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罗红摄影艺术馆原创 任晓伟 Hunt A Killer 2023-04-18 17:03 发表于浙江
题记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不要只会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同样的路,重要的恰恰在于展现自己的性格,走出与众不同的道路,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却并非要在墓志铭上留下些什么。
罗红的荣耀
说起“好利来”蛋糕店,大家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全国70多个城市有一千多家连锁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始人的名字。
他就是罗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知名摄影家、环保活动家,中国最大的烘焙连锁企业好利来的创始人,现任北京好利来集团(烘焙食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从老板到艺术家,20年来他拍摄或航拍国内外自然风光与野生动物,曾去过53次非洲、2次南极、4次北极圈、4次南美洲,拍摄了数十万张摄影作品。

2009年,罗红先生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全球“气候英雄”称号。2011年,肯尼亚总统齐贝吉授予罗红先生“武士勋章”,是为表彰最杰出公民而颁发的,罗红是当年获此荣誉的唯一外藉人士。
1995年春天,也就是在创办“好利来”3年后,罗红开始了西部摄影之旅。
2001年,偶然的一趟南非之旅让他第一次在咫尺之遥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会去一趟非州。
罗红一直记着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要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带去幸福”。他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佑铭,一直在鞭策自己,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他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达到过什么样高度,而在于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用一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2010年开始,罗红先生陆续投入近5亿元人民币建设资金,用6年时间建造了“罗红摄影艺术馆”。他曾3次推倒重建,甚至还抵押过3套房产。他邀请了澳大利亚设计师设计建筑外观,邀请了日本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黑天鹅蛋糕艺术馆,邀请了韩国最有名望的园林世家传人设计园林景观,并邀请了30多位山东传统石艺匠人雕琢石艺,是用真正的工匠精神打造出来的艺术空间,建成的艺术馆是国内最大的个人艺术馆,凭借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足以跻身全球顶尖个人艺术馆之列。
这所占地面积180亩的罗红摄影艺术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杨林出口路(即首都机场高速杨林大道出口200米路南),主要用于收藏和展出罗红的摄影作品,罗红将之视为安放个人作品和灵魂的地方。不过耗资巨大的摄影艺术馆一开始并不能给罗红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据《中国慈善家》报道,“艺术馆建成开始每年亏损上千万元,他要用好利来蛋糕店的盈利来弥补这项亏空。”
这家以著名蛋糕品牌“好利来”的老板罗红独资兴建并命名的摄影艺术馆,于2016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艺术馆包括宽敞的摄影艺术画廊展厅、户外园林景观及黑天鹅蛋糕艺术馆。而后者还内设黑天鹅下午茶&法式正餐及黑天鹅咖啡厅。

漫步走进摄影展厅,“我的一生:为美而感动,为美而存在”的大幅宣传海报迎面袭来。人们看着海报上的蓝天、白云、黄土及人、物剪影,就会感受到一种先声夺人的震撼感。接下来在舒适的放映厅观看专题纪录片,参观者会感受到罗红摄影片或航拍片或近距离拍摄的各种令人震惊不已的动人场面,感到摄影家除了要具有专业技能外,还得有理想,讲奉献,有一种勇于拼搏精神。

梦想与事业
罗红摄影艺术馆内播放的约30分钟的纪录片令人震撼,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祖国山河之美和大自然的魅力无限。从放映厅出来,罗红公益环保的图片墙展示了他的各种获奖(如联合国颁发的全球“气候英雄”称号和肯尼亚总统颁发的“勇士勋章”)照片以及在非洲、在中国西部的各种公益照片,体现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再往前行,宽敞达几千平米的黑色调展览区域便是他从数十万张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照片精选的150幅图片的聚焦处,自然风光、野生动物和神奇的纳纯湖等几大主题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好利来蛋糕世界的精品美食简餐,坐在室外的餐桌上我们还可以尽情享受到艺术馆院里的江南风光视觉盛宴,在假山湖水之中,那游动着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面,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世间大自然的美好。

当我们缓步走出艺术馆的时候,我们不禁心生感慨: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能生活在一个百姓生活幸福富足的年代,我们可以在周末随心所欲地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和公园等等,享受着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温暖,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以生长在华夏为自豪。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三年战疫中,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人民至上,打赢一个又一个城市的保卫战,为老百姓创造平安、幸福的社会环境,我们为自己的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罗红摄影艺术馆让我们产生一种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艺术是生命的源泉,艺术是人类伟大的灵魂。
正是因为艺术带给了人以美好和力量,也因此让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了快乐。
作者简介:
任晓伟,男,满族,辽宁北镇人,高级教师,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铁路文艺》《新农村电影》《中国乡村杂志》《南北作家杂志》《辽宁日报》《锦州晚报》《锦州日报》《中乡美文化》《绝对文学》《沙棘文学》《闾山文学杂志》《都市头条》《今日头条》等发表文章壹佰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