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小暑那个周日,同为理工图书馆的万鹏主任专程驱车绕至铁山,接我一家三口奔赴大冶,兑现邀约数月却未成行的既可避暑赏景又能爽心聊天的优哉游哉之事,探望退休了回归乡村的湖北理工学院王忆贫教授。
一路蓝天白云好似触手可及,来到目的地忆贫夫妇深表欢迎,特别是看见我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教授、主任等更是不吝赐教,分别给予了谆谆教诲,使得学中文的儿子频频点头,席前席间交谈甚欢,聊天的氛围火候可谓浓厚高涨。
酒过三巡,我不禁妄自感叹:这才是聊天!受教!获益!天比地大。有的聊天根本不配叫聊天,好多聊天聊不好的,姑且只能算作聊“地”、聊“井”,像有的聊张家那个女的偷人了,李家那个男的养“小三”了……,等等,关你屁事,跟你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连聊“井”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叫聊天!充其量只能叫扯淡!扯屁淡!
回家途中,趁着微醺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文学书写爱好者,也好几年没有写点什么了,那是不是该写点什么呢?为什么知天命有五的年龄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居然脱口说出聊天、聊“地”、聊“井”等,究竟是其内在多多少少有些关联引诱着我往这上想,还是自己思绪过于敏感跳跃想急于表现自己却不知道示弱的劣根性尚存……好在生活在这么发达的时代,能牵强附会的找到台阶,能自以为是的自圆其说,尽管有断章取义、生拉硬拽之嫌。
原来“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各个朝代都设有祭祀,祭酒等类似的官职,他们会根据天象的变化复杂情况,来论证事情的好坏和来年的景象。这可以说是最早‘聊天'的由来,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也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它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因为天意不可测,不可违。所以聊天不是随随便便,也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聊的。古人们一直是通过看天来知道时间,相互之间用每天时光的变化来规定各个时辰。聊天也就是聊时辰的变化。为了收成生计,农户们经常聚在一起,根据当年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来年的收成,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祈求祈祷老天能保佑岁岁兆丰年。聊天更多的是一种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就慢慢的平民化,不再有那么多圣神的面纱了。”
亲朋好友,故知近交,相逢相聚时肯定要谈天说地,说东道西。这种闲聊北京叫侃大山,东北叫唠嗑,广东叫吹水,武汉叫咵天,山西叫拉答,山东叫拉呱等等也是指聊天。更多的地方把这种闲聊叫做聊天。至于为什么叫聊天,而不叫聊地。古人向来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或许谈论中时常以天象喻人喻事,时间长了,便叫作聊天。天比较远,比较玄,地则仅近,比较实。故漫无边际的交谈,就叫聊天,而不是聊地。这就是中国人的语言奇妙之处,天是多么辽阔、多么的无拘无束,谈话用聊天也是最贴切的,符合用语的本意,用聊地就逊色多了,地哪能海阔天空呀。所以用聊天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聊天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家长里短的一种交往手段。通过聊天,减少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相互的感情。现在聊天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聊天的手段也从面对面聊天演变为电话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等。聊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陪伴着我们。
忍俊不止之余,能吐出聊“井” 一说,自然而然想到“井底之蛙”一词。《井底之蛙》告诉我们的道理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很有一些人安于目前的生活现状,不敢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发挥不了自己的潜力,坐井观天,逐渐成为了井底之蛙,其实勇敢迈出那一步,跳出来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比想象的要精彩很多。至于“井底之蛙不知大海之宽广,却知晓天空之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应是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有多广阔,却知道天空的蔚蓝。既然“井底之蛙”一直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即便“知道天空的蔚蓝”又能怎样?还不是目光短浅,格局太小,孤陋寡闻,夜郎自大,且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相信别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见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忽然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井底之蛙还孤芳自赏呱呱乱叫,这不还只是几杯菊花茶下肚,又自我感觉对聊天、聊“地”、聊“井”之说还真有点韵味嘞,呵呵,拒绝评说我傲睨自若啵。
聊天嘛,开心就好。
作者简介:康成钢,1968年出生,曾用笔名康戈,在武钢大冶铁矿工作30年,政工师,本科学历,已离岗歇工。喜好喝点小酒,始终不会打牌。年轻时参加过笔会,也转悠过夜总会,客串过主持人与驻唱歌手。系黄石作协、音协、散文学会会员。现靠打工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