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带着女儿逛书店,女儿望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挑来挑去不知道选哪一本。我知道,她肯定是看花眼了。女儿的这个举动,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赶年集时偶遇的那个络腮胡叔叔。
那是农历腊月二十三,父亲早早催我起床,让我和他一起赶年集。也许是临近年关的缘故,我们带来的木柴和鸡很快就被人买走了,手里有了置办年货的钱,父亲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快步走到集市的一角,顺手拿起小石头蹲在地上计算着要买的年货。不一会儿,父亲站起来拍拍手,说:“木柴和鸡总共卖了60多块钱,置办年货花30块钱;给你和你妹妹买新鞋子花20块钱;还剩10块钱,给你奶奶买些糕点。”说到最后,剩下给我买鞭炮和小人书的钱只有一元八角了。我不禁埋怨父亲给我的钱太少,父亲说:“你每年的学费就要花费不少!就剩这些钱了,你看着买点喜欢的东西吧。”
我委屈地攥着这一元八角钱,不知是先买鞭炮还是小人书。小人书正好有我梦寐以求的《平原游击队》,上下两册一共是一元两角钱,可是如果买了小人书再买鞭炮,钱就不够了。我心里矛盾极了,小人书和鞭炮我都不想舍弃。
我又着急又焦虑,再次埋怨父亲给我留的钱太少,这次父亲一句话也没说,拉着我的手向书摊走去。那个卖小人书的叔叔留着络腮胡子,个子不高,头发被风吹得凌乱,清瘦的脸上,一双大眼睛正紧盯着蹲在书摊前看书的孩子们。在这个寒冬腊月的早晨,他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脚上是一双深筒黄球鞋,棉袄的袖口还露着点棉絮。因为天气寒冷,他咧着嘴哈气,不停地搓手、跺脚,但仍被冻得动作僵硬。
络腮胡叔叔看见我和父亲走过来,眼睛一亮,迅速把抱在胸前的手放下,招呼着我们。父亲对络腮胡叔叔说:“大兄弟,孩子想看书,又想买鞭炮,可是我们剩的钱不够了,能不能先给孩子赊两本小人书呀?下个集市我保证还你钱,绝不赖账!”父亲最后一句话加重了语气,像个发誓的孩子。我则忐忑不安地躲在父亲身后,等待着络腮胡叔叔的回答。络腮胡叔叔竟然爽快地答应了,我无比惊喜,高兴地跳了起来。那年,我度过了一个欢乐、难忘的春节,不但燃放了鞭炮,还看上了我喜爱的小人书。
年后,父亲为了还买小人书的钱,连续赶了好几个大集,可是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再遇见那位卖小人书的络腮胡叔叔。临近正月十五,父亲又特意去赶集,临出门嘴里嘟囔着:“这次我再碰不到那位卖书的好心人,恐怕以后就碰不到了,过完正月十五开始忙农活,就没空去赶集了。”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家,他一进门,我和母亲就急忙问还钱的事。父亲沉默了许久,突然长叹一声,说:“好人啊!真是好人啊!我打听到了,那位卖书人是过路的,长年累月在外卖书,春节前路过咱们这里,顺道赶集卖书,现在早不知去哪里了,人家当初压根没想让咱们还钱!”
多年过去,我已成家立业,但是我永远忘不了那位萍水相逢的卖书人,当年他一份小小的善意,温暖了我的心。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就像一盏明灯,灯火虽微弱,但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就会汇聚成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