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对联的角度看,这一副对联的对仗技巧是可圈可点的。不仅在声律相对,而且在词意相对;尤其是有意境。
天对水,雄对浚,天雄对水浚;石对风,绿对兰,石绿对风兰;山对海,和尚对决明,山和尚对海决明。
“石绿对风兰”,如何对?我试言之。宋代诗人曾几有句云“溪石如水绿”,可对“山风乱妖兰”。宋代诗人戴昺有句云:“扫石绿花斑”,可对“迎风兰叶叠”。
和尚能对决明吗?什么是和尚?以和为尚。这是佛教的宗旨。什么是决明?敢决为明。以和为尚对仗敢决为明,称得上对仗工整。这一副对联,我是从佛学论文《关于因明学"再决识"不同观点的比较研究》而受到的启发。
敢决一词也是有诗典的源出《周书·卢辩传》:“其执志敢决,皆此类也。” 唐代诗人杜甫 《故武卫将军挽词》诗云:“壮夫思敢决,哀詔惜精灵。”从决明荡开去思考:决明者,决策英明也。什么是决策英明?有人总结了决策英明所需要的八个要素:抓住问题、瞄准目标、制定方案、预见结果、敢于取舍、认知到不确定性、承受风险,决策坚定。
这一副对联颇有巧思的是交叉相对的对仗技巧。天与海交叉相对。海天一体,同时又合成一幅画,吟成一首诗。唐代诗人崔涂《送僧归江东》诗云:“叶拥临关路,霞明近海天”。同样是送僧人,元代大画家王冕《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云:“明朝相别思无限,万里海天飞白鸥。”
山与水交叉相对,总是令人不由地生起诗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词云:“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天与海,山与水交叉相对,会勾起读者无限的诗意联想。唐代诗人刘长卿《送齐郎中赴海州》诗云“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这两句凸显出天、海、山、水交融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北宋诗人陈遘《述怀》诗云:“胸开万古天风荡,目拭三山海月高。”胸怀要宽,眼界要阔。天、风、山、海,好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
如果交叉对是奇,那么上下对就是正,奇正相生,趣味盎然。天、水相对,最容易想到的诗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不仅有诗意,而且有画面感。如果,再发挥联想:天水组成天水关,山海组成山海关,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映成趣。
石与风相对,会引起什么诗意的联想呢?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自对角度来看,上联的天与石成自对;石与山也成自对。而且都极富诗意。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杜牧《山行》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峰顶寺》,则构成了天、石、水、山的画卷。诗云:“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上行。”
最难得的是这一副对联还是嵌名联。上联第一字嵌“天”,下来第七字嵌“明”,这类似诗钟的魁斗格。天明是指符天明。据古广祥《本草医人论事》之“亲善古文明乃今人智慧之体现”一文;符天明是誓保黎乡古文明之义工,现任海南昌江县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促进会名誉顾问。从国粹和健康角度来看,这是一副中药名对联。这一副对联嵌入6个中药名:天雄,石绿,山和尚,水浚,风兰,海决明。古广祥的中药名对联一贯的特点是,全联不用衬字。这是超越前人的地方。
天雄是猛药,性味主治与附子略同,而性更烈。”《淮南子·》曰:“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猛药治大病。据《圣济总录》,天雄丸主治风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中医书籍《本草述钩元》卷五曰:“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李时珍(濒湖)认为:“性有小毒。吐风痰甚效。” 治顽病之中药,每有毒,是以毒攻毒吗?
含有石绿的中药方名碧霞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卒中急风,眩运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病,涎潮搐搦诸症。
山和尚是戴胜科之动物戴胜鸟。据《云南中草药》用山和尚组方,可用来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以及疟疾。
上联诸药都适用于疑难病症。下联诸药呢?水浚又称作“知母”,又名水人参。据称:对于治疗咳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用知母组方的很多,大致用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录》所载:知母汤的功能是主治:伤寒骨节疼痛,头痛,眼睛疼,咳嗽。《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知母汤,主治产后乍寒乍热,心胸烦闷。
风兰是清热类中药,据《中华本草》其主要功能是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疝气,跌打损伤。
海决明即石决明,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圣济总录》载有石决明汤,主治风毒气攻入头,眼昏暗及头目不利。《经验良方》用石决明散治眼生外障。
中医药是中华医学宝库。发掘中医药,中国会出现以屠呦呦为旗帜的几十个诺贝尔医学奖。那将是中医药的盛世。
刘锋,江苏扬州人,天津大学教授。现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曾任天津《楹联》杂志主编。对联作品以集句联、怀古联最有特色,集句联300副选入中楹会主编的《百家联稿》。18篇楹联研究论文入选"中国楹联(学会)论坛",其中《对联起源考证》获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