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絮语
文/许兆河
曾经的古诗词创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谓是万马齐喑,相比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古诗创作园地近乎一片蛮荒。而现在纵观各网络平台,古诗创作的队伍一点也不比新诗弱,受传统文化思潮冲击,投身古体诗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不惟学历,不惟学科,不惟职业,不惟年龄,不惟性别……过去,很多人认为从事古诗创作的人非得大学教授,高级讲师。你要是去调查一下,一定会大跌眼镜,你会相信高手在民间并非妄言,草根艺术家在与科班艺术家的比拚也不容易分出谁优谁劣,要么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要么是群芳斗妍,各有千秋。
从某个角度来审视,二十一世纪中国诗坛的古体诗创作相较于上一个世纪,算是出现了一次复兴与繁荣,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像王国维那样声名显赫的大师,更无法说出几个功追李杜白,才胜薛李苏那些历史名家。但是,毕竟有许多古诗词写作的爱好者已经在路上。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他们的写作目标也许没有时下一些诗评家眼中那么伟大,那么崇高。古人认为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
笔者写诗,或谤为游戏之笔,或讥为无聊之作。
其实作诗作联,因时因事,缘情缘景,大者咏宇宙洪荒,抒豪情壮志,小者咏花虫鸟兽浇胸中块壘。读诗读词读联,本非附庸风雅,自可随咏者畅游艺术天地,恍如设身处地,身入山川异域,体验风土人情,心历沧桑世变,感受时空变幻。品赏文字之乐,何需尽是黄钟大吕,朝堂雅乐,亦可以是山野羌笛,抒情小品。
对于题材的选择,今人真的无权妄加鄙薄,让诗人自己去定吧,他们可以像李白一样狂傲抒写个性奔放的作品,也可以像杜甫一样表现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可以像白居易那样写关注下层人民精神的苦痛及同病相怜的情感,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像杜牧一样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有些诗人都提出非得写关注重大主题的歌功颂德的文字,于是乎,每一件事件,便产生出数千首面目相同,内容空泛,情感苍白的文字,作为创作,笔者认为倒不如抒写个性特色鲜明的作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诗句的获取,也并非耽千日之功,细琢磨而得。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也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顿悟。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的渐悟。笔者初学诗时得“闲看门里月,细品蛟湖诗”,自以为两句话也有情调,有诗意,但总觉美中不足,原来后面出了所谓做三平尾大忌,且前句看与品似乎失律,于是再三推敲,改“看”为“观”,改“蛟”为“碧”,韵律似乎通了,而气韵却不畅了。笔者到底还是更喜欢“清水芙蓉”的天然之美,所以还是保留了璞玉。戏称只恨诗书少,空遗残缺章。
文人间的赠礼(随笔)
文/许兆河
中国是一个崇礼的国度,人与人之间交往,总得互赠点什么,以资纪念,要不然总觉得有些缺憾。那么文人间互赠一般赠什么呢,除了酒与茶这些雅物之外,常常有互赠诗文书画的。如果遇上一位名家,能求得其一幅字,一张画,一首诗,那一定是荣耀无比。回顾一千多年前那个叫汪伦的财主,他一定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因李白的一首《赠汪伦》而流传百世,试想想,与李白同时代的那些人,即使是文人,又有几人有那么幸运呢。
我就曾经在归化(今明溪)遇到一位亲戚,他听说平时我也爱涂鸦,所以我去他家拜年时,他拿出放在橱顶的几张书法给我欣赏,说是几位当地书法家赠送的。我见这些字或楷或隶或行,都符合章法,应该是有一定知名人士的作品。如果是我一定会请人装裱起来,挂在书房或客厅,增加点文气,但君子不夺人所爱,我本性憨,不敢启齿,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那些艺术作品不知是否作为废纸被处理了还是依然塞在某处不易被人发现的墙角。
所以,对于不识货的人来说,有些东西真是明珠暗投了。
我有一位文友,在宁化县可算是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他以写红色题材的小说闻名。现在已出了好几本书,发表了几百万字的小说。笔者就有幸获赠他的所有作品,也曾就一些作品写过一些简评。我记得他赠书时说过一句话。他说他怕送书给人,有些人根本不会去看一眼,说不定没几天被当成废纸被回收了,这应该是作者的悲哀。不过他又说,他觉得许晓鸣可以送,因为他相信我会看一看。真感谢他的信任,他的作品,几乎都烙上家乡的印记。所以我囫囵吞枣的也算看完了,还写了数千字心得。
这样,我在心里也算有点安慰,也算对得起朋友的信任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我都能完完整整地看一遍,如果书本会说话,我相信他们会群起抗议,何止朋友送的那些书,就是自己掏钱买的,也有多少是才娶回就打入冷宫。微信抖音已剥夺了多少看书时间,更何况还有工作以及一些迫不得己的政治任务。
不要问我为什么读书,为了功名利禄吗?昔日为了求个前程而挑灯夜读,而现在临近退休,不敢说什么活到老学到老的雄心万丈的假话,要说真话,真是为了怡情遣性,修养身心,阅读给我知识不假,但阅读更多的是给我快乐。所以文友们赠我的书我会看一点,也思考一些,偶尔还会留下只言片语,但很少留下系统的完整的文章。不读文(诗),无以言,我不敢太虚伪,没有通读作品而东拼西凑几个自欺欺人的文字。那也绝不是对作者真正意义的尊重。我就见过一位朋友,当别人送书给他时,他很坦诚的说我看不懂诗,还是送给懂诗的朋友吧。其实,这还算是委婉的,他要是说我对诗歌不感兴趣,会让赠送者更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