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松
清明期间,我当过兵的儿子在群里发了《死吻》的文章,我被感动着,我流着热泪读完此文。
《死吻》是1986年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老山战场上的一幅照片。照片感人,报道的文字更感人。
在老山战役中身负重伤的青年战士赵维军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对身边的护士张茹提出了抱一抱和吻一吻的请求。而卫生兵张茹却毫不犹豫地满足了即将死去的赵维军的请求,让赵维军满意地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吻,也是最后一吻。在说完“谢谢你,姐姐”这句话之后,19岁的赵维军索吻得吻没有遗憾闭上了眼睛。这位35177部队114团的班长永远离开了人世间。但是,战地记者王红拍到这幅《死吻》的照片却传遍了祖国各地,使无数的国人为之落泪。后来这个感人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使观众传颂。
一寸山河一寸血。张茹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面对即将死去的比她小两岁的青年战士赵维军,爱不能救,万分无奈,十分悲痛。战争结束之后,张茹转业回家,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她没有忘记为国捐躯的英雄。2011年开始,她与其它相熟的战友,走上了一特殊的“旅程”,走访烈士的亲属,祭奠烈士英灵。多年来,她走访了9个省,32个县市,看望了40多名烈士的亲属。
烈士战死沙场的献身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纪念,张茹不忘烈士的义举值得我们敬佩。
清明时节追思先人,缅怀烈士。国人应该想一想:我们现在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从哪里来?恋人们的拥抱从哪里来?游人的踏青赏景的休闲情趣从哪里来?工厂的机器转鸣从哪里来?农民收割机奔驰在田野上的情景从哪里来?工作人员安静的工作环境从哪里来?家庭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从哪里来?酒楼里推杯换盏的划拳声从哪里来?咖啡厅里的飘香从哪里来?……所有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都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所有这些让你习以为常的生活都是人民子弟兵在战场上殊死厮杀争夺来的。
想想这些逝去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如意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活着就应该知足,平安就应该知足,吃饱穿暖就应该知足。
想想这些逝去的烈士,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人们应该感到幸运,应当感恩。为生在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幸运;为有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而幸运;为祖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幸运;为遇上了新时代而幸运,而感恩!
我们家有三名当过兵的人,享有三块“光荣之家”的牌子,其中有一名是上过老山前线接受过战火洗礼,经受过生死考验的卫生兵。我因此而自豪,因此对烈士赵维军们和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张茹们而一往情深。
读了《死吻》,我在网上留言写道:“向卫国守土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战场抢救伤员的卫生兵们致敬!和平是烈士鲜血换来的,现在的平安是战火燃烧出来的。活着的人千万不能忘记为了不再战而战的人。
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中,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战火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位国人应作好准备:万一有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每位国人不能回避的严肃问题。
2023年4月6日
(清明节后一天)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