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大学同窗好友魏武宁
刘文熙
魏武宁女儿写在正文之前:
西南交大校友会办公室在《强国血脉》发表后获知父亲离世的消息,以《缅怀55级校友:强国血脉,永远的铁道兵!》为题发文缅怀父亲!父亲的同窗好友西南交大退休教授刘文熙伯伯亦写下《忆我的大学同窗好友魏武宁》这篇文章,回忆他和父亲的过往及深深的情谊。

年7月27日,我收到了大学同窗好友魏武宁女儿发来的微信,告知她爸爸于一个多月前突发急症去世。我得知此噩耗,非常悲痛,为失去这样一位挚友,深感惋惜,倍感失落。

1996年参加西南交大百年华诞时的合影,前排右一是魏武宁,后排右一是作者
我和武宁是在1955年8月考入当时的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的,两人同时分到了铁五五级的戊班,所住宿舍相邻。他出生于1939年,是同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年仅16岁。不知是因为性格相近,还是脾气相似,很快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好兄弟。每天下午五点后,一起去南操场锻炼,晚饭后一起去南讲堂上自习。接触多了,我发现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方法也得当,且非常喜欢体育锻炼。他学习成绩优异,入学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四门科目,全部是5分,被评为优秀学生。
1956年末或1957年初,铁道建筑专业欲划分专门化,武宁选择了给排水专门化,我选择了选线设计专门化。就这样,我们同窗了约三个学期后,由于分属不同专门化,自然也就分属不同的班。接触和联系虽然少了,但彼此结下的友情并未中断。后因学校给排水专门化的教师整体地支援去了新成立的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门化撤销,武宁又重回到了选线专门化,直到毕业。

1999年在泉州时两家人的合影
在我的记忆中,武宁对他所学的铁道建筑专业,情有独钟,毕业时是主动要求去铁道兵部队工作的。而我则在1959年初改学了新成立的铁路航测专门化,毕业后留校任教。两人再次见面时,则是1962年的事了。
和武宁在校相处虽然仅有约一年半的时间,但他给我的影响和印象应该说是十分深刻的。这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上。他的那种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热爱所学专业,为自己所从事的铁道建筑事业,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给了我既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是深深的感染。
1959年毕业后,他赴铁道兵五师工作,长期奋战在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先后参加了黔昆、襄渝、成昆和南疆等我国最为艰巨困难的铁道新线建设工作,历尽艰辛,始终不渝,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武宁伉俪在华侨大学新家的合影。魏夫人1982年转业到华大医院,那是他们14年以来一家人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1981年,他转业回到了家乡泉州,进入华侨大学,从事党政中层管理工作。当他得知家乡要修建漳泉铁路时,他又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高校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即将晋升校领导的机会,毅然投身到了家乡的铁路建设中,承担起了漳泉铁路总工程师的重担,直到铁路建成竣工。他也圆满地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夙愿。
武宁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期望把他一生中所参与修建的铁路建设的壮丽场景和经历记录下来。他陆续撰写了数篇回忆文章,并计划成集出版,后因身体原因,未能完成夙愿,现得知,女儿建蓉拟完成她爸爸的遗愿,整理完成她爸爸的遗稿,我感到十分欣慰。
武宁是在新中国诞生后,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的成长与一生奋斗的经历,可以说是既平凡而又壮丽,从一个侧面也代表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他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自己。
如今,武宁已驾鹤西去,我深深地缅怀他,敬重他,愿他在天堂静静地安息吧!
( 作者:刘文熙唐院铁五五级校友、西南交大退休教师 )

槛外人202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