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吴淑娟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清明节前两天是寒食节,家家禁火禁烛,吃冷食,传说是为纪念被火烧亡的介子推。清明节这天,人们才重新生火燃烛,做饭蒸煮,踏青游玩。如今,很多地方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家乡的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赏春踏青、植树插柳、荡秋千等习俗。 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日子。祭祖是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是我们认祖识根的过程。在我的家乡,一年中有三次重大的祭祖——元宵节上坟散灯,清明节上坟扫墓植柏,冬至节去坟前给亲人送纸钱送寒衣。犹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祭祖时,父亲与伯父拿着火纸与长长纸幡,走在前面,有长者的威严与风度。哥哥们走在中间,有的提着食盒,盒子中装着母亲精心蒸好的寿桃,燕子及花馍,还有买的水果。有的掮着铁锨和镢头。我们小孩子则走在最后边,头戴梨花编的小帽,衣服上也别朵梨花,手上举着插满小燕子面食的树枝。我们像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去上坟。穿过村庄时,迎来好多妇女小孩的关注。到坟前,我们跪下,虔诚地磕头作揖。然后伯父与父亲鸣炮,读家谱,念家训。哥哥们在坟前烧纸,散纸幡,填坟栽树。 跪在坟前,听着家谱中爷爷的名字,爷爷的爷爷的名字,我才知道我的祖辈是谁,我的根在这。正是“耕读传家” “诚信友善” “清正廉洁”这些家训,教育与滋养着一代代后生,使他们向善向光成长。 清明节又是外出踏青赏春的好日子。清明前后,春花正艳,春色正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东园春正好,游乐预相招。 ” 趁着春风荡漾,趁着春和景明,邀二三知己,外出赏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论语》中有言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觉得最幸福事,就是在春天,穿上喜欢的春服,带上志同道合的几位朋友,带上心仪的学生,外出赏春。迎着春风,唱着歌,咏着诗,一路欢声笑语一路乐。 趁着春色正好,趁着正当年轻,我们应偷得浮生半日闲。穿上喜欢的衣服,邀上三五个朋友,走进春天,听莺歌燕语,看碧水长天,赏青青草色,观落英缤纷…… 清明节还是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做客他乡的游子,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回到老家,为了给逝去的亲人上一柱香,焚几张纸,为了与家人吃顿团圆饭,共叙牵挂之情。元宵节过完,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离开家乡了。他们拉着皮箱,携着妻儿,走过村庄……留给家乡的是那一个个无奈又坚强的背影。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在城市里,他们披星戴月,努力打拼,可那万家灯火的高楼里,常常没有他们可以栖息的家。就像歌中唱的,他乡容不下孤独灵魂,故乡留不住我肉身,从此就有了漂泊,从此就有了乡愁,所以就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泪花……借着清明节,游子回乡,既是一次祭祖团圆,又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又是游子归家、亲人团圆的日子。致敬清明节,致敬我们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