我们将定格在姑娘心上。
但是大山理解我的想法,
它从四面八方给我回音,
那姑娘就像挂在半山腰的酸梅,
瞬间满足了心中的某种渴望。
姑娘巳经走远了,
但她的影子为我留下了,
一份快乐,一种希望,
伴随着叫声我又投入了紧张施工,
不知为什么,
干劲十足的我呵,
心里好像点燃了一把火,
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发表于香港《流派诗刊》2021年10月号)

★ 颜玉柱的诗
【作者简介】
颜玉柱,笔名琢玉石、无墨,安徽巢湖人,1978年3月入伍铁道兵2师7团机械连,历任核算员、统计员、司务长、预算员,1984年1月随部队转入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二处三段,1988年调回家乡安徽巢湖。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新写实主义诗社常务副社长、微刊主编。2014年下半年开始写作,之后在国家、省市级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文学和艺术评论。作品,收录《2016齐鲁文学精品选》等十余部精品诗集,获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2017年度十佳作品奖、2019年度诗人奖和《中华风》杂志年度文学评论优秀作品奖,等多个民间竞赛奖,及在地方政府征文活动中获奖。著有诗集《萤火烛光》(团结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使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
‖ 我,想我的军旗
我是你脱缰的战马
嘶鸣声,掀起慓悍的雄风
绕过草原
奔驰山川、河流、高原
你,飘过我双肩
花开花落三十二年
当初玫瑰园
已被康乃馨长满了今天
我现在的血,怎么?
再也没有那样鲜艳
我,想我的军旗
颜色,像火
像我的青春……
(载《北疆文艺》2017.9.27专版推介)
‖ 家属基地
过完星期天,男人们都走了
走出女人们目光
走出女人们心房
每天,太阳亲吻西山的时候
女人们仿佛想起了什么
挤碎厂里的下班铃声
跑回家登上阳台
踮脚向路口张望
一个个望到暮色降临
一个个望到银河流逝
一个个望到第六天
望穿了眼,望焦了心
这里是寂寞孤零的地方
女人们的日子太多
受委屈的日子也太多
她们一想起自家男人
钻在那条荒凉的山沟
抱住一块难啃的骨头
镌刻着筑路工的形象
便咬紧牙根写起家书
邮寄一颗火热的心
(载《铁道工程报》1986.9.13)
‖ 道碴群
只有一个愿望
默默地躺着做垫基
让枕木和钢轨列队踩过
让汽笛和笑声呼啸而过
我们是一个压不碎挤不散的集体
(载《铁道工程报》1987.8.22)

★ 黄玉明的诗
【作者简介】
黄玉明,广西桂林灌阳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浅月诗情》现代诗主编。1978年2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八团十连服役,1984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历任文书,干事,秘书,科长,副部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先从事诗歌创作,后转写小说、散文。中间停笔20年。2018年重新开始诗歌、散文的写作。先后在《大路文学》《中国铁路文学》《中国妇女报》《人民铁道》,山西省多种报刊及全国众多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首)。多次获大路文学奖及优秀作品奖,新闻作品获山西省新闻奖。此外,摄影、书法、格律诗写作,亦有心得。
‖ 新线通车
一条新闻在山乡爆炸
惊动了山上山下的农家
十村八寨都来车站聚集
等着看第一列火车从远方到达
这是中国一个边远的区域
钢轨刚刚从我们手中落地安家
人们和朝阳一起翘首
直盼到群山举起金色的晚霞
看,开过来了,开过来了
汽笛终于拉响了一部美丽的童话
铁龙顿时游进了欢乐的海洋
四周激起欣喜的浪花
喜泪一直冲进我心灵的堤坝
沸腾的思绪顿然开闸——
为啥人类已在太空行走的时代
蒸汽机车竟给这里拉来这多喧哗
我纯朴敦厚的乡亲哟
请原谅我没有早一点把这儿开发
哦,开过来了,开过来了
希望和春风同车到达
从此,山村挂了钩的这节车箱
将跟上时代的列车奔向四化
(写于1983年,收入诗集《祖国·铁路和我》)
‖ 举杯,我向妈妈问候
举起庆祝佳节的第一杯美酒
妈妈,我向您问候
原谅我不能当面给您拜年
孩儿的思念之情跟杯中的酒一样浓厚——
昨夜我乘着梦的轻舟
曾抚摸家乡发青的杨柳
您把我按在跟前的小凳上坐下
笑问我铁路又修到了哪片云头
举起庆祝佳节的第二杯美酒
妈妈,我向您敬酒
原谅我不能当面向您祝福
筑路工地系着我永恒的追求——
自从穿上蓝色的工装
鲜红的路徽便永远贴在了我的胸口
青春和职责也需要我告别母爱
为沉寂的山乡唤来车轮和汽笛的鸣奏
举起庆祝佳节的第三杯美酒
妈妈,我向您祝寿
远方的游子遥祝您永远年轻
像新铺的钢轨一样健康长寿——
明天,我又将走向新的筑路工地
用汗水把那里的彩霞浸透
妈妈,为了您和祖国充满欢乐
我宁愿把人间的辛苦吃
(写于1984年,收入诗集《祖国·铁路和我》)
‖ 爱的故事
那一天,你对我说
你要走了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没有说话
眼睛看着远处
陪着你
终于有一天
你给我写来一封信
一封走得精疲力竭的信
邮戳很圆
你说修路时很苦修路时很想我
尤其是到了晚上,到了晚上……
月亮很圆
我独自拨开月光
徘徊
我们的故事
从此开始
我们都感觉到了
开头几章的沉重
但你的每封信都太热太有力
抱惯风枪的手
运笔也那么来神
(把我当顽石了吗?可我是一个膜拜缪斯的少女啊)
五月山野的风
吹绽了枝头好多花蕾
于是我们开始思念
开始海誓山盟
开始憧憬和期待
我没有忘记你那男子汉的许诺
盼着新线通车的消息
(那第一声汽笛
是我们婚礼的序曲呵)
彩电、冰箱、席梦思
伙伴们都帮我摆进了新房
喜糖和《家庭食谱》
锁在组合柜里
……一片闪烁的灯火……
……一片温馨的祝福……
……一片五彩的花雨……
化着羞涩的甜梦
洒向我的天空
(然而,你去了
为排除一门哑炮
开花的年龄
凝固在青山碧水间)
于是有一天,我对妈妈说
我要走了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妈妈没有说话
眼睛看着远处
接过
还没有打开过的组合柜的钥匙
没有说话
(走向十五的故事
就这样在十四结束
结束又开始……)
(1986年7月4日《人民铁道》报)

★ 周振伦的诗
【作者简介】
周振伦,湖北省松滋市人,一九四九年生,中专文化,经济师,退伍军人(一九六八年入伍,铁道兵二师九团)。爱好诗歌创作,青年时代系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会员。在松滋文艺、荆州报、垄上诗荟、铁道兵网、今日头条、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和平台发表作品300多首。现为荆州洈水文化院成员,铁道兵战友网专栏作者。
‖ 田 埂
一生下来,
母亲就把我交给了田埂。
在田埂上学会爬,
学会了走。
一尺多宽的田间小径,
像一根带子
连着母亲和我。
稻秧疯长的季节,
田埂便是我的娘。
我在大人们拔除的水草中,
寻找野茡荠。
母亲上岸时,
用衫角悄悄擦去我,
满嘴的污泥。
我在春光里长大成人,
可以像母亲那样下田拔草了。
那些天特留意田埂上出现的干部,
他们会带来比野茡荠更甜的消息。
那年三月,大队支书在田埂上通知我:
“县里已批准你应征入伍。”
家乡的田埂,
给我递来一双解放鞋。
我来不及洗净双脚,
穿上便匆匆走了。
来到铁道兵部队,
常常把长长的路基,
当作家乡的田埂抚摸,
护卫……
‖ 致敬袁隆平院士
一根被水稻紧绷的神经松驰了!
一颗被水稻缠绕的心跳停止了!
一个灵魂终于从水田爬上田埂。
袁老,您该歇歇了。
您像一株水稻,
为饥肠而生,
为饥肠而长。
不择土肥土瘦,
把根深深扎下,
让自己分蘖直到不能再分蘖。
您更像一粒谷种,
为苍生破壳,
为苍生抽芽。
不论水多水寡,
拼命获取阳光,
让自己饱满直到不能再饱满。
袁老啊!您为我们端牢了饭碗,
您为我们端好了饭碗。
如今您走了!
我们望着天上的哪颗袁隆平星,
向您致哀!向您致敬!
您一路走好,天堂有稻田等着您……
‖ 满手玫瑰捧给谁
铁道兵苦
铁道兵累
铁道兵的肩头
除了钢枪
还有铁锤
一张稚脸
青春结了痘
寒风刺,骄阳锥
落尘的园子里
又现花蕾
一身军装
海水洗,熏风吹
朵朵盐花儿
盛开在脊背
一双巧手
茧花儿,层层堆
战士把它当玫瑰
知道捧给谁
捧给黎湛
捧给鹰厦
要与浪花儿结对
万里海防前线
我要坦露心扉
捧给东北
捧给嫩林
要与冰凌花并蕊
高寒禁区里
同样令我陶醉
捧给成昆
捧给襄渝
要与攀枝花挽臂
攀万山涉万水
把爱留在千里路轨
捧给南疆
捧给硝烟
与英雄花同芳菲
“炸不断的钢铁线”
属于咱铁道兵人
一辈辈
捧给祖国
捧给人民
献出青春热血
铁道兵无怨无悔
世世代代爱祖国的
一座座山
一条条水

★ 程玉常的诗
【作者简介】
程玉常,男,汉族,1951年12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历任铁四师十八团汽车连战士、排长、指导员、战勤参谋、协理员、政治教导员等职;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转工后任副处长、处长,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直至退休。曾在专业杂志发表学术文章多篇,后在新华网、今日头条、和兵网发表美篇、韵律诗、散文多篇。
‖ 旗 帜
铁道兵——我们一生的荣誉
迎着炮火硝烟诞生
在这面鲜红的旗帜下
集聚着志在四方的
英雄儿女
新征程上
我们传承这面旗帜树立的精神
退役不褪本色,还是一个兵
续写光荣的历史
珍视昨天的功勋
永葆这面旗帜鲜红的颜色
不负数千名烈士殷切的嘱托
我们是一代不怕艰难困苦的人
旗帜辉映着不散的兵魂
这面旗帜迎风招展
今天成为中国铁建人的图腾
立在两代人心上
永远不倒!不倒
回眸一笑,挥别昨天
老了,依然热血沸腾
焕发斗志,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我们共同努力,护好旗
高歌向未来
‖ 桥的自述
我躺平了身躯
与长风为伍
伴日月星辰
无惧冰雪寒霜
我在崇山峻岭中
展示雄姿
在江河湖海上
竞空中彩虹
我不负众望
任车轮滚滚
人流趟趟
把它们渡到理想的彼岸
我的壮观
我的华美
我的悠长
我的蜿蜒
造就我骄傲的身姿
华丽的衣裳
可 我也曾经
简陋寒沧
但却不辱使命
迎接红军的足迹
挺起钢脊铁梁
任枪炮留下百孔千疮
我时常听到陕北的
军号声声
凯歌飞扬
我梦见星火通天亮
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
举着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和荣耀
隆隆礼炮声里,龙腾东方
大河长江水,浩浩荡荡
我也曾跟着志愿军队伍征战
多次起死回生
和他们一起
带着累累伤痕抗争
任
满载抗美援朝物质的列车
冒着战火飞驰
碾压着带伤的躯体
那不是我勇敢
不是我先天威猛
只因为我的身躯
是英雄们的意志铸就
清川江上
面对联合国军的绞杀战
我多次垮塌
又多次挺起
几万枚炮弹轰炸
我支离破碎
仅仅八天
又浴火重生
勇士们的鲜血
染红一江霞
在异域盛开成金达莱
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装点山川如画
我是铁道兵造就的桥
新时代,为人民江山加固
永远立柱架梁
‖ 曾经的家
有家 爱家
是中华民族幸福的象征
家是温馨的港湾
是爱的符号
我和我的部队
搬家安家
占了旅程中的很长时间
所以有了自己的解读
平原来的兵伢子
到部队的第一个家
一下车
脚下就是 坡道 山洼
路灯的一片亮
被周围幽黑的山
包围着
以后 从这个山坡搬到那个谷底
习惯了
与悬崖 河流为伴
寻找登顶的磷石
是闲暇时光的兴致
钻山沟的驾驶员
搬家转了十八弯
挂上防滑链
雪里原驰蜡象
冰雪坡道起步
家在卡车上
跳着扭屁股舞
家与河道涧流为邻
偶尔浪漫
静时,听见她们
流淌,像夜曲
连续的几声炮响
打断乐曲的流畅
汾河的四季
对家在她身边的汽车兵
有不同的用场
枯水时
载着钢筋水泥 脚手架
穿过她
进了更深的山
冰结石了
去漂移几把
刺激的 晕了 醉了
当铿锵的机车声
通过空气冲击波
震荡着帐篷
我们又要挥手告别
只留下
伸向远方的铁路
最难忘的
京九铁路抗洪抢险的“家”
那时的家
安在河南西平县附近
一个刚退下水的土岗上
那是真正的风餐露宿
为之自豪的是
当年的铁道部
万里部长来到我们“家”
慰问、鼓励
还有唐山抗震救灾的“家”
当时 大家都没家
当我们搬了“家”
不屈的唐山人民
很快建起来了新家
几十年后
我们走进了城市
走近了亲人
住进了传统意义的家
稳定了 不苦了
可,总忘不了曾经的家
和那搬家的经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