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油 坊》
沈洪明
踏上家乡的士地,爱恋之情,油然而生。 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象潮水一样在胸中涌动,荡起朵朵浪花。一桩桩一件件趣闻趣事在眼前泛现着……
回望那难忘的岁月,童年的时光又逐渐清晰起来。一想起当年生产队的老油坊,在我的记忆中永远都是抹不去的情愫。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享誉四方,红红火火的老油坊引人注目。兴建在生产队的东边,靠近一条村路。
小时候,我很淘气,经常去油坊周边玩耍,因为是榨油的地方,较为封闭,也不让小孩子靠近,所以很少有机会进到油坊的里面看看。
记得有一年,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腊月里要过年了,父亲领着我和三弟,到油坊里去洗澡,那个年代,住在农村的人冬天都不洗澡,家里也没有这个条件,因父亲在生产大队当领导,也許是有点优越条件?我们兄弟两个才有个机会和父亲去油坊里洗澡。
油坊里有个水泥抹的水池,是给在油坊干活的人洗澡用的。不是很大,勉强能容得下我们兄弟二人。那次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冬天里洗澡。也是这次洗澡,我才有机会看到油坊里是怎的榨油的了,油坊的屋里很热,温度像炎热夏天。在油坊里干活的人们都是尽职尽责,不辞辛苦周身淌汗。

油坊里有一铺很长的火炕,是用来烘干豆子的,被炕热透的黄豆用一个大碾子压成了扁,再放到一个个类似笼屉里,制成豆丕子,上屉去蒸,蒸好的豆丕子,再放到榨油机里,工人们就开始用手工用力榨油了,实际上工人们榨油的过程远比我说的更加复杂,有些细节我也是没有记得太清楚。只是个大概而已,具说压榨出来的豆油还有在一个池子里沉淀一阵子,一些残留的杂质落到了底部,这种下脚料就是人们所说的油脚。油脚发酵之后是很好的肥料。
油坊算是村办企业,周边的人们用黄豆换油大多是来这里,一百斤黄豆能兑换十几斤豆油,榨完油剩下的豆饼也可以拿回家喂猪。小时候,很多家里都是困难,榨油剩下的豆饼人也是可以吃的。把豆饼放到做饭的锅里,蒸一下,用菜刀割的一条一条的,用水浸泡,浸泡过的豆饼散落了,挤掉水分,在热锅里炒一炒,加点咸盐,就可以吃了。若是在夏季,随手掐根大葱叶,把炒好了的豆饼放进葱管里,就着葱吃就成了美味了。我小时候就没少吃。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品尝炒豆饼都感到格外香甜。

转眼间,五十年过去了,早期手工榨油的方式早已成为了历史,即便有笨榨的豆油也不会有几十年以前的方式榨出来的油香。
生产队的老油坊的房子在二十年前,拆除了,如今再也不见它的踪影。当年在油坊干活的人也都是过了古稀之年。发生在老油坊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巨大变化。 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众乡亲在党的领导下为乡村振兴意气风发,向前奋起,凱歌声声。
回想起童年时期的老油坊,更是百感交集。当年开创的老油坊,是乡亲们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见证。通过黄豆的深加工,形成再生资源,来滿足人民生活所需。这段难忘的历史,更加激发我对家乡的深深爱恋。老油坊牵动的是浓浓乡情,乡情在新时代振兴中奔涌……
2023.4.3写于乡下。
简 介
沈洪明,1966年出生,吉林省委党校函授夲科毕业,高级教师,从教三十九年。现任公主岭市大岭镇崔家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