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白作先,笔名白帆。历任铁三师创作员、铁道兵第四新管处创作组长、正连职新闻干事。铁十三师创作班成员。铁一师副营职新闻干事、创作员。中铁十一局新闻科长、局政研会秘书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宁古塔作家网签约作家。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开拓者的是迹》、《沂蒙山下铺路人》。与他人合著,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文学著作《铁路群英》、《走进新时速》。有15篇小说和诗歌刋发《解放军文艺》。曾获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全国诗词创作银奖、全国电视编导优秀奖。在部队任创作员时,荣立三等功两次。在国家及省、部级刋物发表文学作品、新闻理论研究、政论文章120篇。有10篇获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和铁路系统报纸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篇。通讯《军魂铸三峽》获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所报道的水电部队团长王同义,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峽铁人”光荣称号。共发表文字作品200多万字。有300首诗歌刋发《新华网》、《今日头条》。编导制作电视专题片120部,有30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台播出。现经商,任影视传媒公司总监,中文、新闻、哲学硕士生导师。

铺架劲旅的带头人 (报告文学)
作者/白作先

第二章 、心随铺架一起走
作为以铁路铺架为主的国家综合性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何长安把他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都寄托在铺架上。他心随铺架一起走,脚步伴着列车行。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铺架现场度过。
从大漠荒原的宝中铁路,到江南腹地的向吉铁路、京九铁路、南浔复线铁路,从云贵高原的南昆铁路、内昆铁路到陝南秦巴山区的西康铁路。他就象象一个不知疲倦的火车头,带动企业这趟“铺架列车”驰骋千里!
除夕之夜,在南昆线一座正铺架的隧道里,崩裂的灰枕向他头上砸去
1996年春节前夕的一天,何长安急怱怱赶回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南昆线。妻子为难地说:“快过年了,我不指望你办年货走亲戚。”她叹了口气,又说:“别人都是过年回家,你呢,却过年离家。老母亲年龄大了,孩子们也都盼着能跟你吃顿年夜饭,你怎么心这么硬?”
听着妻子含泪的话语,何长安心里也不好受。自己常年在外奔波,家里的担子全都压在妻子肩上,够难为她的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虽然讲不出大道理。可从她老人家那留恋的目光里,看出她怎么舍得让儿子大过年的离开家呢?但是,一想到铺架工地,他还是毅然走出家门,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何长安怎么能在家过春节呢?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南昆线铁路建设汇报会上,充滿希望地说:“南昆线工程进度,早一天也好,早一个月更好。总之,国务院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建成。”
朱镕基作为国家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人,他知道,中国贫穷的西部在呼喚铁路。于是,国务院做出决定,南昆西线铺架1996年7月15日必须到达威舍站。这就是说,十一局三处担负的铺架任务,必须达到日铺轨0.831公里,日架梁2.64孔这样的高速度。内行人都知道,这种铺架速度,在国内已是极限!
南昆铁路铺架告急!
摆在何长安面前的任务是,必须抢回因施工挡道等原因而延误的189天工期。况且,三处担负的南昆线威(舍)昆(明)段铺架施工,被称为“第二条成昆线”。这里架桥最高达118米,是当年“登高英雄”杨连第攀登的陇海铁路8号桥的2.5倍!有长达60公里的千分之13的大坡道。还有国内首次实施的柔性墩架梁。这里桥隧相连,曲线半径小,线路绝大部分挂在了半山腰上,铺架难度空前啊。

何长安(中)在现场指挥铺架施工
何长安风尘仆仆地赶到南昆线后,马上召集铺架队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开会,重新调整了铺架方案。组织人员对铺轨机和架桥机进行检修。并把轨排生产和运输进行合理调度,并编制了新的运行图。
铺架施工在何长安的指挥下,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在铺架现场,职工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何长安在铺列车上爬上爬下的,身上沾滿了油污。大年三十晚上,铺轨到了沙锅寨隧道。这座隧道长3000米,呈s型,并是个长大下坡。由于气候反长,连日冰雪未化,道碴被冻成一个个“糖葫芦”似的,车轮打滑,这给铺架造成了难度。
就在此时,何长安出现在铺轨机旁,为工人们加油鼓劲。虽然是大年三十,工人们难免有些想家,可看到何处长与他们在一起,还一块在铺架现场跟他们吃了年夜饭,个个都是精神抖擞地投入到铺架作业中。
零点左右,当新春的钟声就要敲响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却突然发生了。由于铺好的轨排上结了冰,钢轨太滑,DP28铺轨机出轨排时速度失控,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一排轨排从铺轨机前面挡板上反弹回来,七块灰枕天女散花般被弹起来又砸了下来。每根灰枕重达870公斤,只要砸到身上,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一根灰枕向何长安头上砸来!说时迟,那时快,何长安本能地往隧道墙壁下一蹲,只听“咔嚓”一声,灰枕上端砸在墙壁上,下端落在了路面道碴上,好险哪!
“何处长,何处长!”大家喊着冲了过去。虽然没砸伤头,可灰枕断裂的钢筋,却象鹰爪一样划破了何长安的脸。鲜血,顺着他的脸庞流了下来。副处长兼项目指挥长谢建国边扶起何长安边喊:“快,快送何处长去医院!”何长安站了起来,抹了一把脸上的血迹,镇定地说:“咱们都是当过铁道兵的人,有多少战友为修铁路献出了生命,我这点伤算什么,继续铺轨!”
在机车那雪亮的灯光中,何长安象雕像一样䇄立在那里。“呜……”,机车司机拉响了汽笛,向他们的好处长致敬!
朋友,当你读到这里时,是否会为何长安捏一把汗?万一他当时被落下的灰枕击中,万一他牺姓了呢?是的,这是对一个人生命的考验。为什么何长安不顾危险要进隧道?因为他是一个当过铁道兵的人啊。我可以告诉你,修铁路不仅要出力,有时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处长,完全可以不在大年夜到铺架一线去的。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品德。(未完待续)

(当年的铁道兵战士何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