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奚仁德
无言妙化资原始;
不已神功运穆清。
帝座星辰环紫极;
仙阶鸾鹤捧红云。
玉皇万道祥光归紫府;
大帝千条瑞气贯黄庭。
道统诸天功启三皇五帝;
法周上界心存万类众生。
道极尊德极贵巍巍万天圣主;
教至广法至大荡荡诸佛神恩。
读者诸君,你道以上诸联写的是谁?
写的是玉皇大帝也。
此乃我游历玉皇大帝庙所抄录之楹联也。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全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全阙皇玄高上帝”“玉皇大天尊”“昊天通明殿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天公”。
玉皇大帝是主宰天、地、人三界的最高权威,三界之中,万事万物都在他的管控之中。
南朝时,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隋唐时,“玉皇”称呼普遍盛行。诗人白居易的《梦山》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元禛的《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也有“我是玉皇香案吏”之句。
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生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因老年无子。于是令道人举行祈祷大会。王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王后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这倒有点像释迦牟尼(如来佛祖)的出生和来历。
玉皇大帝,是民间俗称。其形象,依《大日经疏》中描述: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6,身骑六牙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围绕,镇护东方。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更新中堂。最受人们喜欢的中堂,就是“三星高照”。三星者,福寿财。福星,就是玉皇大帝,居中,寿星、财星拥立两旁。
此乃道教及民间百姓人眼中、脑中、心中之玉皇大帝的形象。
然,佛教及民间部分异道徒的眼中、脑中、心中的玉皇大帝的形象非也。
一日,我游历到宋徽宗朝代。
宋徽宗在元旦这一天,祭祀上天。祭表是写给玉皇大帝的。但是,宋徽宗在写祭表时,不慎将“玉”字上的一点,写到“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
我惊呼一声:“陛下,您要闯大祸了!”
果不其然。
玉皇大帝看了,大怒,说:“王皇可恕,犬帝难饶。”于是就派遣赤须龙下界,降生于金国,成为金国老狼主四太子金兀术。玉皇大帝要让金兀术搅乱大宋,让宋徽宗成为犬帝,以报“犬帝”称呼之仇。
令玉皇大帝不曾想到的是,宋徽宗不但成了犬帝,而且成了丧家犬帝。靖康二年(1127年) 宋徽宗和宋钦宗双双被金人掳了去。
我又游历到了金国,探望了徽钦二帝。我对宋徽宗说:“陛下(虽然他成了丧家犬帝,但我还是称他陛下。),您当初为什么就那么粗心大意,把玉皇大帝写成了王皇犬帝呢?”
宋徽宗看看我,莫明其妙。问道:你是何人?你从哪里来?
我说:我是一千年后的仁德后生,为了点评《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特来采访您的。
徽宗道:谁说我把玉皇大帝写成王皇犬帝的?
我说:是清朝的钱彩说的,具体说,是他在《说岳全传》中说的。
徽宗道:胡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是他杜撰的。我一向尊信道教,并且还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玉皇大帝和我都是道教皇帝呀。他是天上的道教皇帝,我是地上的道教皇帝,我怎么可能骂玉皇大帝为王皇犬帝呢?
我说:可能是您粗心大意,写错了。
徽宗道:废话,我有那么粗心吗?我有那么大意吗?你当我是谁?我是草包吗?我是文盲吗?你可知道,我是半世帝王,千古艺术家。我不但是一位皇帝,我还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型皇帝呀!我有很高的书法和诗文造诣。我独创了一种被世人称之为“瘦金体”书法字体。
我说:对不起,陛下!我偏听偏信了钱彩的话了。
我又游历到了清朝,我寻访到了钱彩。
钱先生,您好!
你好。你是?
我是600年后的仁德后生。
600年后?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找我何事?
我是通过《说岳全传》找到您的。我想向您请教,您在《说岳全传》里说,宋徽宗把玉皇大帝写成了王皇犬帝。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派赤须龙下界,搅乱了大宋,使宋徽宗成了丧家犬帝。我刚从宋徽宗那里来,他说,这是你的胡说八道,根本没有的事。
我胡说八道了吗?难道他到最后不是一个丧家犬帝吗?我们常说,一个不好的官,坏官,骂他叫什么来着?
狗官。我答道。
那么,一个不好的皇帝,坏皇帝,叫什么?
狗帝,狗皇帝。
狗者,犬也。狗帝不就是犬帝吗?
是犬帝。宋徽宗确实是一个犬帝,而且是一个丧家犬帝。不过,宋徽宗可没有把玉皇大帝写成王皇犬帝呀。难道您是借宋徽宗之笔骂玉皇大帝,或认为,玉皇大帝就是犬帝?
玉皇大帝是不是犬帝,你可去问吴承恩呀。我的《说岳全传》是受他的《西游记》影响的。只不过 在《西游记》中,他没有点明玉皇大帝是犬帝,我在《说岳全传》里把他点明了而已。
于是,我又来到了明朝,拜访了吴承恩先生。
吴先生,您好!
你好!你是?
我是700年后的仁德后生。我刚从钱彩先生那里来。他说他写的《说岳全传》是受您的《西游记》影响。特别是他虚构宋徽宗把玉皇大帝写成王皇犬帝的灵感,就直接来源于《西游记》。
我在《西游记》里没有把玉皇大帝写成王皇犬帝呀。
他说,您虽然没有明写,但您暗写了玉皇大帝就是王皇犬帝。也就是说,您写了玉皇大帝犬帝的一面 ,写了他不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我反复拜读了《西游记》,总觉得在佛道两教之间,您是扬佛抑道的。在玉皇大帝与如来佛祖之间,您是扬如抑玉的。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没错。
为什么呢?
为什么?你知道《西游记》写的是什么故事吗?
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既然写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我不扬佛,扬什么?如来是佛祖,我不扬如,扬谁?玉皇大帝是道祖,我不抑他,抑谁?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也是扬刘抑曹吗?
不但我在《西游记》里抑道,贬低玉皇大帝,而且后世的人比我更为厉害呀,正所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呀。清朝钱彩的《说岳全传》更是丑化了玉皇大帝,直接借宋徽宗之笔,把玉皇大帝写成了王皇犬帝。你查查看,你们现在的百度,你只要搜索一下玉皇大帝的性格特征,答案都是八个字“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我赶紧搜索了一下百度。果然玉皇大帝的性格特征,都是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我们姑且不谈玉皇大帝是不是犬帝,单谈他是不是昏庸无能。既然你要点评他,那我就先帮你点点看,评评看。
看玉皇大帝是不是昏庸无能,主要看他怎样处理人事关系的。而人事关系中,又主要看他怎样处理孙悟空的。
你也很忙,我就简而言之告诉你吧。
小说开头,孙悟空由石头变成猴子。这应该是一件奇怪的事。可是,玉皇大帝却见怪不怪,根本没当回事儿,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远见,不能预见,不能洞察秋毫,不能防患于未然。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孙悟空学艺归来,大闹龙宫,从龙宫里获得了金箍棒和战袍。龙王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向玉皇大帝报告。这是玉皇大帝属下的懒政行为,说明玉皇大帝统治无方。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孙悟空大闹地府,销毁了生死簿后,龙王才和阎王一起向玉皇大帝告状。龙王和阎王联名告状后,玉皇大帝不是派人去捉拿孙悟空,而是派太白金星去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官。按理说,抢了龙宫宝贝,销毁了生死簿,这应该是大罪,应该捉拿归案,严惩不贷。可玉皇大帝不但不严惩,反而封官许愿。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其他神仙,需要通过重重考验,才能位列仙班。而孙悟空,既无功劳,又无苦劳,而且还犯了严重错误,甚至是罪过,不罚反奖,直接上天,做了弼马温。这显然是不依法办事,赏罚不明。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说他昏庸,通过对沙僧的处置也可看出。沙僧只不过打碎了一个玻璃瓶,就被惩罚下界。与孙悟空对比,一个犯小错而大罚下界。一个犯大错而不罚反奖,并请上天做官。在法律面前如此不平等?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玉皇大帝照顾了孙悟空。孙悟空还不识抬举,嫌弼马温官职小。一怒之下,就炒了玉皇大帝的鱿鱼,不辞而别了。你看,这玉皇大帝和孙悟空的位置是不是坐反了。不分大小,不分尊卑,上下倒置,君臣倒置。你说他昏庸不昏庸?无能不无能?
昏庸,无能。
孙悟空炒了玉皇大帝的鱿鱼。玉皇大帝面子上过不去,就派托塔李天王带着哪吒、巨灵神去花果山收服孙悟空。不曾想到,大败而归。他调兵遣将,不能知彼知己,不知道孙悟空和哪吒、巨灵神的实力差距。你说他昏庸不昏庸?
昏庸。
收服不成,就收买,第二次招安孙悟空。你招安就招安呗。你道玉皇大帝给孙悟空安排了什么工作?
看管蟠桃园。
对呀。你安排孙悟空其它工作都无所谓,可安排他看管蟠桃园,就如同安排黄鼠狼看管鸡窝一样。你道猴子天性喜欢吃什么?
桃子。
对头。这就导致孙悟空把熟的、大的蟠桃几乎吃光了,从而砸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你说他玉帝昏庸不昏庸?
昏庸极了!
再说玉帝的无能。孙悟空直呼玉皇大帝为玉帝老儿,他对孙悟空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孙悟空逼他封“齐天大圣”,他没办法,就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这可是与“玉皇大帝”齐名的称呼呀!这是他的无能。整个东方无人,没人能收服孙悟空,这又是他的无能。没办法,最后只好请西天如来佛祖来把孙悟空收服了。你说他无能不无能?
无能。特别是在对待孙悟空的问题上,凸显了他的无能。
你们央视版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还吓得躲到桌子底下呢。
仁德后生,《文心雕龙》里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意思是说,作家的构思和想像要受其“志气”即思想感情的统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有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玉皇大帝。我贬低了玉皇大帝,钱彩丑化了玉皇大帝,你也可以写一部美化玉皇大帝的书呀。
岂敢,岂敢!后生只是奉命写一篇点评您大作《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这个人物形象而已。沾沾您和钱彩先生的一点点光而已。综合您和钱彩的观点,我把点评文章标题拟为“昏庸无能一犬帝”,若何?
一语中的!
多谢先生!
仁德后生,你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宋徽宗、我——吴承恩及钱彩一起对话,点评我拙作中的玉皇大帝,这似乎有点像你们央视最近热播的一个专题栏目叫什么来着?
叫《典籍里的中国》。
对,《典籍里的中国》。你这是在模仿他们,还是怎么的?
模仿不敢,借鉴有点。
不要紧的,模仿也无妨。但凡好的东西都值得模仿,都有人模仿。《典籍里的中国》,可以标新立异。你的点评文章,当然也可以标新立异。这才叫创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