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由梓潼县汉服展演馆:陈琳女士组织的汉服展演在壮元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持续近两小时,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了解汉服…
汉服是从汉至清末,在汉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二、 各朝汉服的形制特点
唐代——丰美华丽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pèi)等构成,流行穿半袖,间色裙,仕女出行往往头戴帷(wéi)帽。盛唐以来衣裙渐宽,裙腰较高。
唐代男装盛行圆领袍,领口外翻,腰系蹀躞(dié xiè)带。
五代十国——文化交融
五代女装大胆浓艳,衣裙宽大,贵族妇女极尽夸张奢华,妆容精致考究。
五代君王的衮(gǔn)衣,以龙、虎、云等纹饰突显身份地位;官服沿袭唐制,改扎头巾为戴帽子。
宋代——清丽婉约
宋代女装设计和配色趋向清新典雅,以窄瘦、修长、清奇为美。女子爱穿褙子,男子喜穿氅(chǎng)衣。
宋代皇后的祎(yī)衣,皇帝的通天冠服,是只在册封,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穿的贵重服饰。
明代——共谱华章
明代女子流行披风或比甲,搭配长衫袄或马面裙。
明代飞鱼服、麒麟服、斗牛服、蟒服为四大赐服,象征着荣宠和身份;官服则以方形补子区分不同的官员品级。
由此可见,汉服的纹饰,颜色,款式等处处都是学问,细节深处更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服中的文化:
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领衣;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衣包括九个部分:领、襟、袂、袪[qū]、袖、衿、带、系、衽。
汉服交领右衽。交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袖子为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汉服中缝,为衣身前后中心的垂线,象征中庸,正直。
汉服体系: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biàn]服、褘[huī]衣、鞠[jū]衣、袒[tǎn]衣、袴褶[kù zhě]、襌[dān]衣、褠[gōu]衣、裲裆[liǎng dāng]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在大唐《开元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
冕服:冕服产生于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复兴,处于汉朝至明朝的汉服体系的核心。周代冕服种类有大裘冕、衮[gǔn]冕、鷩[bì]冕、毳[cuì]冕、絺冕、玄冕,按照不同的场合需求加以穿用。
戎服:戎服是周礼军礼的一部分。周礼规定的戎服为韦弁服,魏晋之后改为袴褶。
女式汉服体系:天子有六等冕服,相应的周礼也规定了王后六服,此谓阴阳相合为十二的信仰。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huī]衣,揄翟[yú zhái] ,阙翟[quē zhái] ,鞠[jū]衣,展衣,褖[tuàn]衣,素沙。王后六服皆袍制,以尚妇人专一,德无所兼,袍色五行相生,且以白绢为里。
汉服五礼八纲
汉服是汉族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的传统服饰体系。
主要由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共同组成,其中的核心为“衣”“冠”。
我县是文昌发祥地,中国两弹一星科研的核心基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正一步一步的打造挖掘着传统古文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梓潼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