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记行》
文/祥云
半月里是一个畲族村落,坐落于宁德霞浦溪南镇,属白露坑行政村所辖,因村庄地势形似一轮弯月而得名。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中国畲族文化大观园”。村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民大都姓“雷”,雷姓是畲族四大姓氏之一,可见这是一个纯畲族的古村落。
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慕名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畲族村,据导游介绍,本村现有205户人家,781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他们的先祖雷文寿迁居这里,后来由此开枝散叶,逐渐发展成族,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沿着干干净净的街道进村后,很新奇地左顾右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旁小山坡上茂密的金桔树和柑橘树林,有的上面挂满了果实,有的树已经被采摘完。我们一边走一边往前看,右边路旁有两趟三个一排的小木屋群,看上去像新娘的花轿,其实是央视拍“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留下的具有民族特色且富丽堂皇的连排小屋。
村口有一牌楼,进入后可见村口的石碑上刻有“半月里”三个大字,一棵三百多年的参天古榕舒臂伸展。我感到,浓郁的畲家生活气息好像在渐渐地向我们弥漫。榕树旁有一座始建于清雍年间(公元1730年)的龙溪宫,这里是畲民祭祀神灵的地方,深谙风水学的雷氏先祖雷志茂曾亲自绘图监工,花费了近一年时间所建,它是半月里最为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神坛前是戏台,祭祀活动时用木板把两边的戏台连在一起供演出使用。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大四方小八角斗。台上两旁设有坐席,可供后台工作人员使用。宫内斗、升、翘、昂、拱,各种造型精到细致,独具畲族古建筑特点。走进半月里,悠然漫步村中,我在高处拍摄出飞棱重檐的畲家古民居的影像,看那高高青砖墙建成的清代旧祠,古韵犹存的古官道,随风拂来的古老而安谧的气息,激发了我摄影打卡的创作欲望。这座畲家大院修建于清道光年间(1848年),耗时三年所建,面积有701平方米,38个房间,硬山顶式砖木八角厝结构。宅院内的雕梁画栋、楣庭琴桌,仍在述说着当年的风华。雷世儒举人府古老的历史积淀以及浓郁的人文情怀,举人府沿续维持畲族文化的厚重,都为本村留下了文化艺术与建筑风格的瑰宝。这里与举人府相近的雷位进故居,因一门岀了五名文武秀才而得名,也造就了半月里浓厚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传承了畲族淳朴的民风。
现如今,村中的畲族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发展,畲族部落已慢慢的汉化,年轻一代已很少穿着他们自己的民族服饰。我只看到一个在古民居门口开门的畲家阿婆背对着我,穿着畲族服装并梳着畲族凤凰头。我们来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畲族博物馆,导游说它是由热衷于收藏古文物的村民雷其松与其妻雷华香所建。为了留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二十多年以来他们夫妻俩努力筹集,收录和保护了近千余件珍贵藏品,它向人们讲述了半月里雷氏三百年的家族文化和村庄曾经的经历与荣耀。从畲族的龙杖、祖图、草药本、到畲族银器、彩带、凤凰装,再到清代秀才的考卷、瓷器、雕花,每一件古物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也是这夫妻俩倾注的心血。博物馆传承着畲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这个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突显了半月里畲村的独特魅力。
走出畲族博物馆,顺着青石板下坡,我们在月牙走廊徐徐向前,俯瞰一座座古韵绵延且保存完好的畲族古建筑,仿佛数百年若白驹过隙,匆匆转逝,青砖瓦黛历尽风霜,楼台旧戏畲歌新调,雷氏经典如幻如梦,这些都是闽东畲族文化延绵发展的缩影。畲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却用别样的方式记载和传承着自己的历史,我相信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韵也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里无疑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我们进村不远看到有两家一楼的家族商店,大家想买点地产,于是又折回去购买。5元一斤的柑橘清香汁满,非常可口,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其实大家一路上购买了很多地产,但还是止不住购物和尝鲜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