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漫星光映神州
——写给李星
李星老师,我记着你。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有幸认识了你。想起来都快有半个世纪的岁月。那时候,你年轻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是陕西文学评论界的活跃人物。你不仅指导我,还把我带到了胡采老人家的面前。那是个寒冷的冬季,胡老心脏不好,坐在大床上,旁边是一口大铁炉子。我端坐一旁,静静地聆听着你们的交谈。我知道,这里面的一些原因和前辈们的良苦用心。一个来自渭北农村的青年,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感激啊。但是,我们之间却什么都没有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不得不考虑新的选择。而文学创作,在我的心底渐渐萌芽了。因为,我距离底层人群的生活更近了。
李星先生,我敬佩你。
1969年你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至今54年了。人们称你为当代文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文坛陕军幕后的推手与助力者,形象的比喻为当代文学的“磨刀石”。这些评语是建立在何等艰辛的劳动之上啊。别的不说,单是数千万字的阅读量,就让人望而生畏。而你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鉴别并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也许,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你探讨陕西 “农裔城籍” 作家群的心理世界,你赞誉陕西作家注重描写和反映客观生活,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貌和朴实的风格以及鲜明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你对陕西老一代作家满怀敬意和赞赏,你对陕西新一代作家寄予了无限的期待。你踩着时代脚步,目光紧盯着文坛动态,对重要作品精研深究,精准把脉,泼墨直抒,为陕西评论界和中国文坛留下了300万言的累累果实。当然,它出自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文艺评论家之手,就不仅仅是回顾与总结,它也起到了应有的引领作用。你不是传统理解上的领军人物,但你是站在文学前线的举旗者之一。这是我的理解。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两个字:守望。2018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将“致敬•资深编辑奖”颁给了李星,似乎印证了其中的含义。人们都清楚,在陕西文学大军中,既有大作家,也有大评论家。作为一个作者,这份敬佩之意,希望能传递给更多的评论家朋友。
李星老兄,我欣赏你。
你来自金城故地,它也是关中的腹地了。在以往的交往中,我有一个印象:你就是个厚道和正派的关中汉子。数十年时间里,你在文学评论的园子里精耕细作,成就卓著,却心甘情愿做“磨刀石”。我欣赏你的奉献精神。
你执评论之巨笔,深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对于作家的意义对于社会的影响。在这里公道公正尤为重要。而你的文学评论,既使人感受到传统的深厚根基,又使人领略现代潮流的新奇鲜活。在文学继往开来的长河里,你总是注重学习借鉴外来的东西,期待陕西的文学之树繁华似锦绚烂多彩。你虚心谦和为人中庸平和,论文实事求是公允中正。我赞赏你的既严谨又不拘一格的治学态度。
李星乡党,我感激你。
1989年,在我们阔别十多年后,我把一颗不那么成熟的文学之果献给了陕西文坛。那时候,王愚老师是《小说评论》的主编,你是副主编吧。在胡采、李若冰等老师的指导下,你和李国平等同仁安排部署,组织评论家阅读拙作,并于1990年6月30日,在省作协召开了“长篇小说《黑森林 红森林》讨论会”。这是当时陕西省内规格比较高的研讨活动,省作协、省文联主席胡采先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若冰先生,以及著名评论家肖云儒、畅广元数十人,今天到会的白描等大家都参加了讨论会。最重要的是,这个会议结束后,李星先生亲自写了近三千字的讨论会纪要,以刘春的笔名,在《小说评论》刊发。纪要指出:与会同志普遍认为,这是一本适时的好书,具有精神上的崇高感,是理想主义的重铸。对于世俗观念,对于落后的传统,对于封建门第观念,对于依托于权势的寄生生活,具有深层次的批判性,可以说,《黑森林 红森林》的潜在主题就是:裂变与挑战。纪要认为小说中几个主要青年的形象塑造比较成功,有的还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主要人物王亚明身上有于连、高加林的某些影子,他好像高加林形象的继续,但又不同于高加林,高加林失败了,他成功了。此后,1997年他又主导了省作协与咸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召开的长篇小说《情使》研讨会。等等。
在这里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李星先生为陕西文学付出的心血难以叙说。评论工作很重要,成为作家继续前行的巨大动力。实话实说,像李春光这样的小作家,你都能如此用心的指点、扶持、鼓励,更不用说为那些大家、为陕西作家群的成长进步所做的贡献了。正所谓跋涉三秦文学路,烂漫星光映神州。
在此,谨向我们的乡党、我文学上的指导老师李星先生,表达我深深的敬意。祝先生健康长寿,为中国文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份心愿,同样的献给阎纲老师和各位朋友。
感谢各位领导和会议组织方,给予我难得的机会,向李星先生说上几句心里话。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