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线口袋
文/ 谭秀平
早时候,每个出嫁的女人都有一个针线笸箩(也有叫营生笸箩)。有的是从婆婆那里继承下来的,有的是婚后自己经营起来的。不管怎样经营起来的笸箩都装有扒拉垂子、袜底板、锥子、剪子,针线板、顶针,粉线口袋、压刀等。这些看似不起眼儿的针头线脑却承载着一个女人对一家人的关爱。
在我很小时候, 母亲一开始做针线活我就坐在一边玩笸箩里的东西,拿出来装进去反反复复。可是母亲一去外屋做饭或喂猪打狗,我和弟弟就拿起粉线口袋, 敏捷地拿开别棍儿,打开缠在口袋上的线绳,把口袋撸到线绳的一端,一人扯一头贴在墙上或柜盖上打线玩儿。
每次母亲看见了都会大惊失色,急忙抢过去,小心翼翼地缠好线绳放进笸箩里,把笸箩装进大柜锁好。粉线口袋可是母亲的宝贝,它是一家人做棉衣被褥的重要打线工具。
粉线口袋是装有粉子(也叫臭咪面子)的布口袋,中间穿一条大约一米多长能前后拉动的棉线绳。为防止棉线绳意外拉出抽掉,棉线绳两端还要分别系上一个小饰物,如旧铜钱、猪惊骨,鸡翅尖骨头等。
布口袋大约十二三公分长,口袋外面皮儿还要绣上蝴蝶,蜜蜂,花朵等图案,也有直接剪成小猫,小狗,小兔子的形状。一个个花花绿绿形状各异鼓鼓溜溜的粉线口袋是女人针线笸锣里一道亮眼的风景,难怪孩子们喜欢!
每到夏秋,在男人忙忙呼呼的脱坯抹墙中,家家户户的女人们便开始拆洗棉衣被褥,这已经是北方几千年的习俗了。在缝制棉衣和被褥时,为了面料里子布与棉絮不脱节,必须用线一趟一趟行好,为了确保行出来的线条平整均匀好看就要用粉线口袋了。
打线的时候,从身边的针线笸箩里拿出粉线口袋,先揉搓几下布口袋,再将线绳抽拉一两次。给口袋撸到一头后,双手将线绳绷紧,平行放在事先平放的衣物上。两拳按住布面,让棉线绳几乎接近面料,要是谁正好在身边就让谁帮着打线。如果身边没有他人,聪明的母亲就低头用牙齿叼住棉线中间用力提起,突然放开,棉线全部撞击到布料上,面料上就会弹上一道清晰的白色线条,一条条间距相等的白线条打好了,接下来就是顺着线条行了。一行行针脚一行行线,洒下母亲对一家人的爱!
母亲的粉线口袋不但漂亮,打出来的线条,做出来的棉衣被褥也规规矩矩,板板整整。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让一家人过得暖暖的,舒舒服服的。
我怀念母亲,也怀念母亲的粉线口袋。

谭秀平,女,1963年出生。扶余市三井镇中学退休教师。自2009年开始写作,现为松原市作协会员,扶余市作协会员。
2022年《楹联博览》发表文章《苏东坡采茶乌蒙山》。2021年12月《吉林农村报》发表文章《麻雀拾趣》。2022年1月《吉林农村报》发表文章《冰雪记忆》。2022年6月9日《吉林农村报》发表文章《磙子情缘》。2022年11月1日《吉林农村报》发表文章《爷爷的麻籽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