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 打土墙(散文)
作者/白韶钟
儿时的家乡人们盖房子时,要先打地基,打土墙,再在土墙上用一上坯一层层往上砌。可以说打土墙是很多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打土墙掌握的工具很常见,几根圆木夾杆,椽子,锤子,铁锹,榔头,几条绳子,若干木楔等。准备好这些东西后,要先检查所有黄土的黏度:抓起一把土,捏成团,向上抛起,落下时泥土自然散碎不结块,说明黏度合适。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志,就要先进行相应处理,直到合适了才能开始打墙。
我小时候村里活跃着几个打土墙的老把式,他们技术好会指挥,经他们的手打出来的土墙,结实又耐用。在老把式的指挥下,填土方的,用锤子夯土的,翻椽子的,捆绑绳子安木楔的,等等。大家各司其职紧密合作,有说有笑,不知不觉间,一堵墙平地而起。土墙打成后,质量过不过关,最好的检验员是时间和雨水。不过现场还有一套方法,那就是用眼看和标尺量,看墙体是不是倾斜,看墙体两侧像搓版一样的椽印是不是均匀,看墙与墙之间的结茬处是不是楔合……如果出现偷工减料,墙体干了就会出现裂缝,碰上雨水年份自然就会倒塌。
土墙一般不会太高,另外,家乡的人朴实忠厚,互谦互让,相邻两家打墙时,都会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这是大家互相遵守的习俗和惯例,如今家乡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村盖房子多用混凝土和砖,打土墙这种技术活逐渐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打土墙中包含的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等精神内涵,已变成其他形式仍在家乡流传。

作者简介
白韶钟,男,大专,党员,网名痴心不改。山东莘县张鲁镇大索庄人,现退休于俎店镇政府机关。1982年开始习作,1986年加入市作协及青年诗人协会,1989年加入省作家,民间文艺家和科普协会。系中国文学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东方文艺社二级创作委员,《微型文学》编委,《望月文学》特约作家等,曾任海南《大开放》杂志驻地记者,作品散见于中央及省市级报刊,平台,并多次获奖。
主播简介:
网名:雨花石,西安人,诵读爱好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喜欢传播美的声音,喜欢在美的声音里遐想!现任新山东文学社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