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扫墓春游正清明
文士明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但它和其他几个传统节日有点不太一样,具有自己的相当明显的独特之处。一是它乃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非常明显并相当浓厚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在历史发展中它又融汇了寒食和上巳两个节日的习俗,杂糅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成为人们春季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节。因而,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节期较长,内容颇为多彩,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清明同时又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农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萌发,“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气象,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作为清明节气的时间只有一天,通常处于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农历二月的中下旬或三月初)。

作为自然节气点,清明正处于乡村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人们开始在清明这一天点瓜种豆,植树造林,农事忙碌,播种着希望与幸福;作为传统节日,人们又在清明这天及其前后的一个时段里祭扫已逝亲人故友的坟茔,俗称“扫墓祭祖”。我国自古以来,绝大部分地区人逝世后都实行土葬,做有坟墓,后人常在坟上种点树木,以资保护,同时作为纪念标志。经过一年中风雨霜雪的侵蚀,坟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浅草枯敗,树木凋残,因此到了春日清明,后人前去看望,称为上坟,又叫扫墓,既带去食物供奉,又注重整修坟墓及其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这就表明,清明,竟是人们对生者的期望和对逝者的哀伤共存的日子,是欢声笑语和悲愁泪水一齐强烈表现出来的日子。这真是很奇特的一个节日,也是令人特别心存惦念与特别感怀的一个节日。完全可以说,清明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明,它作为节气要比作为节日先出现于世间。早在先秦时代,清明就是中原人们重要的农耕日期,清明后来是因为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祭祖等习俗才形成节日的(寒食节的解读请见篇末之注)。自西周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这一风俗,到战国秦汉时,祭扫祖先坟墓虽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并无定时定日,以致到了魏晋时代,政府官员请假回乡扫墓,动辄便历时百天,无疑对国家政务的行使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便促使朝廷产生出制订清明规范假期的想法。所以,就清明正式作为节日来说,应当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是年皇帝郑重其事地下诏,规定清明前一日寒食节为扫墓之日。
后来唐玄宗又颁布政令以解决节日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则加到七天。照此看来,寒食和清明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就扫墓而言,唐代已经合二为一了,自然也就标志着两个节日已经开始融合。而若单就寒食节的日期而言,一般认为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另说是以上一年的冬至为基准,其后第105第106天为寒食,故也称“百五节”“百六节”。

(唐玄宗)
在以后延续至今的漫长岁月中,清明前后(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即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也有前10日后8日及前10日后10日的不同说法)就成为祭扫坟墓的日期。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注重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惯,即便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也总会赶在清明节之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燃香和烧些纸钱祭奠,进行跪拜、磕头作揖,向祖宗先人诉说一年中家里发生的大小事情及如何妥善处理的各种情况,让祖宗先人不必惦念牵挂,并感谢祖宗先人的庇佑,还求祖宗先人更好地庇佑全家平安健康、幸福吉祥。除了祭祀之外,有的地区的习俗还要把一支在竹(树)枝上挂些白色、绿色纸条的小纸幡插在坟墓上(方言叫做“挂青”)。
我国历史上的清明祭祖,通常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民间的各个家族一般也都建有各自的宗族祠堂,富贵人家大多也很重视为祖先修筑祠堂,因而便出现了在祠堂里进行祭祀的较为隆重并颇具规范性、仪式性的一种祭祖形式;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还是被称为扫墓。按理说,清明祭祖在通常情况下,祭祀者本来应该亲自到墓地去进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民间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
烧包袱也称作烧包裹(有的地区简称为“烧包”),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另外也是为刚逝去者举行送别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旧时,一些地区(例如老北京)每逢清明、中元(旧历七月十五日)、寒衣节(亦作冥阴节,即旧历十月初一日)等三大鬼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其中的阴历十月初一那次通常则以烧包袱的方式进行,谓之“送寒衣”。不过,在其他两个节中,倘若有的人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去上坟的,也可以用烧包袱的方法代之。这就是说,如果不能亲自将冥资、冥衣送到坟上,就只能采取“邮寄”的办法——烧包袱了。
实际上,烧包袱还成为了某些地区(通常指远离乡村山野的城区)例如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给刚逝去者“烧包”则包里还有其他内容的东西)等等。
此外,在明、清、民国时期,北京等地还有一个在清明节拜城隍爷的习俗,城隍爷在传说中是指守护城邑的神,道教中也说成是城市的守护神,但到隋唐时又被说成是阎王的下属,是冥界的地方官,掌管着千百个城乡亿万黎民的生死。当时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清明的祭祖扫墓,毕竟是件令生者伤感之事,这便大量地表现在古人的诗词及其他类文章、文字之中。如宋代著名词人黄庭坚写有《清明》一诗,曰:“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但眼前呈现的却又是一片野田荒冢、乱草蓬蒿,这一鲜明的对比,让他联想起生死存亡,顿时心生伤感悲戚,不禁慨叹起变化无常的人生来。
再如南宋诗人高䎝的诗《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也是面对扫墓祭祖生发出伤感悲戚之情,也像黄庭坚那样产生联想,慨叹变化无常的人生。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则干脆用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清明祭祖扫墓这一哀痛悲凉的场面,他的《寒食野望吟》诗曰:“乌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哭声,纸钱,古墓,冷雨,有伤悲,有哀愁,是慨叹,是感怀,也是梦——是对死者思念之梦,也是让生者断肠之梦。

然而,清明之日,又正值春暖花开、莺歌雀鸣、蜂飞蝶舞之时,对一般百姓而言,除祭祖扫墓外,也是春游踏青的大好时机。或许这也正是此节日历经两千多年仍盛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明节的户外活动多种多样,如现在已不多见的射柳、斗禽、打马球,以及自古至今一直盛行的拔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球)等。
踏青的人群浩浩荡荡,唐人薛昭蕴用“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竞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景象的壮观;宋代词家柳永则用“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的句子来描述景象的欢乐。而宋人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则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春天的人们自然也充满生气,在清明节里,大家都喜爱去大自然中踏青春游,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法和形式,尽情地享受美丽的春光春景春情,追求着快乐与愉悦,追求着人与大自然的融和。清明节里的活动项目与游戏多种多样,无不受人喜爱,屡玩不厌。就拿古代特别盛行的荡秋千游戏来说吧,总是让人们叹为观止,浮想联翩,乃至深入脑海,难以忘怀,这在古人的诗词和其他类文章、文字中也有大量的反映。
譬如唐代诗人王建当年在高高的秋千架下,对少女们的精彩表演惊叹不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天”、“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的佳句。还如:唐诗人韩渥《寒食夜》中的“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宋著名词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的“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青门引.乍暖还轻冷》中的“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唐诗人韦庄《长安清明》中的“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唐诗人杜甫《清明二首》中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宋代宰相文彦博在《寒食日过龙门》一诗中也写到“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等等,都是对荡秋千游戏的美之描述与趣之回忆。而风流皇帝唐玄宗看到宫女们在秋千上如凌空仙子,竟忘情地高呼“半仙之戏”。这也是梦,是清新明丽的绿色之梦,是安享春光的愉悦惬意之梦。
有悲伤,也有欢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凝聚了中国人对待死和生的深沉豁达的态度。迄今为止,清明节仍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近年间国家还明确了清明节的法定假期,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肯定的积极做法,亦是将清明节长久保留下去的坚定表态。虽然当今盛行火葬,但因思古怀乡、追远感恩之情难忘,清明回乡扫墓、祭祖之俗仍存,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绝不会轻易被人淡化与忘怀的。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逢此节期,许多单位、部门尤其是担负教育重任的学校便会组织学生、工作人员特别是团员、党员去烈士陵园扫墓,悼念烈士英灵,业已蔚然成风。此举则赋予了清明节新的内涵,无疑也会长期保持下去,也应该长期保存下去。

溪流动图
·
【附注】寒食节: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传说春秋时,受到迫害的晋文公在国外四处流浪,忠臣介子推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晋文公饿到昏倒,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的肉做成汤给主公吃,救了晋文公一命。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许多曾经随从他流亡国外的臣子纷纷自我报功,因而得到了重赏。
其中只有介子推不愿封官,没有向晋文公报功,而且携带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后,感到愧对忠臣而后悔,要封介子推做官,因找不到他,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决不肯下山做官,结果母子二人被火烧死,介子推死时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所以,一种说法把这看作是清明节的来由)。令晋文公感到愧对忠臣而不安,就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烟火烧饭,百姓及官员人等只能吃素(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这个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怀念忠烈与祖先的日子。并且我国各地还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寒食、扫墓、踏青、插柳等风俗,又把绵山所在的县改名为介休县(今属山西省),意为介子推永远休息之地。汉代把这一天定为“禁烟节”,家家不能举火,到了晚上,由宫中点火燃烛,再将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唐代诗人韩翃曾写诗记载此事。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尾韵:清明,我走在家乡的小路上,远处的山岭上,轻轻飘来一支歌,一支忧伤的歌……
《丁香花》(魏佳艺).mp3
(音频在文首)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从湖南省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