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观众,也许不会忘记影片中的最后情节,当豪华邮轮撞上冰山即将沉没的时刻,是邮轮上的救生艇让几百名老人、妇女、儿童死里逃生。其实影片中的救生艇,就是笔者准备叙述的现实中的小划子,它在京杭大运河,尤其是苏北运河的发展史上,曾写下让人难忘的一笔。 小划子,是咱苏北人的说法,也叫小舢板,或称小木船,因为打造它的主要材料来自于木头,其工艺流程几乎与打造大木船一样的精细而复杂。在笔者曾经的印象中,小划子本该在湖溏港汊中藏身游匿,供渔民和沿岸村民操作,可不知从何时起,她竟在千里运河上畅通无阻,并成为大运河上重要的一员。最初见到的小划子,一般是跟随船队一起航行的“小弟弟“,每在航行途中,它总像一个小尾巴一样,紧紧地摽着最后一艘驳船,在拖轮划开浪花的冲击下左右摇摆,上下跳动,唯恐船队将它“抛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苏北运河南粮北调,北煤南运的日夜繁忙,这船队屁股上的小划子,还真发挥了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用之一,船队靠港停泊采购之必须。一组十三四拖,甚至十六拖的船队,尤其是重载,停靠活动极为不便。此时,充分利用小划子来去自如的便利,为船队解决了购物办事之忧。作用之二,船队过闸登记时的必备工具。尤其是在各大船闸运输繁忙的季节,待闸停靠的地点往往远离船闸远方调度站,此时利用小划子前去登记,减少了大船队解缆,错(船)艕的麻烦。作用之三,小划子还能满足每个船队的应急解危之需,如意外事件,抢险救灾等。每到此时,小划子总是首当其冲,“冲锋陷阵”。
说到冲锋陷阵,笔者还真亲身经历两件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故事。一九八一年夏季的一个深夜,正在水上派出所值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房门竟是两名船工抬着一名满腿淌着鲜血的船民,听着他们求助的哭声和期盼的眼神,一番询问才知事情的原委。原来,受伤的船员,是在自己单放重载船舶进闸时与一同进闸的船队发生碰撞,就在他拿着靠球奋力排险时,脚下一滑竟落入水中,当他刚刚爬上船弦,腿还没有抬起的瞬间,那单放和船队之间确随着水流的惯性,又突然发生碰撞,并硬生生的将船员的右小腿夹断。
望着此刻脸色撒白,痛苦不堪且血流不止的船员,从未经历过此事的我,虽很想帮助确束手无策。一是这三更半夜,在空旷的船闸上,到哪里去找医生,即使我狠命的摇动派出所唯一的摇柄电话,电话那头的镇医院,确始终无法接通。二是船闸与集镇(有医院)隔着天然屏障的运河,这三更半夜又到哪里去找过河的船只。而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正在值班的我已不能再等待和耽误。情急之下,突然想到了小划子,我一边找来木板和棉绳,让两位船员帮助固定断腿的同时。急忙到一停靠的船队上,借了一条,和船员一道,将伤员抬上小划子,并全力向对岸划去。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是化险为夷,不仅为受伤的船员保住了生命和右腿,而且从此对运河小划子有了深深的“爱意“。
无独有偶,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正值洪泽湖泄洪的季节,最高每秒六、七千流量的上游洪水在苏北运河梁家港处形成了湍急的横流。记得那天上午,笔者曾亲眼目睹一运输黄沙的船队所遭遇的水中险境。该船队共有十二艘驳船,满载黄沙逆流而上时,由于船队太长,拖轮马力过小,经过运河梁家港时,整个船队由“I”型,很快被洪水冲成了“C”字型,中间的两条船被洪水拦腰冲击瞬间进水。当在梁家港值班的航政艇看到几百米处险象环生的船队时,当机立断,及时出击,奔向船队。十多名航道、公安人员一边高喊“砍断缆绳”,一边奋勇向船队靠近,并及时抛出救生的缆绳、太平斧、救生圈和救生衣。由于施援及时,终将处在险境中的十条驳船拖出了洪水肆虐的险地。
但不幸的是有两条船驳确被洪水吞噬,其中一位女船员就在船舶即将沉没的瞬间,竟下到船舱中想拿上装首饰的盒子,结果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数天后,经过航道部门的不懈努力,在将溺亡的船员打捞出水后,其形象真是惨不忍睹。由于夏季高温,当时出水的女船员,已经不成人形形,在现场打捞的过程中,拽其头发时竟连头发和头皮一齐拽下,后来只有用绳索扣在其膀子上。没曾想一拽又骨肉分离,那场景实在不忍目睹,让人毛骨悚然。尸体弄上岸后,竟没有船只愿意将其运到附近的殡仪馆(运死人晦气)。情急之下,还是小划子发挥了它的应急作用。为了尽快将死者弄到殡仪馆,当年在事发现场的我,和死者家属一起划着小划子,冒着伏天的高温,顶着刺鼻的尸臭,终于将女船员及时送到了她该去的地方。
按说,这小划子在千里运河运输线上,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在关键时刻还真起到了排忧解难的重要作用。说到小划子,也不知从何时起,在千里苏北运河线上,竟出现了一条条小划子的“铁皮兄弟“,并在短短的几年中,呈星火燎原之势。究其原因,原来在北煤南运日趋繁忙的过程中,一股盗抢煤炭之风也”风起云涌“。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苏北运河每年流失的煤炭竟达数千吨之多,而铁皮小划子则成了盗抢运输煤炭的罪魁祸首。由于铁皮小划子制作工艺简单(利用废旧柴(汽)油桶切割焊接而成),且经济实惠,加上具有广泛的买方“市场”,使它成为当年运河沿线部分村民“发家致富”的首选工具。正是如此之多的铁皮小划子进入苏北运河,像蚂蚁一样蚕食着过往船队的运输煤炭,给当年水上运输的畅通,以及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极不不和谐的音符。当年由于其“横行霸道”,也改变了笔者对小划子的良好印象。
有乱就有治,当年维护千里运河社会治安稳定的江苏省运河公安局的干警们,始终将打击和取缔违法的铁皮小划子作为己任,在淮安的平桥,在泗阳的来安,在宿迁的皂河,在徐州的刘山,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和打击。而每一次行动后的一段时间,这铁皮小划子还真销声匿迹,可不长时间又如雨后春笋。后来经过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制作铁皮小划子的黑工厂和黑作坊一直“生意兴隆”。于是运河公安局的干警们改变思路,在掌握所有黑工厂、黑作坊非法制造经营的同时,会同所在地的公安和工商部门,多次组织对运河沿线的加工厂进行了集中取缔和清理,最终在上世纪末,让铁皮小划子退出了苏北运河的历史舞台。
作为运河中的小划子,曾给笔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回想当年印象中的它,以及和它的零距离接触,对其还真有种说不出的“感情“,抢险救灾也好,打击取缔也罢,小划子作为苏北运河的插曲,是一段历史,是一次经历,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