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本期主推:首访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作者/李青波 编辑/金刚
《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本期主推:首访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作者/李青波 编辑/金刚
精华
热点
23-04-15 03:52
7392
阅读
关注
《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本期主推:首访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
点击关注→
青波访谈
2023-04-13 08:06
发表于
吉林
《青波访谈》每天傍晚6点与您见面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或添加微信13039315828 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全才的艺术家
——首访李苦禅先生大弟子、
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
当“全才的艺术家”这样一个醒目的大标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时候,我在想,有哪一个书画家能胜任此荣誉呢?这时一个名字也随之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张培公先生。
与
李苦禅先生大弟子、
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合影
当我走近他的时候,当我用心用情去追踪他、感悟他、体会他的时候,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山水画情真意切,他的花鸟画巧夺天工,他的人物画出神入化;他的书法五体皆通,功力深厚;他的诗意境深远、韵味十足、大气磅礴、感人肺腑;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充满激情;他的演奏精美绝伦、动人心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新春佳节前夕的一个傍晚,我走进了著名书画家张培公先生的家中,我们相对而坐,侃侃而谈。张培公异常专注凝神、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绘画、书法,谈他的京胡演奏、谈他的诗歌创作,也谈他这些年的艺术人生、成长历程……就这样,我们伴着浓浓茶香,也时而伴着他精彩的京胡演奏,伴着他如数家珍的讲述,走进了张培公的艺术世界……
走近画家张培公
近些年来,活跃在中国画坛的一批实力派画家中,张培公的花鸟、山水和人物画作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收藏界的日益青睐。
张培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在纸上涂抹写画,对吹拉弹奏唱也颇有兴致,并且乐此不疲。由于张培公的天资聪慧和好学上进,少年时代的他在艺术上就已经露出了“小荷的尖尖角”。在他逐步长大并且成年后更加志存高远,把诗书画等艺术的追求视为自己全部的生命。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一个优秀的书画家不仅是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画家自身的人品、学识、修养和气质。正因为这样,张培公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从不间断,其笔墨功夫越来越精到,作品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他正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新的更高的层面,张培公创作的每一幅画都与他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息息相关;他创作每一幅作品都强调师古人与师造化要契合。在他眼里,不学习传统,不吸收消化传统的精华,谈何创新。一个有出息的画家不能只抱着前贤“吃白食”,笔墨当随时代,这样才能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注意到,张培公的山水画墨色浓厚而不粗狂,精微细腻又不失气魄。在创作中,张培公走访名山大川,深入观察各地风土人情,并吸收民间技艺。也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写生使他原有的传统功底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富有时代感,难怪有人说张培公的山水画作意境深邃、绝无俗气。
在张培公的画作中较多的当数花鸟画。记得我与张培公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当时他请我与好友在一家颇有特色的京味饭店吃午餐。刚一见面培公就送我一张四尺的鹰,随后又递过一本他上一年出版的画册。鹰是灵物,所以不管在哪看到鹰,我都会由衷地发出感叹。而当培公的这幅鹰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那威武的形象、犀利的目光、奋勇搏击的能力,在我的心中似乎成为战无不胜的英雄的象征。透过这幅鹰作,我看到了培公先生坚实的基本功。据有关资料介绍,培公常到植物园、动物园进行写生,同时收集大量鸟类摄影画册,研究古今画鹰技法。不仅如此,几十年来,培公还有个习惯,就是坚持不懈地剪裁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山水、花鸟、人物画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培公数十年来剪裁的作品至少要有几千件,而且一有时间就刻苦钻研,习练苦读。正因为这样,许多业内人士称观张培公的花鸟画是一种享受,他落笔成真,每一幅花、鸟、鱼、虫、草,都神态逼真,极富生命力,而且章法自如,构思巧妙,布局严谨,真可谓巧夺天工。
再看看培公的人物画,他不仅可根据名著塑造人物,而且还当众用笔墨在宣纸上绘肖像。他的人物画可以说别具风韵、颇具个性,可以说在形、神、情、趣的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著名的《爱姬图》就是典型的一例。
走近书法家张培公
书法是浓缩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说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内容和哲学美学内涵。
是的,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它讲究结构、布白、神采。我们看到,几千年来,名家辈出,形成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流派。书法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实用性,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的喜爱。
我们的主人公张培公自幼就在拼命读好书的同时,也拼命地练字。小时家里贫困买不起笔,就用竹筷当笔,碗底当砚。到后来就拜师学艺,用心练字,还遍临了许多名家字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的张培公可谓五体皆通,用笔沉着稳健,结构严谨不苟,气度丰腴开朗,线条圆浑凝练,意含韵生。有人用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
培公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自己的情和爱都注入字体的点滴之间,从而达到挥洒自如、张驰自然,得诸家灵气,成自家风貌,师承古人但不受制古人,这也许正是培公的聪明之处和过人之处。
走近篆刻家张培公
数十年来,张培公在不断提高绘画、书法等艺术水准的同时,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篆刻功夫。
记不清是哪位艺术家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艺术创作在于省悟,省悟的条件在于博览而广学于变化与统一中,求其创作的完整性。”在创作习练中,张培公对中国的书法篆刻美学思想及其审美基础的形成与发展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从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与审美中的重要性中,思索和探求《周易》中的“阳刚阴柔说”。恰恰是美学理论的不断升华,为张培公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个人风格的树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不难清楚地看到,在篆刻的实践中,张培公善于以多变的刀法,使作品达到阳刚与阴美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疏密适度、流畅自然、刚柔相济、浑厚博大的风格,也正因为这样,张培公的篆刻艺术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声誉与肯定。
走近诗人张培公
在与张培公先生的交流中,他拿出了好几本虽然尚未正式出版但却抄写工整的诗集,都是他几十年来创作积累的。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次与他交流时,我只是怀着对他作为一个书画家的景仰而采访他的,知道他也写诗,但知之甚少,是我太孤陋寡闻了。此时此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手捧着培公老先生几十年来所创作的各种体的诗歌,真的让我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了,他何止是个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啊,他还是个当之无愧的诗人!
展现在我面前待出版的几本诗集,都有一定的厚度,更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诗应该不少于上千首,大多是50年代至今的格律诗。那字里行间反映出他的创作历程、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侧面和对这个社会的感悟,其所表达的主题也呈多样化,可以说异常丰富,但有一点那就是作者的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是充满激情的,因而也是颇为感人肺腑的。
是的,诗人在有的诗作中又结合当时的所处年代,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痛苦的思索,但诗人又异常旷达。
春暮游玉渊潭二首
一
日落黄昏暮霭低,
几归鸣凫复东西。
蹉跎使我忆少壮,
临风新柳荡春堤。
二
层林积翠隐红楼,
碧水飞花舞鸣楸。
春波乍暖还初嫩,
早有健儿争上游。
诗人之思敏锐而富哲理,这是培公先生诗作的特别之处。不仅如此,诗中大多都富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望的感召力。可以说如果培公先生的诗作正式出版,那么我相信,他一定会感动和震撼读者的心灵。
这里我不妨再引用几首小诗:
读史二首
一
功名一鸡肋,
道路九羊肠。
骐骥随缰转,
难免故谤伤。
二
富贵常有泪,
权势亦如舟。
风云瞬息变,
茫茫两荒丘。
观 梅
一树梅花底事开,
堂前白鹤舞徘徊。
东风欢喜青春在,
频吹香瓣落满怀。
答友人
人生聚散两由之,
半是淡泊半矜持。
青春暮月心依旧,
清欢依旧见君时。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10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