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0章俗解
混浊人间道
大智若愚拙
本人俗解《道德经》很不自信。参考了古代学者王弼,近代饶宗颐先生的学习注解等智文。深受启发。 社会上不乏学习研究老子及《道德经》的专家学者。总体说来还是小众。在互联网时代,振奋人心的鸡汤远比枯燥无味的经典吸睛的多。良药苦口。大家如能耐心潜心于咀嚼经典的苦味,收获一定超出意外。大道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才可能落地。
本人俗解的《道德经》文字在平台推岀,收到众多粉友的支持鼓励。也有专家学者的善意批评。不管咋样,有利于大道的推行,能启蒙大众,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力量是好事情。至于对经典的解读,不须神一样严肃膜拜。一万个人应该有一万种《道德经》才对。只要发心和方向正确,能成为化育自己和众人的营养就好。任何描写都是有缺陷的。不纠缠,容万物。
道家有个词儿叫"妙用",佛家对应个词儿叫"妙有"。都是神秘境界。变成老百姓的普通智慧不易。专家学者经常哼几句妙有,妙用唬人,模糊数学。说清楚融进人心有用的才是真道理。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神秘著作,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真正读懂老子,读懂老人家写的道经。本人不赞成这个观点。你就是孙悟空,变成老子肚子里的蛔虫,也未必能复制岀老子的原生思想。老子之所以伟大,他本意是把自己讲的大道做成人类普遍能消化的家常饭。而不是搞成高大上的神圣玄学。每个人的学习,都带着自己舌尖味觉去消化的。不是不懂,是对大道理解的丰富。经,是根本的东西,经随神是,经随心是。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挖掘的够累。不像米国,建国200多年,不用念古,眼睛聚焦在未来。 恰恰相反,我们国家的现状,文化浮躁正是把祖宗留下的优秀遗产丟了。国人唯利是图,智巧成灾。口口声声是米国人害的,行为却是跟着米国人亦步亦趋。孩子送到米国,钱存到米国,户口落到米国。 老子若天上有知,定也不觉愤慨,反而觉得可笑可怜。他一定不理解这些高尚人群的所想。"什么人啊!"悖离大道幸福何来。
第20章,是以抒情诗的感叹文字展开的。我们慢慢来品读。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是唯一。 之,代词,这里指他人,阿,是迎合,曲从,主动亲近。相去,是距离的意思。 老子说,唯某国崇拜,唯个人是尊,顶礼膜拜,马首是瞻。这与主动亲近,逢迎拍马,有什么区别呢?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美,是说赞美,歌颂。恶是指攻击,诬蔑或诋毁。 老子说,一味的低三下四,眼睛向上,赞美歌颂人,与侮辱攻击人,小看人,这些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害怕,恐惧,敬畏。 人世间,大家都觉得敬畏的东西,别装的毫不含糊,不当回事儿。
“荒兮,其未央哉!" 荒,是宇宙的苍茫广阔,地老天荒。 未央,无尽头,无尽期。 老子说,(放大视野看看这个世界),广阔无边的天地,无穷的变化是永远难捉摸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是十分热闹,红火。 太牢,牢的字义是关牲畜的圈,或者是囚禁人的监房。太牢,是形容无比大的囚禁之地。春,是五颜六色,欢歌笙舞。 老子说,(天地是如此广阔),芸芸众生却活的很热闹。好象不知道自己的囚徒困境,还很得意,美滋滋的享受,就像登台演岀的歌舞演员一样欣喜,乐的忘乎所以。
"我独泊兮,其未兆;" 泊,是停止,安静。 兆,是事物的预见和感觉。 老子说,(与众人的兴奋相比),我呢,孤身一人安静的呆在一边,什么也没想。至于今后发生什么变化,也无所谓的。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沌,模糊,不清楚。这里指愚钝,傻样子。老子还是以第一人称说,我稀里糊涂的,傻乎乎的样子就像刚生下的婴儿,浑然不知人间的苦乐酸甜。
"累累兮,若无所归。" 累累,疲惫不堪,丧魂失魄的状态。 归,归属,回家。 我沮丧落魂,身心疲惫的模样儿,好象四处飘泊的流浪者,游魂一样找不到回家的路。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馀,满足,富余。 遗,缺少,失落。 大家都觉得活的很满足,兴高采烈,欢乐自信。而我呢,却在幽僻的角落里,像被抛弃的人般躲在一旁。我愚钝的状态,蠢蛋的心肠够悲哀了吧!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昭,明白,清晰。 昏,不清楚,糊涂。 世间的人们都活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我呢,稀里糊涂,昏昏噩噩的混日子。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察,仔细观看,动脑子研究。 闷,不舒畅,憋气。这里是相对察的反意思,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老子戏说自己,你看世俗的人个个又精神又智慧,精灵鬼怪,拿捏斤两,好像什么都看得很透明很透彻,计较的很啊。而我呢,随它去吧,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往心里放。
"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澹(dàn),水波摇动的意思。 兮,语助词,啊的意思。 老子用了上述7个对应句,俗世的人与我的表现,反正讲的自己一无是处。别人是好的,我是差的,别人是高的,我是低的。突然峰回急转,又回到天地的大空间。 看那无边无际的水波水浪,人生的祸福轮回,是是非非就像一朵朵浪花,何尝不像大海一样浩渺,无休无止的绵延下去。(斤斤计较的人,关注小浪花的,傻不傻啊)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以,用,在,这里讲到了。 鄙,低下,看不起。 老子说,芸芸众生都各有所得,都有各自的造化和本事。而我呢,又顽固,又保守,不开化,自己都觉得低人三分。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食母,是养育自己的母亲。这里的食母,老子是指天地的造化,地水火风,日月星辰,创造万物的根本。 这是第20章的最后小结。老子上述对自己的一系列否定,最后是斩钉截铁的肯定。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并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没有去纠缠世间的一切小事儿,杂事儿。我心中有数。在我的心里,时刻装的是生我养我的父母,关注的是重要的人生使命,敬畏的是天地爷。这才是高于一切的。
《道德经》的第20章,文字风格与前几章迥然不同。不是简单的陈述,读来像诵读优美的抒情诗歌。艺术味道浓烈,朗朗上口。 第20章,老子是最不吝惜笔墨的。一个章节超过百余字,阐释人间道的"大智若愚",真有些苦口婆心的意思。
老子深谙世情,懂得人世间的追求和繁忙。天下的人无不卫护自己生命的健康,营造平安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但他扫描到的众生百态,却幸福自足的少,痛苦不幸的多。 为什么俗世间如此多的不平静。老子用批判性的文字,列举众人是怎么样的活法,自己却是相反的生活方式。沉湎于繁华中的人们在歌颂,诋毁,聪明伶俐,斗争,为欲望呕心沥血……,貌似活得多么开心。而我却觉得一切都不咸不淡,稀里糊涂。我表面上昏昏噩噩不知所云,也不是傻到没有认知世界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平静和幸福。看似失去了凡人追求的财富名誉和一切闪光的东西,但内心世界是无比的充实,形神归一,围绕天地之母,紧紧的遵循大道。这就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众人为什么生活的患得患失,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没有执着的敬畏之心。沉沦在蝇营狗苟的底层生活逻辑中,自己没有觉悟之心,趋炎附势,跟着别人哭笑,跟着别人争斗。真正的大智慧是物我两忘,形神合一,享受天地的雨露滋润。而俗世人个个觉得自己聪明伶俐不含糊。结果呢,形乱神迷,元气不护。名利场上厮杀的遍体鳞伤。到了晚年才知道什么是超脱,什么是风淡云轻。
有些人认为的大智若愚,是控制自己,是装,喜怒不动声色,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或者是故意装一个深沉伟岸,表现一个看破一切的形象。这属于伪"大智若愚",是李鬼,不是李逵。是装,是秀。
老子告我们,大智若愚,是心心念念的一种自然形态。是内在世界的丰富,是融于自然的和谐状态。做人的样板在哪里,师法万物之母,是大自然。天地无声无息的运转,大爱的胸怀包容万物。学习山水的德行,山高不言,水深不语。做了不吱声,泽惠大地了不求任何回报。任你说任你虐,依然傻傻的奉献着。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超脱,才是大智慧。
(待续,第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