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神农源
陈仰权 王瑜
这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山水共融脉搏着年轮的旋律;这是一片绿色而媚动的风景,生态择变苍翠着岁月的流转。
这里散发着史前文明的曙光,陶稻文化推演出进化的声响;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烙刻写远古先人一万二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辉煌,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厚重神韵意长。
这里聚集着山水文化与溶洞文化同频共振,奇石与柔水汇聚着四季的多彩,神农宫与地下河,演绎着亿万年的心跳永无休止,点化这片石林鬼斧神工。
神农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陈营镇与裴梅镇三镇边缘。面积59.92平方公里。整个景区由仙人洞景区、九子溪景区、大赦庵景区、港道源景区、黄天峰景区、神农宫景区6个景区构成。景点37个,景观景物为197处,是以稻作文化和景观文化为底色,以山水文化为内涵,以观光游览、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文化科普为主要功能的山水型风景名胜区。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俯瞰山川,神农源像一条蛰伏的巨龙,隐藏其中,守护万年南大门,护佑一方平安。
如果说神农源是首诗,每字每句历经千万年打磨,散发历史的幽烟;如果说神农源是幅画,每点每线历经风雨雪描绘,回移时光的留步。
如今,无论你在繁华都市,还是阡陌乡村,结伴游览神农源,领略山水逶迤,美丽无限,品味大自然,放飞心情,释放一切重负,用心捕捉与滚滚红尘间别样感觉,万年文化与景观文化的完美绝唱。
寻梦小道,望断彩菽,箪食取物,借仙人洞一烛幽火,点亮温暖,映照绳结文字,风送粒粒稻香,把稻源拉长。
充沛的水源,独特的环境,人类穴居的历史,长达数十万年。启封回程,索寻先祖的足迹,穴洞群居,驯稻间食,狩猎而归,给养生息,伐石取火,刻符记事,闪烁智慧的光芒。清澈的大源河,流经遥远。
如果说,仙人洞是先祖休息的港湾,那么吊桶环则是生产生活的场所。
拾级而上,松樟滴翠,古风犹在,抚吊桶环一帘云烟,蒸煮记忆,燃红窑炉陶瓷,回移叠叠土色,品天下第一。
水作用地质,吊桶式崖棚。先祖采集的忙碌,打印在骨片中。拨开丛绿,抚摸先祖的印痕,翻晒稻谷,穿磨石器,牺牲提食,陶器接盛,煨暧相语,互通有无,汇聚交易的和谐。苍莽莽的山岭,孕育文明。
历史很远,领悟很近。在洞环的深幽里,拾掇起多少沉默的碎片,是稻壳的胎记,是陶器的文字。在考古的探寻中,思索来时的路,仿佛陶器里飘溢稻香,引领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走进神龙宫,翻开无字天书,钟乳倒立,笋石出场,神斧天工,浑然巧成,永远的21度,笑迎春夏秋冬。
这里是时光留声机,淙淙水声激扬过去。清风徐来,舒展那曼妙的灵动;含水吐雾,朦胧那生情的感悟;摇曳彩虹,聆听那百鸟朝凤的歌舞。步小桥流水,听清脆鸟音;卷一帘烟雨,望春江花月。漫步曲径甬道,一声钟报平安。
走出宫外,群山相拥,丛峰相对。这绿色生态编织秀美的绸缎,每个缎点都有着神奇的传说。南国红豆与奇花异草,梦幻石林与飞禽走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庙宇碑铭,承载历史,追梦新远景的接力。
陶稻文化,浸润芬芳。随着“文旅共频,重心南移”的发展战略 ,未来的神农源,用陶瓷的缶音,奏响稻作文化的新时代旋律,让陶稻文化两张世界级名片走向全球。

作者简介
王瑜,男,江西万年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现代汉字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江西省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会员,上饶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会员,北方艺术创作中心特约创作员,县市经济发展宣传与调研办公室调研员,《九头鸟》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诗歌开发报》特约编辑等,曾任中国企业新闻网温州频道副主编兼总监,《中国新农村》杂志温州专刊副主编,《江南视野》杂志责任编辑,先后在《人民武警报》《江西日报》《妇女之声报》《作家新一代报》《都市作家报》《工人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获奖。著有诗
集《橄榄绿情思》《一雨锁江南》。现任《中国乡村》杂志江西选稿基地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