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1章俗解
道为天地体
德是真与信
老子的《道德经》许多人读不下去,因为太枯燥,总是道来道去,德来德往。解读起来也绕的很疲惫。一些知识浅薄的粗人觉得深不可测,谈经论道与自己不搭边,于是敬而远之。另有些满肚子花花肠子的文人更耐不住性子。还不如自己笔下的风花雪月饶有趣味。一心想写传世的流芳文章,岀发时已经决定性的迈错了步。
学问与人生的烟火脱节,咬文嚼字,或者在韵的花式上绞脑汁,这叫文字把戏。
大道至简!越是普通至顶的道理,越在我们的烟火生活中。这个世界的人很怪,有时宁愿追求光怪陆离的复杂,不愿沉下心来琢磨一下身旁的简单。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大道的简单与至纯。困难时,路行不通了,先别发愁。耐心等待时机的转变,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会出现。
老子千百年来在文化舞台上是不太受欢迎的。我们可以翻一遍古今文化史,占主流舞台的还是儒家。古代大文豪大学者抒情言志的,混到正统名士行列里的,多为孔孟的弟子。而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这些道家的传承学者,一般登不了大雅之堂。大部分是落魄的山林中人,云游道人之类。有个别混的好的,甚至进了朝堂成了囯师的大仙,也是被名利熏蒸的着了邪道,不走正道。道袍加身,靠阴阳八卦的鱼图混吃混喝,装神弄鬼。历代认真的学习道,研习德的时代,也未曾有过。过去任何一个得了天下的皇帝,都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皇上个个想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自己就是天,就是地。随心所欲,金口玉言吐珍珠。学习老子,尊重大道,尊重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
中国本土文化的深根就是大道之学。有学者描述中国的佛教,是穿了佛教衣服的道教。凡是能揭示了宇宙本源,说透人生本来的道理,出发的码头不是一处,最终必然会合到一条航道上。
佛家也是简单道理,修一切善法,就会得道。金刚经,什么意思,金刚就是本来。菠萝蜜,是到达的境界,摆渡到达的彼岸。般若,是比智慧更高的终极智慧。老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一定是高高在上的,是圣人。圣人是容不得怀疑的,其实老子是和我们说理的,他从不把自己当做最高指示。他是哲学家,他讲的观点自己是肯定的,也容许我们批判和质疑。
第21章,我们学起来。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一般指姓,因孔子是儒家先师,孔姓名扬天下。这里的意思是通达,非常。
容,事物呈现的外部景象。
孔德,是说人最高的德行,最是和谐的样板。(法国有个哲学家,汉译也叫孔德,他有句名言,人类是由活人和死人组成的。死人远比活人多。)
老子说,这人世间最高德行的人,内外兼修的人都有模有样。都是唯一不二的遵循大道而行,堪称典范,从不胡乱作为。
"道之为物,惟惚惟恍。"
惚,恍,不清晰不真切的意思。
老子说,道作为实有的存在物,人的肉眼看不见,也不能清晰准确的把握,也不能真切的描写岀来。(怎么办,只能用心去捕捉)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象,外部看到的形貌、样子。
物,内部的东西,实质。
老子这几句是用了诗话的语言,"啊,道啊,你虚幻的不存在,难以触摸,但又仿佛看到你的轮廓。你迷离玄乎的看不清晰,但又能感觉你无所不在的发生作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山水深远。
冥,幽暗,神秘之地。
老子诗化的语言,活泼跳跃的思维,继续拆解"道"这个东西。
道啊,又深不可测,无法见底,又幽远神秘,不可捉摸。但她绝不是虚无缥缈的。道的伟大与妙用就在于有"精"。精,是精髓,是大道核心的东西。
精这个东西可不是玄乎说的,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可以用事实验证,是真实可信。可见,信,是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不伪不饰,充满的是道德的精髓。
(我们在现实中也早认识到,信,汉字拆解是人说的话。人若无信,不知后果有多么严重。整个社会若通篇都是假话,鬼话,那道德沦丧是一定的了。)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甫,广大无边,刚刚开始。甫,又与"父"谐声。当父亲,始祖理解。
老子说,从古至今,道与名就存在着,从来没有消逝过。(我发现的道,道的精华,道产生的信用力量,就是总结了前人的智慧,看到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苦求天地人存在的源头,追寻事物的的本来面目,寻找万物之父,万物之母。道明明就在那里摆着。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说,我为什么能够知道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的(阴阳)之道,找到了天地人必然遵循的自然规律,(就是广泛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外象和本质)。从不清晰到清晰,从虚有到实有。特别是注重观察了那些生活中实有的高德大贤之人,他们始终坚守纯正的道德初心,好人一直做到底,达到物我如一的境界。进而证明了道的无比力量。经历过程,大致如此。
回过头来可进一步印证,本章首句,那些社会上最有德行的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始终坚守德行的楷模。
《道德经》第21章,老子用心良苦,进一步用抽丝剥茧的说法,给我们说清"道"的实质。第1章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没有切开"道"的皮壳,让我们置于玄幻之中。
第21章,老子在尹喜将军的一再追问下,"师父,道是大概知道些了。道是宇宙中存在的一只无形大手,左右着所有的存在与变化。但道的内核里又装着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用吃西瓜的办法,无论怎么敲打怎么分析,一刀子下去切开,把瓤子露出来,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老子听了徒弟尹喜的话,笑了笑,"好,好,说的好。"
于是老子就把"道"切开,一瓣一瓣的分解阐述。
道是无形的,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怎么切呢?但老子的徒弟尹喜也有智慧眼,俗人叫天眼。天眼,佛眼,道眼,都是一回事儿,能对无形世界观察和审辨。
老子说,只有那些严格遵从道行的人,他们才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他们看清了万物的本源,所以才开了智慧眼。智慧眼可穿破时空,与自然和谐顺变,生活中游刃有余。
道,这个西瓜是看不见的,似乎是西瓜的瓤,她有存在的物,象,精,真,信等要素。物,象仿佛是道的外壳,精是道身的核心,是道的精神和本来的力量。真,信是道生发出来的巨大威力。
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同样有严格的生死盛衰规律。道的力量无所不在。道经,是阐释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德经,是人间依存天地的生命之道。真,信,是作用在高级动物人的层面上的东西。是道反映在人身上,可以用来丈量人在生活中,道与非道的标尺。
从古到今,看看那些消逝的历史现象,看看那些死去的一批批男女。绝大多数早化成了云烟不知去向。有的名还在,信息仍留存蔓延。过去千年百年了大家还在不断回顾。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生命的"真"和"信"产生的无比力量。真与信是道的践行。只有真与信方可发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历史记住了他们,老百姓的舌头一直接力传播着。缘由是他们掌握了道的"精"华,敬畏天地法则,天下为公。无为而行,却结岀了有为的硕果。反之那些假大空的伪智慧,貌似真信的假道德,一套又一套骗人的假话。在一系列短暂的丑陋表演之后,很快被识破。道是没有包子皮的,永远不怕露馅,经得起千秋万代。伪道德是经不起推敲的,一捅就烂。本来梦想着不朽,却成了历史笑料,反而还遗臭万年。
这一章落笔之际,惊闻噩耗,台湾佛光山的佛学大师星云圆寂了。老和尚一生多难,命运多舛,又有多种大病缠身。可他还是活的高寿,97岁。稀世之龄。
星云大师去逝,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互联网铺天盖地转发着大师的遗文。最让人们震撼的是活在这个势利世道,他个人赤条条的走了。没有遗留下属于自己的财产,不带走一片瓦,一张纸。他是在践行人间道,真正,诚信。他就是老子赞美的"孔道之容"。
星云大师是宏扬佛教文化的世界级人物。一生奔波,只为启蒙众生,摆渡人间。他留下遗嘱,死后不要什么舍利子,不搞丧葬的仪式感,一切从简。
星云大师推崇的是人间佛教,烟火佛教。与老子说的道殊途同归。同为敬畏天地,顺从自然,做真善美的凡人。老人去世留下四句经典,"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顺缘"。做人,交友,处世,心态都说到了,就是老老实实循天地之道的。
我们学习《道德经》21章,主要就是搞明白"道"的精要。道是万物本源,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但玄秘的道又是太简单的,是时时处处落到我们脚底的东西。精髓是我们常说的真实,是信用。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已是衣食无忧,沉湎于物质的繁华中。可人心迷乱,互不信任,聪明人太多。谎言假话泛滥。社会信用危机,互相提防,互相伤害。说句真话还成了奢侈。个个活的烦恼丝疯长,号称是找不到精神家园。问题的根源一目了然,是丢了真,丟了信,悖离了大道。
老子把大道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无私的爱养育了大地万物。倘若还不懂的话,可将道和人间的德行俗比。真,就是我们的爹,信,就是我们的娘。爹娘带给我们一颗做人的初心。爹娘哺育我们成长的唯一正路,就是阴阳二色铺成的大道。
(待续,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