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北部有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子,据县志记载,因村北是古县城一关隘,关下有巨石,得名大石关村。

大石关村北拒济南市长清区3公里,省道104济微公路南北穿过我村,交通位置十分便利。大石关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平原的丘陵村,北边是肥城与长清区的界山双龙山,东接泰山西麓群山之延伸,西面是国家森林公园金牛山,向南是平原,这样的好地形给大石关村带来天然的泉眼和终年不断流的河流。
大石关村的这条河,其实是一条农村小溪流,这条河北部发源于肥城市北、长清区南的双龙山,向南流经肥城老县城,最终汇入肥城康王河,它没有名字,村民更愿意叫它城关河。这条河的水量虽然不大,但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这条河段从未断流,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出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条河涓涓细流依然流淌。在北方农村常年流淌的小溪流已寥寥无几,因此村民都以家乡有这样一条河而感到无比自豪。
它不是很深,它是村民乐趣所在,这里有捉不完鱼虾,打不完的水仗,冬天还可以滑冰。书中描写的关于农村小溪流的快乐都能在这里找到。村民说,在他们小时候,每年夏天,都是在这条河里度过,上午捉鱼虾,下午洗澡游泳,晚上捉蝉蛹,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河边捡一个鸭蛋,一整个夏天玩的不亦说乎。

它还是大石关村的母亲河。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保证村西麦田地的灌溉,大石关的村民付出大量辛劳和汗水,在河流中间位置向西开挖修建一条接近一公里长的地下水渠,小溪流的水源源不断向西流入村西田地的储水井里,让村里的上千亩土地不再受干旱之苦。在小溪的东岸是大石关村的菜地,家家户户都有一份。因为靠近水源,浇水方便,每年瓜果蔬菜都能丰收,满足村民对蔬菜的需求。

它还有好多个地表泉眼。勤劳的村民在河流东岸边开挖了两眼浅水井,水井与河流相距不过一米,但是水井里的水却不是河流的渗水,它有自己的泉眼,泉水从东部山上来,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泉水清澈甘冽,几百年来一直是村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大家都在这里挑水吃。再向北,在小溪的西岸有几个地表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出直接流入小溪,这里的泉水发源于西边的丘陵,近几年,村里重新修葺了泉眼,美观的同时还方便人们用水桶直接接水。

但是它也一度成为村中的垃圾场。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基础设施差,人们一度将生活垃圾倾倒到河里。最近几年,在上级和村里共同努力下,小河的两岸得以修整,河水又清澈了,有时还能看到白鹭和野鸭。虽然经济要发展,但是环境保护更重要,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大石关村有先天自然环境的优势,所以保护好养育村民的这片山山水水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