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蛄蚪
屈化民

蛤蟆蛄蚪,是家乡方言,读he ma gu dou。有两重意思 :一指蝌蚪,就是青蛙幼子; 二指形似蝌蚪的玉米面食,山外人叫浆水鱼鱼。本文所述,是指后者。
蛤蟆蛄蚪好做。用清早头道井水,舀入铁锅烧开,撒入回茬包谷面,放点碱面,文火慢搅,熬成糊糊。熟后舀到漏勺里,挤落到凉水盆中,冷凝捞出即食。
幼时家乡穷苦,粗粮杂粮为主,时常以此为食。隔上几天,吃烦了棒棒杂面,吃厌了菜菜水饭,就变一顿伙食,调一下胃口,漏一次蛄蚪。它本身青淡无味,配上汤汁才好入口。大瓷瓮里有酸菜浆水,现成的主汤料随用随取。我上坡拔猪草时,顺便拽回些野小蒜。再到后院子,拽些茴香叶、川芎叶、绿辣子。几样原料调成汁子,虽说没有鸡精味精,甚或少油缺辣子,但天然味道,独特鲜美。浇混主食,堪称绝配。凉调清滑降火,夏季吃着馋(chan)活。如果吃不完,下顿烧煎再吃。
有一年夏天,我咥了一老碗蛤蟆蛄蚪。吃饱了骚轻哩,到河里打浆水。凉的遇到冷的,肚子疼的哭哩。就爬在石头上暖肠子,看水里几个伙伴翻牛牛,看水边蛤蟆蛄蚪跟鱼溜,看河滩大黄犍牛撵乳牛。
另一年春季,家里青黄不接。妈引着我背着妹,去东沟熬娘家,实际上是蹭饭吃。这沟里山多地少,是个苦焦地方,家家吃的短缺,只有窖藏红薯、烟熏柿子、柿把炒面。妗子用热蛄蚪招待我们。穷亲戚相理解,几顿饭记忆深。
过去农业社,常驻工作组,一茬接一茬。组员和社员,同吃同住同下田,顿顿到群众家吃派饭。各家盼着给干部做饭,因为管一顿家常饭,收几两粮票一毛钱,饭后即付不拖欠。这对农民来说,既是一笔收入,也是一种“待遇”。地主富农家庭,没有这个资格。那家如果“戴帽”,好事就轮不到。街南头一户人家,贫农成份,娃多家贫。碎怂满脚地,穷得吃屁哩。轮到她家管饭时,实在拿不出好吃的,常做蛤蟆蛄蚪应付。有的干部年龄大,胃不好,怕酸冷,端上饭碗心犯愁。不吃吧,肚子饿,没处吃。吃着吧,怕难受,不耐实。虽然肚子不情愿,却不敢给贫下中农提意见,像是哑巴吃黄连,吃完还要乖乖掏票付钱。现在的人,嫑小看这点票和钱。粮票是种粮人弄不到的票证,吃“商品粮”的人才能领用。农民一个劳动日的价值,就一毛钱左右,生产队以粮付酬。
这种粗粮饭,毕竟不耐饥,人称“哄上坡”。吃过饭去上工,担一担粪,扛镢头锨,走到坡上就消化完了,放几个屁就肠子蔫了,尿一泡尿就肚子扁了。家有干粮的,带点柿把馍、柿窟窿充饥。没有带“干货”,照样干重活。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广播上说,“勒紧裤腰带,苦干学大寨”。革命年代,生活艰苦,精神可贵。现在说起来,后代不相信,以为胡扯哩。
西坡有个碌碡娃,媳子花花是瓜瓜(哑巴)。她怀娃挺着肚子,照样上工干家务。已到快生的日子,中午忙着做蛤蟆蛄蚪。锅与炕之间,隔着薄墙子,墙中间有个方孔,土话叫“窑窝”。他蹴在炕头吃旱烟,忽听瓜瓜乱叫唤,把头伸出窑窝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坐在灶口墩子上,裤子半脱了,开始生娃了。他一惊一急,要下炕接生。但情急之下,头被卡在墙外,越急越拔不出来。她在外边喊,他在炕上急。娃的头慢慢出来了,他的头急忙出不来……等他头退出来,娃的手已伸出来。锅里的包谷面糊糊,熬成黑焦稠浆糊,乐坏了圈里的“任务猪”。
做蛄蚪必用漏勺。这是专用工具,容易坏没处买。传统做法是,种几窝葫芦,留几个大的。等它长老变干后,锯一为二成瓢,在瓢上画些点点,在点上钻透眼眼,就做成用具一件。到了现在,更新换代,材质变成不锈钢,样子变得更漂亮。万变不离其宗,发明权归祖宗。
以上所述,都是改革开放前的事。几十年已过去,乡亲们变富裕。百姓光景看吃饭,白米捞饭油泼面。偶尔吃顿蛄蚪,是换胃口、吃稀罕。生活变好之际,这种粗粮简饭,却在城市受宠。从省城到州城,浆水鱼鱼进了小吃城,登上大雅之堂。一碗五块钱,能买几斤面。城里人不在乎贵,就图个爽。蛄蚪升值变迁,折射出民众生活改善。人们腰包鼓胀了,大鱼大肉吃腻了,肚里板油太厚了,就喜欢吃些穷饭农饭,拉膘解谗,保健血管。吃野菜杂粮,成一种时尚。食客不知道,饭店的“鱼鱼”,比不上老家的“蛄蚪”。要找最好吃的,就到腰市古镇。若想连吃带旅游,就到江山村里头。
八十年代,赴京出差。列车软卧席,旅伴郑海霞。一路上和她谝梆子乱弹琴。她问我老家在哪里?有啥好吃的?我答: 在中国唯一的乡级市,美食有蛤蟆蛄蚪、洋芋糊汤、蕃面搅团。这些土饭,香死老汉,垂涎神仙。这女子迷惑不解: 既然是乡,为啥叫市? 蛤蟆幼子,咋还能吃? 我说你是河南蛋,只知道打篮球吃烩面,不懂的事情一笸篮。她张开巨手如铁锨,一掌就把我拍翻。

1995年春天,两位名人驾临洛南。一位是陕西电视台金话筒陈爱美,一尊是西安易俗社名丑角乔慷慨。二人应邀来主持秦腔晚会,我和几人在县城饭店陪其吃饭。硬菜洛河王八、果子狸肉、商芝扣肉,饭食浆水蛄蚪、酸菜搅团、洋芋糍粑,还有红豆子稀饭……土菜粗饭摆一河滩。乔大腕吧唧吧唧大嘴,说陕南味道没法比,胜过一桌满汉全席。我笑着谝,明天路过到腰市街道,各种小吃让你咥饱。

前些年在广州,顿顿吃米饭鱼肉。有时吃怕了,挡个出租车,跑到大南路陕西会馆,要一碗蛄蚪子,一碗凉皮子,一个锅盔夹辣子,让嘴享用一阵子。遗憾的是,“浆水鱼鱼”中,缺少小蒜香; 三秦小吃中,没有豆面汤。
去年从老家坐班车去西安。车上一位老嫂子,提着一个饭盒子,盒里装着蛄蚪子,是要送给儿子吃。她开玩笑说,这饭送到中药摊,就比牛黄还值钱。儿在药材市场,开行当了老板,脖子挂链子,出入坐奔驰,啥馆子没进过,啥好的没吃过。就是喜欢妈的手艺,爱好家的味道。商州出去的娃,一辈子忘不了家。虽说药市上,扎堆是乡党。煮食农家饭,还是泉水香。
二十大开幕那天,我在广东企业上班,忽然接到发小来电。他在吐鲁番,开办家乡饭馆,卖商州大烩菜,泉村蛄蚪子,江山豆芡饭。前来吃的,多是乡党,众口赞扬。开业几天,日益兴旺。
今年清明节前,我回老家祭坟。下了西商高速,出了腰市出口,顿觉心悦气爽,醉入诗情画意,欣然填词一首:
渔家傲
车下高速往北转
泉村门楼现眼前
寺垭岭上气清鲜
北斗湾
操场校园忆少年
一条泉河两面山
几树桃花分外艳
转弯过桥到街边
根在此
老屋祖坟梦相连
回到老院子脚未站定,自家屋里人热情相迎。老嫂子白头发,忙问我吃了吗? 回到家吃啥呀? 我说天气很热,蛤蟆蛄蚪解渴。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商州腰市街人。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