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挣工分的日子
作者:王小刚
挣工分,是指上世纪大集体时代,农民靠在生产队里劳动,获取的每日工值。一般来讲,一个正常的男劳力,每天按五伙 (即:早上为一伙,上午为二伙,下午为二伙), 每伙2.5分,每天的工分就是12分,也就是说,能挣到12分,必须是犁耙耕耖、施肥打药、收割播种、四季农事,样样都扛得起,表明就是正式的合格农民了。而妇女因体力原因,最高的日工分值都在10分上下。小于五十岁的人,很少知道过去挣工分的事了。
工分,除了作为分酝粮油等依据外,如果收成好,年底还能凭工分总数到生产队领取分红。那时,一般1分工也就值人民帀1分钱左右,按这个工值计算,农村里一个正常劳动力的每天价值,也就1毛多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推开之前,孙家河村称为河坪大队,河坪大队分成九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二三十户不等,五十至一百来口人,其中每个小队日出勤劳动人,也不过二十至四十余人。
这么一班人,若平时的生产任务,倒也无所谓,但是到了农忙季节,抢收抢种,每个生产队都会出现人手紧张的状况。
20世纪70年代初,我恰逢中学毕业,由于"左倾"运动的因素,没有上高中,便回乡当了农民。
当农民,首先就得要在生产队里挣工分。而我当时刚满15岁,因人小体弱,身高尚不足1.5米,乍一看上去,还像个发育迟缓的小毛孩。
大集体时代,是农村人都要参加集体劳动,尽管我不懂农事,但生产队的人还是包容了我的稚嫩,让我先和妇女老人一起,学习锄草、捡棉花之类的简易农事。
对于每一个初入生产队的人,都要由一个工分值评定过程,就是让劳动者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他的劳动能力,然后由生产队里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评定此人日工分值几分,这就是生产队里俗称的″评底分"。
我从未做过农活,一切农活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遥远的,因为,在我童年的梦中,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和父母一样,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这些衣衫褴褛的人,一起在孙家河土地上刨食。
农活干得不好,加上劳力不行,所以,大家对我的工分值评定为每伙1.2分,即每天6分,等于我要做二天,才能抵一个正劳力的工分值。
平心而论,当时的两个我,也的确抵不了一个正劳力的劳动量。如果计算工分价钱的话,我劳动一天,只能值6分钱左右,这个工值,别说养家,就是养活自已都十分困难。
由于农活干得不出色,在生产队里,我属于无人搭伙的人,其一是我农活干不过别人,其二是我满腹的"样板戏"唱腔,动不动来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气得老队长拿我没办法,每当听到我唱戏,就怒喝一声:"跟老子到公社文艺宣传队去!″
农活干不好,是手艺问题,经常惹得老队长火气上升,这可是态度问题呀。倒不是因为我有意要惹怒老队长,而是我不懂生产队里的操作规程,我所接触到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生产队里人人平等。
生产队里,我自知人小力薄,农活干不过人家,但我也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已的本分,劳动之余,除了演唱京戏之外,我给大伙读报纸,让大家能够了解国内国外的大事。
所以,尽管我很多农活不会干,但父老乡亲,还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给了我体现价值的岗位,让我能够服务于生产队的劳动。
农田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生产队的田地,全部分到了各家各户,大家再也不要在"大锅饭"里混饭了,每户人家都可以按自已的经营方式,在土地上种植作物。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原先农户家里的工分簿,大多静静躺在抽屁角落里,或者送到县乡农村文化宫的橱柜中,供后人怀想曾经的岁月。
生产队里挣工分的日子,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