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我的中国梦(报告文学)
七
新机试制部工程师韩崇杰的右脸颊上有一个红疱,罗阳发现了。
飞机车间里,竟然还有小飞机——蚊子。
当天,他安排给车间所有人配上了花露水。
一位老技师患有糖尿病,他专门安排食堂准备无糖食品;深夜,看到车间加班,他叮嘱后勤一定要准时送餐;进入冬季,他又给外场人员每人配发了一个暖宝。
罗阳说,越是大干,越不能忽视大家的身体健康。
过去,除了特殊工种,沈飞人每3年体检一次。罗阳决定扩大员工体检范围,缩短体检间隔。从2011年开始,职工们每年体检。
对于“飞鲨团队”和特殊工种,罗阳请医生每周二上午到各个生产现场,为大家量血压,做心电图,随时检查身体状况。
从此,沈飞人的身体不仅有“年检”,还有了“周检”。
可他自己,却有两年没有体检了。
……
罗阳是一个极简朴的人。
他家住在家属院的六楼,没有电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老房子。装修呢?仍是当年的模样,客厅的八个莲花灯,其中三盏从未亮过。最让人惊奇的是,他家的厕所里还是蹲便池,明显落后于时代。
这些年来,他一直佩戴着一块卡西欧运动手表,表带是黑色布制的,边缘已经磨损,露出白色线边儿。他用碳素笔描成黑色,继续使用。
他惟一的爱好,就是呆在各个车间里。
公司的工作服是一件海蓝色夹克,他常年穿在身上,即使到北京开会,也从不穿西服。不是不穿,是没有合身的。长期缺少锻炼,他原本标准的身材略微发胖,过去的西服不合身了。
几年前,有一次,省里开会,明确要求着正装。没有办法,他只得委托秘书上街买了一套,1390元。
开完会后,这套西服就闲置了,挂在办公室里,只在会见外宾时穿一下。
他就是一个工人。
一个最特别而又最普通的蓝领工人。
采访时,罗阳的秘书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中秋节,他去看望母亲。父亲7年前去世了,他是惟一的儿子。他坐在床边,与母亲说话,不知不觉中,竟然斜靠在床上睡着了。秘书在客厅看电视,长 久地听不到声音,感觉有些异常,便往里面看了一下。只见母亲轻轻地拉着罗阳的手,静静地看着他,不忍松开。屋里面,飘浮着他低沉而香甜的鼾声。他太累了!
好一会儿,罗阳猛然醒来,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告别。
八
23日早晨,6时。
罗阳爬上甲板,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丝丝缕缕的霞光。
今天,将有两架F—15公开训练。
8时30分,舰岛上和甲板上聚集了数百双焦渴的眼睛。全副武装的飞行员端坐座舱,等待起飞信号。
头戴帽盔,身穿黄色外套的飞行助理经过细密的观察之后,下蹲屈身,左手握拳放于背后腰际,右臂上扬,指向前方。
飞机快速滑行,呼啸而出,直刺长空……
罗阳的心,猛地高悬起来……
九
制造车间的墙上,有一行字特别醒目: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某系统偶尔出现一次渗油现象,最终发现是由于胶圈沿用老标准,未达到新工艺要求。及时转换标准后,大家以为事情可以画句号了。他却小题大做,召开质量大会,领导班子成员和1万多名员工,手持剪刀,一起动手,剪碎了剩余的两万多个老胶圈。
还有一次,某关键部件出现瑕疵。罗阳坚持不可原谅,从分厂厂长到车间主任,一撤到底。
拦阻系统综合试验时,有一个部件出现故障。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更换部件就行了。罗阳说,绝不能这么简单下结论,故障原因不能有一丝 一毫含糊!他连夜启动全系统普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发现,故障确非偶然,原因在于对设计思想理解不到位,造成产品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只是简单处理,就 会留下致命隐患。
罗阳始终盯在现场,经过几天几夜攻关,这个部件重新研制,达到了完全可靠。
他揉着红肿的眼睛,开心地笑着:“这才是我想要的。”
从此之后,生产中无论出现什么故障,罗阳都会严厉地说:“要找出原因背后的原因,问题背后的问题!”
是的,对于罗阳来说,所有的努力,没有及格和优良,只有两个成绩:满分,或零分。
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
武器系统、火控系统、通讯系统、动力系统,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等关键技术……
一个个钉子拔除了,他们日夜兼程!
每每有重大突破,他们也会忘情地庆贺。
只是,他们的庆贺不是在酒店里,而是在办公室里、在楼道里。他们泪流满面,相互拥抱,大喊大叫,歇斯底里。但走出大楼,走出厂区,却又面沉似水,守口如瓶。
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不能与亲人分享。
十
9时03分,一架歼—15飞临航母上空。
大家指着那个时隐时现的黄色斑点,兴奋地小声议论着。
罗阳仰起头,瞪大眼睛,心脏剧烈地跳动着……
甲板上的飞行助理用手势指挥着,舰上的降落指示灯也在闪闪烁烁地提示着。
1000米,500米,200米,越来越近了。飞机进入环型航线,降低高度和速度,放下起落架、襟翼和空气减速板,伸出阻拦钩……
发动机的轰鸣震天撼地,撕心裂肺。而罗阳的距离,不超过20米。
巨大的战机扑向甲板,尾钩牢牢钩住阻拦索。一阵狂飙,飞机瞬间降速至零,像鹰爪抓枝,稳稳停下,而后折叠机翼,缓缓地向指定位置靠拢……
这个场面,那么熟悉,宛若在影视里。不!那是他20多年前在美国亲眼目睹的。
人群顿时欢呼起来。
50分钟后,第二架歼—15再次成功着舰。
17点,罗阳参加总指挥部例会。他拿着厚厚一摞数据表,认真审阅。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
十一
从设计发图,到新机下线,F—15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研制速度的奇迹。
但是,如果你认为罗阳只是完成了一个歼—15,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是多个型号的研制现场总指挥,歼—15仅是其中之一。只是由于保密原因,我不能深入采访。但我坚信,每一个型号的背后,都是一串惊心动魄的故事。
最近5年,沈飞研制了超过过去50年总和的新机型。从陆基到舰载,从三代机到四代机,托举了中国歼击机研制生产的半壁江山。
另外,沈飞的民用飞机生产任务也同样繁重,每天都会有一架飞机出厂。而民用飞机,同样容不得半点瑕疵。
安全生产、工艺创新、严防泄密、国家责任、竞争世界……
一座座大山,压在肩上,压在心上。
数万个零件,经过几千道严密的工序,构成一个个整体,联成一架架飞机,最终将飞出厂房,飞向高空,以2.3马赫的时速,巡航领空,保卫国家。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作为这个群体的领导人,罗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二
24日上午,继续进行歼—15起降训练。
今天进行3个架次。
又是三次过山车般的肝胆欲裂。期盼、焦急、紧张、兴奋,波峰波谷,大开大合……
12时03分,参加本次训练的最后一架飞机成功着舰!
将军和列兵,专家和员工,所有的人,纷纷拥上甲板,忘情地握手、拥抱、流泪、手舞足蹈……
平时内敛的罗阳,此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涕泪滂沱,泣不成声。他面对大海,放声呐喊:“我们的孩子,成功了!成功了!”
当天下午,亢奋中的罗阳致电岸上的几位副手,通报喜讯,并特别嘱咐一定要办好明天的庆功宴,要喜庆,隆重,喝茅台。
这时,他想起了妻子,便打去一个电话,平静地告诉她活动结束,放心吧。
“你在哪里?”妻子问。
“我明天赶到大连,晚上回家。”
妻子和母亲,是他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知心人,却从来不是知情人。这么多年来,她们仅仅知道他在研制飞机,而进一步的内容,他从来不说,她们也从来不问。该公布的,国家自然会公布,看电视新闻吧。
……
罗阳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已经没有人能够知道。
他的异常,是在第二天早上返航时出现的。码头上锣鼓喧天,彩旗飘舞,所有的人都在狂欢,只有他一反常态,无精打采,特别是嘴角大片的疮痂,像一颗干瘪瘪的黑枣,让人格外触目惊心。
但是,即使如此,谁也没有多想,谁也不会多想。大家都在忙于准备庆功宴,只是以为他近日太过辛苦,需要休息。
这次盛宴,由沈飞公司在大连主办,下午4时开始。是啊,这是中国航空界多年的渴望,这是中国军工业重大的突破,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值得铭记的日子!
谁也想不到,仅仅半个小时之后,他病情发作。
立即送往大连友谊医院!
2个小时后,宣布不治。
医院公布的死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一切,竟是这么突然!
十三
罗阳的去世,让所有人感到意外。
他正值壮年,爱好运动,体质良好,向来没有检查出什么病症。于是,大家不得不想到了他近几年的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特别是今年,尤其是最近。
且看他临终前三个月的行程:整个9月和10月,都在忙于另外两个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这是两项和舰载机同样巨大的工程,提心吊胆,夜以继日;项 目成功后,未及休整,8日即直赴珠海,参加第九届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17日傍晚返回沈阳,没进家门,就连夜赶往基地;第二天早晨,又马不停蹄地奔上了 “辽宁号”。
医学专家进一步分析,罗阳的生理和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刚从珠海归来,马上置身于冰冷的北国海上,两地温差达到40多摄氏度,血管骤冷骤热。还有,海上的不规律生活和巨大的情感起伏,更加剧了这种失衡……
即使是钢铁,也有疲劳限度。超过承载,就要断裂。罗阳本人就是研究玻璃和金属疲劳的专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
这是一个遗憾的疏忽,这是一个罕见的偶然,却不幸发生在了罗阳身上。
为了在遗体僵硬之前换上一件正装,让他体体面面地上路,伙计们在他的行李箱中翻找。没有西服领带,只有那一件海蓝色夹克。
他原本就是计划穿着这件工装出席庆功宴会的。
伙计们面面相觑,再次嚎啕大哭。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这件他最喜爱的海蓝色,穿在他身上。
这是他最深的牵挂,这是他永远的梦想!
十四
庆功宴前,大将倒下。
现场的气氛,骤然由大喜转至大悲。原本丰盛的晚宴,顿时索然无味,草草收场。
当天傍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率各路大员,陪同罗阳遗体从大连返回沈阳。原定直接送往龙岗殡仪馆,但沈飞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战友们,坚决要求他们的罗阳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于是,大家决定,遗体在厂区内绕行一圈。
当车队进入沈飞大门时,已是晚上8时了。
长长的试飞跑道上,没有一盏灯,黑黑的。大家自觉地把上千辆私家车排列在跑道两侧,打开大灯,雪白雪白,照亮着他回家的路。那一夜,雪花飘飞,银屑满地,上万人默默无语,泪流满面……
灵车驶出厂区之后,突然有人想起了罗阳母亲。79岁的老人家只有这一个儿子,而罗阳更是一个大孝子。这最后的时刻,应该让他们母子见一面啊。
于是,大家紧急商议:让罗阳轻轻地从母亲的窗外走过,悄悄地看一眼。
于是,浩浩荡荡的车队,熄灭大灯,禁止鸣笛,蹑手蹑脚。
罗阳母亲就住在三楼,就是临街的那一扇窗,里面灯光明亮,笑语喧喧,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台庆典晚会。老人家已经从儿媳处得知儿子今天晚上就要回家 的消息,正在满心喜悦地等待着。她多么祈望儿子的平安归来啊,多么希望疲惫的儿子能躺在自己的床上,像婴儿一样酣酣地睡觉、打鼾,而她,就那样静静地看着 儿子、看着儿子……
但是,可敬的可怜的母亲啊,您不知道,您的儿子此时就在窗外,就在窗外,只是他已经永远永远地睡着了……
……
2012年11月25日,中国官方正式宣布:“辽宁号”航母已经顺利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至此,歼—15舰载机终于拨开神秘的面纱,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这也表明,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机,歼—15已经完全具备与世界各国现役舰载机并驾齐驱的能力!
罗阳陨落了。
但他的梦想已经起飞。
他的笑容,他的笑声,写满了中国的万里空疆!
祖国,终将铭记那些忠于祖国、奉献于祖国的人!
作者简介:
李春雷,河北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87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邯郸师专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作家班,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