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艺交流群文友作品展播
一、乡愁的药方
文/武夫安
我把春风分你一半
把桃花留着
就着陈年的酒
独自酌一杯乡愁
让往事开花
再好的朋友也不分享
我一生收藏的乡情里
有自家院子里蒲公英的苦
毛竹的瘦
车前子的朴
个中滋味
是疗乡愁的药方
春节回乡
中秋节回乡
大大小小的节假日回乡
按期服用
终生痊愈
一个人走向深夜的车站
文/武夫安
乡情是一枚甜透红透的石榴
把所有的喜怒哀乐紧紧地抱成一团
被岁月风干了外壳
依然是枝头上最美的诱惑
你可以把石榴摘走
但是你摘不掉乡愁
故乡的天空下
往事并不如烟
它是随季节生长的结
季节越深结会更凝重
就像一个人走向深夜的车站
目的地是遥远的远方
你牵挂的和牵挂你的
都无法用诗疗伤
无法预期爱情亲情能否正点到达
回到邹城之后
文/武夫安
回到邹城之后
是疫情过后
307路公交车依旧驶到乡情的拐弯处
在春天的站点停靠
招手的杏花邀来细雨
幸福地活着
就是一万个理由
和故友约酒
故乡的温度
是太阳下的精华
大葱的味道
煎饼的味道
弥漫在母亲叫乳名的呼唤声里
大地的气息
河流的气息
淹没在父亲曾经的咳嗽声里
越是接近故乡的时候
越是抓不住乡情的手指
越是看清故乡的轮廓的时候
越是看不清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父亲耕耘过的土地上
种几棵树
根扎进季节深处
与孟子为邻
让礼仪的儒风
长成树林
给你写诗
文/武夫安
石头里眨巴着眼睛
岁月实实在在磊在了心里
偶尔从旧时光里长出枝蔓
花开的时候你忘了来看我
路过龟兹
你生根的信仰
向我招招手
爱过了
恨久了
是暗夜里的萤火
飘忽在梦里梦外
肉体寻着炊烟饮食人间
灵魂伴了信念
流浪他乡
我在博尔塔拉以北的地方给你写诗
为你祝福
西部的温度此刻在你我的血脉凝固
二、最深的记忆
文/大山
走失的脚步
踏不灭记忆的灯盏
思念的泪雨
流淌成一水望川
魄落天涯
红尘错恋
揭不开故事的悬念
青梅竹马,留恨
花前月下
棒打鸳鸯,积怨
碧落黄泉
那一柄锈剑,长留血染
斩断痴缠
那一张瑶琴,弦声凄惨
曲终人散
问世间情为何物
画情透骨,肝肠寸断
狠心殊途两茫茫
天涯陌路,相见实难
寒霜浸染白头翁
难忘经年
爱,是刹那的永恒
留下一生遗憾
春 雨 桥 头
文/大山
将一程山水惹醉
将一树玉兰撩醒
衣袂飘飘沾满花香
淡墨素笺铺开烟雨
一把伞撑开心头的晴天
内心的江河湖海
情感的大漠冰川
激动的春风春雨
悦耳的双燕呢喃
一闻柳笛声,挑逗一颗心
一目蝶恋花,飞霞羞颊间
一束春阳暖,许过三生愿
一滴春雨甜,吻过你的唇
春思涌春潮
春情叠春恋
春韵颂春水
春意美心田
桥头站立一道风景
心头刻意山水情缘
再发一条微信:等你
老地点

【作者简介】:微信名大山,姓名赵峰,供销系统退休。爱好文学艺术,曾在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曲艺,小品及小戏剧等多篇作品。

三、清明节
文/赵必胜
花草深深覆沃田,金黄菜蕊际无边。
妙香缭绕青云外,玉蝶翻飞茔塚前。
炮响荒郊声阵阵,语言墓地意绵绵。
亲恩浩荡难回报,唯把相思祭祀传。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四、送马英九先生
文 /李洪挺
回乡祭祖在寻根,和而不统亲不近.
大陆故里系后裔,出走回来一家亲.
法德相让国与国,和平统一亲相认.
分久必合大中华,骨肉同胞连衣襟.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多篇作品。《春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一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五、又是一年清明时
文/董琳
每年的清明节,许多人家或者祭祖或是祭奠先烈,总有一种淡淡的情绪在周围清晰地萦绕着。遥远的亲情,成为多少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乡音袅袅,在世间慢慢升腾发酵。每当这个时候,我却忆起了逝去多年的姥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
童年的记忆是温馨的,也是令人难忘的。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姥爷家度过的,小时候因为姥娘去世得早,听母亲说大约是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所以总是把姥爷亲昵地叫作姥姥。记忆中,姥姥高高瘦瘦的,一双略微凹陷的眼睛露出慈祥和蔼的目光。姥姥常常牵着我的小手,一边唤着我的乳名,一边向村东头的小卖部走去,小卖部面积不大,平时的日常用品、烟酒糖茶皆由它供给村民。来到小卖部柜台,姥姥从兜里掏出钱包, 伸手将钱递给售货员,售货员一边笑着与姥姥啦着家常,一边将几块用花花绿绿的糖纸包着的糖块递到了我的手里。村庄不大,大约有百十户人家。杨树、槐树、杏树和梨树为小村披上了一层层绿意的戎装,炊烟袅袅,整个村庄呈现出宁静而祥和的气氛。姥姥家的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梨树,每到丰收的季节,他总是把黄橙橙的梨子分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吃。关于姥姥的记忆不多,但从母亲那里,听说了不少关于姥姥的故事。
在那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姥姥作为进步人士,联合她的几位朋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常在枪林弹雨中,不顾个人安危和生命危险,送情报、锄汉奸,组织群众开展敌后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叛徒出卖,姥姥的身份暴露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将他关押在了监狱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姥姥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人严守党的机密、不出卖一名同志的高风亮节。敌人看到从姥姥口中得不到任何一点他们想要的东西,决定将他秘密杀害。在一个月白风高的夜晚,敌人连夜在郊外挖了一个大坑,准备在黎明前将姥姥活埋,姥姥却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是姥姥的一个朋友------一位家在县城里的知名爱国绅士利用他儿子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做事的身份,打通层层关节,出钱将姥姥救了出来。全国解放战争打响后,部队南下,姥姥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他实在放不下尚未成年的几个孩子:我的几个舅舅、姨还有我的母亲。留在当地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以迎接全国解放的到来。全国解放后,姥姥根据组织安排,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上个世纪50年代,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姥姥根据党的指示,积极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新中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辛勤工作。后来,他的许多学生都是在他的辛勤培育下走出家乡,奔赴祖国各地,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常常连回家看看孩子们的时间都少得可怜。1958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生性耿直的姥姥说了几句真心话;却在后来的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关进了“牛棚”。但姥姥因经历太多艰苦生活的磨难,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没有等到那一天。他去世时,年仅58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开展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姥姥才恢复了名誉,彻底得到了平反。后来,我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每年的清明节,我和同学们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烈士陵园举行集会、祭奠先烈。烈士陵园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向,这里松柏常青,河水荡漾;在烈士陵园的北面,是一座巍巍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明时节,我们迎着寒风,踏着整齐的步伐,穿过一条条尚在沉睡中的街道,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里回响。在凛冽的寒风里,瞻仰烈士墓碑,举行悼念活动。晨曦中,我们沿着大理石的石阶拾级而上,松柏环绕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壮观,它像一位历史见证者在向我们默默倾述着过去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这时候,我会突然忆起当年的姥姥,他和长眠在此的烈士们一样,也是这样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那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艰苦卓绝地坚持开展地下斗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艰苦岁月,直到全国的彻底解放!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每年,我回到故乡,都会与母亲来到这里,我们坐在茂密的树荫下谈心啦着家常,母亲常常对我谈起她的那个时代,而姥姥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三五成群的人们或瞻仰、或憩息、或拍照留念。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周围绿意盎然、松柏长青、庄严肃穆,它默默地俯瞰着这块浸有烈士鲜血的土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前行中,已悄然发生着改变。这是县城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美丽风光的一处建筑群。在烈士纪念碑的北面有一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湖水清澈,鱼儿成群。湖上不时有小船划过,但在这块湖面上,却没有垂钓者和捕鱼者。因为当地老百姓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怕惊扰到长眠在此的英雄烈士。湖水常年滋养着这一方百姓,成为护佑一方平安的风水宝地。湖西岸有一座高高的山坡。说是山坡,其实是一处高高的土堆,土堆上树林茂盛,杂草丛生,朵朵不知名的花儿迎风招展。据老人们说,这个土堆就是过去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当年烽火连天的战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许是小时候背诵了这首唐诗的缘故吧,总感觉清明节会呈现出一番冷雨霏霏、路人断魂的景象。其实不然,今天,在即将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时,却是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乾坤朗朗。清明是怀念的节日,是中国人发自真诚而深沉的怀念。感念先祖,祭奠逝去的亲人,这种怀念来自千百年来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来自对亲情的依依不舍,来自对生命的敬重。视生若死,视死若生,这是庄子的安详与智慧。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也。”。中国的节日大多都笼罩着对道的感悟,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敬重,依山而悟崇高,傍水而悟清廉;以日月而悟光明,由天地而悟正大,感念自然造化,珍惜岁月年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参透生死,才能把握“清明”的含义,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繁花盛开的季节里,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华文化的血脉代代传承,一如长河奔腾不息。
清明节,是对先祖最好的祭奠,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今天生活的珍惜,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望。
董琳,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时代先锋》杂志社主任编辑,曾先后供职于人民日报社国内政治部、经济导报社济宁记者站,济宁市品牌建设促进会,近年来发表论文、新闻稿件上百篇,出版作品集《时代的记忆》。

六、新疆玉事
文/武夫安
我第一次的和田之行,算起来快三十年了,磕磕绊绊的过程历历于心,常萦于脑……
在我的想象之中,和田那些盛产美玉的山川河流一定会有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观和扑朔迷离的故事存在。尽管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许多年走过了许多的地方,由于和田的遥远,一直没有成行。
去和田去感受和田玉的温润、祥和,去体味了和田山水的雄伟和灵气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没有想到这个想法让一个和田朋友的话促成了:“不到和田是个永远的缺撼,来吧我在和田迎接你。”

挖玉
相对而言挖玉是比较笨拙的一种方法,是指离开河床在河谷、干滩、古河道和山洪冲积扇上的砾石层中挖寻玉。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洪水冲来的,被沙土覆盖。由于挖玉付出的劳动很艰巨,长时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获取率很低,不如拣玉效果明显,因此从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当某地已经有了出玉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时候才会吸引人们去挖玉。
玉龙喀什河东岸,洛浦县吉牙乡的古马特是著名的挖玉地点,过去曾被称为胡麻地。此地挖玉的最早时间不详,到清代乾隆年间已在此采贡玉。乾隆24年(1759),清政府在和田设有办事大臣,和田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以加强统治,收罗贡玉。那时,和田采玉充贡,岁有常例。此地因产羊脂玉,所以,采玉人不少。清代诗人肖雄记载,大、小骡马地“两地产枣红皮脂玉,在沙滩中掘取,当是生长其间者。”谢彬于1916年到和田,在《新疆游记》说:“小胡麻地,前清于此采贡玉,居民迁千余户”。到了晚清,汞玉列停止,采玉由民间自行开采。洛蒲县设立于清光绪28年(1902),该县主簿扬丕灼在《洛浦县乡土志》中记述了胡麻地采玉情景:“那时挖玉者甚众,小胡麻地在县北三十里,尽砂碛,因出子玉、璞,寻挖者众,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树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任人挖寻,不取课税”。
如今,胡麻地采玉的干河谷宽500-800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河谷中全是沙砾,四周卵石散乱堆砌,是过去挖玉人留下的遗迹。在河谷两旁由于引水灌溉,已经成了大片的绿洲和林带。过去挖玉之盛况已为农业所替代,当地居民仅知道这里过去挖过玉。
玉路
大约在7000年前,一个“大漠孤烟直”的黄昏,一支驼队几十峰骆驼叮叮当当地从和田出发返回中原,这本来是中原商人完成了一次普通的西域之行踏上归乡的路程。然而,这次不同的是,驼背上驮是一种产在和田的奇石,就这样那叮当的驼铃声无意间敲开了一条“玉石之路”。穿河西走廊,过秦晋大地,一路向东向东,将玉石文化的神秘面纱,像清风一样轻轻撩开,于是,中原大地的王宫贵族们沸腾了……
在这条漫漫玉石之路上,传颂着美丽动人的玉文化故事。在仰韶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均有大量的新疆和田玉石制成的玉器工艺品。古代传说中新疆的西王母向黄帝、尧、舜献玉送宝之说,也是新疆玉东进内地生动的写照。《晋书·律历志》上载:“黄帝作律,发玉为管”、“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墟玉器,有一千二百余件,其中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五十五件玉器,经科学鉴定,大多数为和田玉石制品。《逸周书》上记载,商纣被灭“凡武王俘商归玉亿有百万”之说。尽管在统计数量上有夸大之说,但确实反映出了当时玉之盛多和这条玉石之路上的兴旺繁忙景象令今人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玉石之路还向西延伸到中亚地区。据乌兹别克史册记载,公元前二千年,新疆玉石已在那里出现。姚立华先生在其《西北交通之史的研究》(1933年)中指出:“在巴比仑、叙利亚古址发现之器物所用之玉,及中亚细亚以至欧洲诸国发现之石器时代所用之玉,皆当为于阗产物”。由此可见,《史记》中记载的西汉张骞通西域实际上走的是玉石之路,经他凿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应该命名为玉帛之路。通过这条“玉石之路”,新疆出产的和田玉向东输至祖国内地,形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向西输往中亚、欧洲、通过物资文化交流,传播了伟大的东方文化文明。这条“玉石之路”所到之处,都闪耀着玉色宝光和玉文化的耀眼光辉。
玉是中华民族一种蔓延了几千年的文化,而玉中之极品则首当其冲因属新疆的“和田玉”,是它最早的将西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千年的荒漠古道上,悠悠悦耳的驼铃声中,那驼背上最早驮着的不是丝绸,而是和田的美玉,那条被驮队踩出来的古道最早是“玉石之路”然后才演变成以后的“丝绸之路”,“玉石之路”,它远比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早出几千年。
从殷商开始,玉器除了工具、饰品外,还出现了礼器、仪仗、艺术品等,从奴隶到贵族,无论男女,皆以佩带玉饰为尚;西周用6种颜色的玉琢成礼器“六器”,给天子用以礼告天地四方;到了西汉,玉成了皇权的象征,如皇帝的玉玺等。从此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观念风行起来。春秋战国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孔子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美玉,使玉有了身份,有了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成为仁、智、义、礼、乐、信、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这种美感意识史至宋、元、明、清古玉器文化的年代里,被收藏家、鉴赏家、文人墨客们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和田玉分为山料和子玉,“山料”是矿床上原生状态的矿石,经过流水的冲刷及搬运、沙砾的碰撞,打磨成圆韵的玉块,这就是“子玉”,“山料”的产量最多,其中“子玉”一般只占25%左右,而羊脂玉也仅占了子玉的5%,由此可见羊脂玉乃玉中之上品。
玉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以温润而著称于世,玉是吉祥、和平的象征,古往今来玉者,遇也。
和田玉就是和田玉,独一无二,无可代替。有一句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的经典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疆就令人无语了,他山之石只能加工成假玉而已。
武夫安 ,山东邹城市人,现居乌鲁木齐。中国作协会员、新疆作协理事、兵团作协理事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乌鲁木齐市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沙区文联副主席、沙区作协主席、沙区政协委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历任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文艺部主任,《新疆人文地理》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
出版散文集《正午的马蹄》《太阳挂在树梢上》《许多年前的村庄》《新疆故事》《新疆奥秘》《新疆探险记》。长篇散文《我的温泉河》。
长篇报告文学《洒满阳光的新疆》等十余部作品。其作品《新疆探险记》、《新疆奥秘》获新疆自治区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奖;《太阳挂在树梢上》获首届孟子文学奖。主编《中国散文新作精粹》、《中国诗歌新作精粹》等数百余部作品 。

本期制作人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艺交流群文友作品展播《组诗文六首》作者/鲁源文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