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民政情义双重——记白杨镇民政所所长陈双义
刘志敏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3-04-05发表于河南)
刘志敏老师导读:(人物介绍)陈双义,男,40岁,中共党员,现任宜阳县白杨镇民政所所长、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2000年12月从海军东海舰队退役,2003年进入白杨镇人民政府工作,多年来先后从事人民武装、脱贫攻坚、民政等工作,目前已扎根白杨镇整整20年,曾荣获“洛阳市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先进个人”“宜阳县优秀民政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白杨镇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个人荣誉。
为了能读到“”白杨民政”这本大书,了解书中的人物故事,我曾两度走进白杨民政所,走进陈双义所长的工作环境。

(陈双义所长工作照)
自认为是半个文化人,可对于民政工作,我却绝对是一个“民盲”。这样说吧,和民政部门真正的打交道,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记得仅有过两次:第一次是1995年去白杨民政所办理结婚登记;第二次是2021年为购房去宜阳县行政服务中心民政局窗口更换新版的结婚证。一直以来,留存于我脑海里的印象:民政是受理结婚和离婚登记的;民政是进行贫困、伤残救助和军烈属抚恤的。直到受邀参加宜阳县民政局“大爱民政人”征文启动仪式活动,我对民政工作仍然知之甚少,去参加的理由只是台上台下认识几个熟人而已,多么可笑?
真正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民政工作的广泛性和重要性的,缘于这次采访的对接安排。为便于采访,县民政局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以就近对接为原则。我采访的对象是白杨镇民政所所长陈双义。虽然我和陈所长素不相识,但毕竟两人的工作单位都在白杨镇,相离也并不远。
为了尽快获取第一手的采访素材,我曾两次在晚上打电话约访陈所长。本以为是下班时间,可这两个晚上他都还在忙所里的工作,话语里甚表歉意。几天过后,在3月3日上午的八点半,我又一次拨通了陈所长的电话,得知他的位置,我干脆直奔他办公的现场------白杨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作者采访陈所长工作照)
民政是一本厚书
这是一个初春的上午,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新落成的白杨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正沐着金灿灿的朝阳,显得干净、整洁、漂亮。院内花树盛开,花香扑鼻,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悠闲地聊天、踱步。目睹这样的场景,任谁都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那处世外桃源,可这明明是现实中的人世间啊!
因为陈所长还有其它要紧的工作,对他的这次采访可以说紧张有致。省去了客套,我开门见山地向他提出了我最想了解的问题:陈所长,民政工作都包括哪些内容?
没有片刻的犹豫,他告诉我说民政所现在的工作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民政工作,二是残疾人工作,三是退役军人工作。
我插话问道:“这样一来,民政所的职能对应的上级部门应该是民政局、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局三家了?”他给出了我肯定的回答。
我接着说道:“今天您就只向我介绍民政工作这块吧?”
陈所长告诉我说:“民政工作这一块是三块里边的重心,头绪多,任务重。他向我列举了民政工作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农村低保、五保;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及救助;殡葬改革;慈善、社工;养老院等。”
当看到我面露吃惊时,陈所长又补充说:“其实,所里正式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仅有三人,我们的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陈所长入户核查材料
工作照)
应我以上的要求,陈所长就单从民政这一块向我进行了更详细的介绍。
他先谈的是农村低保、五保工作。他说:“2022年1月起我县低保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民政所全体同志认真学习新政策,并组织了各村民政专干集中学习,以确保他们把档案资料整理规范。所里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群众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审核,力求做到应保尽保。白杨是人口大镇,现有低保对象2845人,2022年全年共受理群众低保申请110份 ,入户核实110户,符合条件认定办理41人。”
关于养老服务工作,陈所长说这又是民政工作的重心。他告诉我:“养老服务工作包括了基础建设和高龄补贴申办发放两个方面。基础建设方面,2022年白杨镇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一中心一站两点”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工作,投资560余万元对原白杨镇敬老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建成了白杨镇区域集中养老服务中心,极大地改善了我镇养老基础设施。又分别投资108余万元建成了东马村养老服务站,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高头村养老服务点,投资82余万元建成了宏沟村养老服务点。 这些基础设施为后续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高龄补贴申办发放工作中,我们及时准确地为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申办了高龄补贴。”
随后,陈所长又向我谈及儿童福利及救助工作。他说:“我镇现有孤儿3人,事实无人抚养孤儿16人,2022年新办理事实无人抚养孤儿3人。每人按月发放一千余元的资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另外,民政所还积极对接上级救助部门,及时发现并救助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回在外流浪乞讨人员,将他们安全送回家人身边。”
谈及殡葬改革工作,陈所长的介绍简明扼要。他说:“我镇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及时准确上报亡故人员信息,按要求完成上级分配的火化任务,全年共上报亡故人员信息325人。”

(陈所长与相关人员谈话交流工作照)
因为采访的地点就在养老服务中心,陈所长最后又重点向我介绍了敬老院的工作。
他说:“经过一年来的提升改造,白杨镇敬老院的基础设施有了质的变化,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院内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为28名院民(其中残疾人托养中心3人)提供了舒适的养老生活环境。硬件提升的同时加强软件管理,从衣、食、住、医方面强化服务。定期为老人们添置衣物,发放水果、牛奶等营养品。特别是对身体不适的老人,及时送其就医。还不定时为老人们理发、洗澡、修剪指甲。院里还注重老人的心理健康,重要节日会组织公益团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或请人陪老人们聊天,让他们能高高兴兴过节。养老中心也注重老人们的文化生活,购置了书籍、棋牌,投影、电视等设备,供老人们日常娱乐。”
陈所长还向我介绍:“敬老院重视安全工作,实行封闭管理,在年前的疫情中,全院无一人感染,有效保障了老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我问及未来的发展时,陈所长说:“下一步敬老院要加强宣传,动员分散供养人员入住敬老院,增加入住率,为更多的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每次三言两语的问话,引来的是陈所长长时间的详尽解答。他手头没有纸质的材料,不少具体的数据他是随口说出的。有的数据,他会快速点开手机告诉我。
这次采访,陈所长因为有接待任务,我提前告辞了。返回途中,我感觉不虚此行,脑子里仿佛装进了一本厚书,那书名就叫“民政”。

民政人是大爱之人
那是3月23日,文友刘荣耀老师在白杨写作学会微信群里发出了如下一则消息:所有白杨老乡,咱白杨有没有鱼泉村?村里有个王宏章,现流浪在陕西渭南,急于回家。省救援中心让帮忙问一下。我看到后即刻回复他:有鱼泉村,我们村和鱼泉同属于蝎子山行政村,但这个人我并不认识。随后,我将村支书白五杰的电话转发给了他。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惦记着这个叫王宏章的流浪者:他现在是否已被接回白杨的家里?
3月28日下午二点半,我又一次打通了陈双义所长的电话。当我问起王宏章是否已从陕西接回来一事时,他高兴地说:“接回来了,就在养老服务中心,你过来,咱们一起去看看?”我欣然地答应下来。
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我便第二次赶到了位于白杨镇四区的养老服务中心。陈所长和我几乎同时到达。接待我们的是主持日常工作的杨海星院长和另外两个工作人员。
在办公室,我们开始聊起了王宏章的情况。陈所长说:“王宏章现年五十六、七岁,家住蝎子山行政村南鱼泉自然村,未婚,属常年在外流浪人员。他最早的那次离家出走在外时间长达二十多年,那些年村里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近年,养老中心曾多次收留他入住,但他又多次不辞而别,流落外地,最远到过广东等南方省份,一年半载就会被遣返接回一次。”
当我再问起类似这种情况养老服务中心是否一定要收留入住时,陈所长说:“宏章反复出走一事,这些年民政所没少在他身上操心。像他这种情况,接回来交给其家人是完全可以的。不过,他几十年里多在外流浪,村里虽有宅基地但没房子,近族人也多不愿过问他的事。”陈所长接着说:“为了不使他居无定所,再流落外地,这次从我们从县里把他领回来,就直接让他入住养老中心了。”
站在一旁的杨海星院长接着说:“走,咱到宏章的房间看看去?”

(陈所长看望遣返流浪人员
王宏章工作照)
在院子西侧正中的一个房间里我们见到了王宏章。他衣着较整齐,表情也与常人无异。这与我想象中的衣着邋遢的流浪者形象相去甚远。他所住的是单人间,近二十平的面积,桌、椅、床、柜一应俱全,一床被褥崭新厚实。问其温饱冷暖,只笑而不答。陈所长说:“他有间歇性精神病,无病时和常人一样,这几天状态比较正常。”
询问杨海星院长其他院民是否都是单人单间时,回答是否定的。他解释说:“这次宏章返回,院里专门给他安排了单人间,避免别人干扰刺激他。”
问起对宏章这类情况如何救助,双义所长又情不自禁地说道:“因为宏章过去常年在外流浪,他没有身份证也没有其它任何有效证件,为他申请补助可费了大事。从找他家里人帮助到派出所办理身份证,再到救助申办成功,民政所从中做了太多的难。”
听着陈所长的讲述,我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四方脸,架一副近视眼镜,三十几岁的模样,看起来健康干练。我从他的举止里嗅到了军人的气质。或者洞穿了我的心事,当我问起他的履历时,他告诉我说他今年整四十岁,也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白杨镇政府工作。他说他是复员军人出身,当兵时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于2000年转业。得知他的军人出身,我对他的敬意随之油然而生,我一向对军人有好感:他们思想过硬,作风优良,家国情义重!
离开王宏章的房间时,我给他和陈所长拍了合影,再次审视照片上的他,一点都看不出来他是个常年在外流浪的人。

(作者和养老中心负责人
杨海星合影)
除了王宏章之外,陈所长还向我介绍了多个特事特办的案例。石垛街的宋标一家现有三口人:老两口已经七十四、五岁了,还有一个13岁的孙女叫宋露露。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先后于2016年和2019年因病去世,他们虽有事实婚姻,但没有结婚证明,因此在孤儿救助申请时同样遇到了诸多的麻烦。夫妻双双死亡,补办结婚证显然不可能。站在民政所长的角度,倘若不对这个家庭给予补助照顾,于情不忍,但始终找不到合理解决的办法。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陈所长只好通过提高宋标夫妇的老年补贴款额来给予这个困难家庭以特殊照顾。
陈所长还提到了另外的几个案例,譬如蝎子山村的郭红军、郭海军两家。
他说确有临时困难的,我们会本着为国担责为家分忧的原则,通过具体的评估,尽量会给予每个困难家庭以生活上的照顾。
临告别时,陈双义所长说:“白杨镇民政所在县民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了县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以社会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为首要工作任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夯实基础性工作,努力为民政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了民政工作职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尽到了我们的一份责任。”
(花园式的白杨养老服务中心大院)
走出养老服务中心的大院,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一本厚实的书籍,那书名叫“大爱民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