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问
作者:高德臣
诗是什么
诗是孩子的童真
太阳落入鸟巢的惊叫
满屋子是眼睛的歪问
诗是什么
诗是一颗干涸的心
多少次久久地凝望
却始终找不到湿地和森林
诗是什么
诗是精神病人的呻吟
左手在撬动地球
右手把宇宙划分
诗是什么
诗是我裸露的灵魂
千秋万载的修炼
才孕育了几个蹩脚的子孙
诗是什么
一千个人有一万种结论
没标点的未必是诗
梳小辫的也不一定是女人
2005年7月31日
解构童真与哲思:高德臣《诗问》深度赏析
窦 宝
高德臣的《诗问》以五组设问破题,跳出 “定义诗” 的常规框架,转而用具象化的生命体验、精神状态与辩证思考,为 “诗是什么” 提供了一组充满张力的答案。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把钝刀,缓慢剖开诗与人性的关联,既藏着对诗的敬畏,也带着创作者的自省,读来耐人寻味。
一、以 “童真” 为诗:给世界保留一份 “未经规训的惊奇”
开篇第一组回答,诗人将诗锚定在 “孩子的童真” 上,这是整首诗最轻盈、最鲜活的一笔。“太阳落入鸟巢的惊叫”,用孩子的视角重构了自然现象 —— 成年人眼中 “日落” 是规律的天文景观,在孩子心里,却成了太阳 “闯入” 鸟巢的意外,那声 “惊叫” 里,藏着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与想象;而 “满屋子是眼睛的高论” 更妙,它不是具象的 “人” 在讨论,而是 “眼睛” 在发言 —— 孩子的眼睛能看见成年人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我们视作 “幼稚” 的观察,恰恰是诗最本真的源头。
这里的 “诗”,无关技巧,只关 “感知力”。诗人想表达的或许是:诗的本质,是像孩子一样,不被经验捆绑,对寻常事物保持 “第一次看见” 的悸动。当我们失去这份童真,其实也失去了一半发现诗的能力。
二、以 “干涸” 为诗:诗是灵魂对 “精神湿地” 的渴望
如果说第一组是 “轻盈的诗”,第二组便是 “沉重的诗”—— 诗人将诗比作 “一颗干涸的心”,“久久地凝望,却始终找不到湿地和森林”。这里的 “干涸”,不是身体的缺水,而是精神的荒芜:可能是现代人对意义的迷茫,可能是创作者陷入灵感枯竭的困境,也可能是每个人在生活里遭遇的 “精神沙漠”。
而 “寻找湿地和森林” 的动作,让 “诗” 有了双重身份:它既是 “干涸” 的产物(因为心灵贫瘠,才需要用诗来呼救),也是 “寻找” 的过程(写诗本身,就是在为干涸的心寻找一片滋润的土壤)。这组回答跳出了 “诗是美的” 的惯性认知,反而点出诗的 “痛感”—— 它可以是迷茫的、徒劳的,是灵魂在困境里的张望。
三、以 “疯癫” 为诗:诗是打破边界的 “精神突围”
第三组的比喻最具冲击力:“诗是精神病人的呻吟”。这里的 “精神病人” 绝非贬义,而是诗人对 “诗性思维” 的极致诠释 —— 正常人被逻辑、常识束缚,而 “精神病人” 的世界里,没有 “不可能”:“左手在撬动地球”(对抗宏大),“右手把宇宙划分”(解构无限),这种看似荒诞的 “越界”,恰恰是诗的核心能力:用想象力打破现实的框架,让渺小与宏大、有限与无限产生碰撞。
诗人想说的是:诗需要一点 “疯劲”—— 不是真的病态,而是敢于跳出世俗的认知,用 “不合常理” 的视角,重新定义世界。
四、以 “自省” 为诗:诗是创作者 “裸露的灵魂” 与谦卑
第四组回归创作者自身,将诗比作 “我裸露的灵魂”,这是全诗最坦诚的一笔。“裸露” 意味着不加掩饰:诗不是伪装,不是炫技,而是把自己的所思、所痛、所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文字里;而 “千秋万载的修炼,才孕育了几个蹩脚的子孙”,则藏着一种清醒的谦卑 —— 诗人深知,写出一首好诗有多难:哪怕付出 “千秋万载” 般长久的积淀,最终的作品可能依然 “蹩脚”。
这种自省,让 “诗” 脱离了 “自我标榜” 的误区,反而显露出对创作的敬畏:真正的写诗,是用灵魂去打磨文字,哪怕结果不完美,这份 “裸露” 的真诚,已经让诗有了重量。
五、以 “辩证” 收尾:拒绝标签,回归诗的 “本质自由”
最后一组设问,诗人跳出 “自我表达”,转向对 “诗的定义” 的解构:“一千个人有一万种结论”,直接否定了 “诗有标准答案” 的可能 —— 就像每个人对 “美” 的理解不同,诗的形态也不该被固化。
而 “没标点的未必是诗,梳小辫的也不一定是女人”,则用生活化的类比,戳破了对诗的 “形式主义误解”:有人以为 “断行、无标点” 就是诗,有人以为 “押韵、对仗” 才是诗,但这些都只是 “形式”,就像 “梳小辫” 只是女人的 “外在特征”,而非 “本质”。诗的本质,从来不在形式,而在是否有 “灵魂”—— 是否藏着真诚的情感、独特的思考,是否能触动人心。
总结:《诗问》的真正答案 —— 诗是 “人的生命力”
整首诗看似在 “问诗”,实则在 “问人”:诗可以是童真的惊奇,是干涸的渴望,是疯癫的突围,是裸露的灵魂 —— 它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 “文体”,而是人对世界、对自我、对精神世界的 “真实回应”。
高德臣没有给 “诗是什么” 一个标准答案,却用五组比喻,画出了诗的 “精神轮廓”:诗是自由的,是真诚的,是带着痛感与温度的,是每个人用生命体验浇灌出的文字之花。而最后那句 “梳小辫的也不一定是女人”,更像一句提醒:别被 “标签” 困住诗,也别被 “规则” 困住自己 —— 真正的诗,永远在 “定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