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橄榄树》歌曲,勾起我无限的回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流浪》
谢永明
2023年3月17日
北京
新华字典说
“流浪”——
“生活没有着落
到处漂泊”
卑人的理解
只要离开父母
离开家
远离故乡
那怕是短暂的
都可以称之为“流浪”
时代不同了
“流浪”的意义
有所不同
新时代
“流浪”不仅有许多含义
而且有许多表达方式
“盲流、北漂、留洋”等等
都含有“流浪”的元素
同时
也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
社会走向文明
我的一生
远离故乡
是“漂泊”的一生
是“流浪”的一生
是不稳定的一生
一生经历了数次“流浪”
第一次“流浪”
读初中
离家十几里
虽然距离不远
但是
学生需要住校
一个星期回一次家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这就是”流浪”
在初中“流浪”的日子里
学习任务繁重
生活非常艰苦
虽然学校免除了
学生的住宿费
但是
学校不提供伙食
每个星期日
母亲为我准备
下一个星期的伙食
在那个年代
所谓的伙食
也就是
母亲为我
准备一瓶(杯)干蒸
没有一滴油水的
梅干菜而已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而被迫停课
就这样不明不白地
结束了人生的
第一次“流浪”
时间到了1973年
在公路道班
做临时工的我
迎来人生的
第一次转折点
在停招大学生七年后
于五月重新开启
规模较大的大学招生
通过人民公社推荐
荣幸地参加了
为期四天的
全国高考
并有幸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九月底开始了
人生第二次“流浪”
开始远离家乡
四年的“流浪”学习生活
经过四年
的大学“流浪”生活
1976年底被分配到
中国科学院
环境化学研究所
启步了人生
第三次“流浪”
这次“流浪”
经历了艰苦的生活
三十多元钱的月薪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
什么东西
都是按人头供给
每人每月三斤大米
半斤食用油
过年过节
每人半斤带鱼半斤花生
一两香油半斤瓜子
半斤白糖半斤猪肉
这样的“流浪”生活
持续了长达十几年
第四次“流浪”
始于上世纪90年代
经过层层考试
通过国家教委(现教育部)
出国人员考试(EPT)
终于开始了
异国他乡的“流浪”
“流浪”的日子
真的不好过
每月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二百多加元房租
几十元加元的生活费
穷得不敢进商店
日常生活用品
全靠“Yard Sale”
真的不敢想象
如果没有“Yard Sale”
真的不知道
如何度过
近四年的“流浪”生活
餐馆“打工”经历
扩大了“流浪”渠道
艰苦的工作环境
艰难困苦的生活
锻炼了意志
提高了社会“免疫力”
增强了“流浪”能力
传承了“流浪”精神
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
“流浪”的性质
也随发生了变化
“流浪”的层次
也发生了变化
“流浪”生活
发生质的提升
“流浪”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年的驻外
经历了第五次“流浪”
也是人生
最后一次“流浪”
在非洲工作期间
站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
非常羡慕野生动物
那种自由自在
闲庭信步
的“流浪”生活
人生如梦
梦如人生
其实
人的一生
无论你是远离故乡
还是驻守原乡
人生都是在
“流浪”中度过
珍惜每一次的远离
珍惜每一次的异国他乡
珍惜每一次的相遇
珍惜每一次的离别
珍惜每一次“流浪”
人生一世
“流浪”一生
谢永明,浙江杭州萧山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态环境部对外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处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一等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外指导老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高层协商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人”(1997-2002年),欧美同学会加拿大分会理事,国际杂志J. EES(加拿大)编委。
国内最早研究环境水质模型的学者之一,“活水城市”创新理念第一人。出版《环境水质模型概论》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近百篇研究论文,文章多次荣获年度“好文章”奖;摄影作品曾获奖,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诗歌曾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十八大精神主题赛诗会优秀奖;2020年8月出版诗集《心照:故乡•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