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事大如天
——记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郭仁水
文/侯发山
“当干部就要想事、谋事、干事;一碗水端平;老百姓的事大如天。”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座右铭。他1972年走上岗位,2008年退休。在位38年,带领全村百姓,苦干加巧干,使得他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被誉为“郑州市农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他,就是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郭仁水。
但凡有成就的人,似乎童年都是苦涩的。郭仁水也一样,他出生于1946年10月,父亲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离家出走,家里四口人,年迈的爷爷,母亲,他和哥哥。哥哥后来在开封地区机械厂工作。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小学四年级没上完便辍学回家。他当时只有十二三岁,个头小,没力气,到生产队放羊。1960年,他到巩县修配社当学徒,钉秤补锅,打造农具等。学徒期满后,他到城关公社(即站街镇)的打铁组打铁。1970年,回生产队当队长。刚开始,母亲不同意——在母亲的眼中,干部没好人,干部都是为自己捞好处,名声也不好。郭仁水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当个好干部,我要让老百姓说我好。”母亲这才同意。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他带领社员们不分寒暑,起五更搭黄昏,平整土地,种玉米、水稻等……两年下来,社员的分值在整个城关公社最高。生产队的百姓都说他好,作为先进典型到大寨参观两三次。常言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郭仁水引起了“整党建党小组”的注意,他们通过调查、走访,没有发现郭仁水一点问题,于是,好事接二连三来了,1972年5月26日这一天,郭仁水被吸收为党员,同时被任命为新沟村副支书兼民兵营长。两年后,郭仁水担任新沟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4年。
郭仁水说,老百姓的事大如天。他刚当干部那会儿,老百姓吃不饱,常常为一日三餐发愁。为解决粮食问题,1975年,他组织成立“新沟村换新天指挥部”,大搞基础设施工作,村里组织一百辆架子车,每车配一把镢头一张锨,一男一女两个人。最后挖土30万方,打通了三条村组道路,修建了四个蓄水池。在这期间,他和大家一样,每天也有几十方的挖土任务,完不成不回家。有一次,因过度劳累,他晕倒在工地,三天三夜不省人事。当他在医院醒来时,十多名乡亲等候在病房门外啜泣。有一年春节期间,他担心村干部“无事生非”,给村干部分派任务,每人往小麦地担一百担茅粪(即人粪尿),他率先完成……有付出就有回报。在他的带领下,短短三年时间,全村1650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1980年,全村粮食产量达130万公斤,位居全县第二位,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粮食有了,还得考虑大伙儿的腰包。郭仁水提出了“工业产值三百万元,农业产量三百万斤”的口号,把这个口号制作成大幅标语张贴在村里的显眼位置。还是在1976年的夏天,郭仁水和村民在挖“一号水池”时,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郭仁水让卖冰棍的把冰棍送到工地。大伙儿在吃冰棍的时候,郭仁水突发奇想:建个生产冰棍的机器是不是很赚钱?说干就干,托人打听,得知生产冰棍的机器叫冷冻机,郑州烟厂有,一开始人家不卖,最后通过关系买到一台。拉到村里后,郭仁水组织了攻关小组,先把机器拆卸,研究构造、原理。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郭仁水拉来一头猪拴在门槛上,说:“一个月时间拿出样机,这头猪你们杀吃。否则,把猪牵走。”攻关小组派人四处查询,查到冷冻机的配件是郑州第二柴油机厂生产的,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人家只给定点厂家做。郭仁水找关系,通过做工作,人家答应给做六套。配件拉到村后,一个月内还真组装成一台,且试车成功。郭仁水回忆说:“冷冻机厂建成后,生产供不应求,很是畅销,从洛阳东到郑州西的火车车皮,拉的都是俺村的冷冻机。”
冷冻机厂的生意好,还跟郭仁水培训业务员、工业销售大包干的举措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还是1977年,这种理念无疑还是新鲜、领先的。郭仁水说:“农村的孩子,没有多大的学问,不培训不中。”刚开始,每年培训40名业务员。特别是实现“工业销售大包干”(即按销售比例提成”的措施后,大大激发了业务员的积极性和潜力。业务员姜万中为了跑业务,打开市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过年不回家。他负责的是东北地区,每到一个地方,先去民政局查询当地有多少村,然后油印小广告寄发到各村,广告上留有他的地址。新沟村党支部部书记王建明说:“这一招还真有效果,找他谈合同的排着队,有的怕订不到货,事先交款,十元一张的票子,有时查钱查的手指疼。”
1981年,在创办玻璃纤维厂时,需要稀有金属铂金,国家建设厅都解决不了。在北京呆了十几天,郭仁水想到胡耀邦总书记到过巩县,有这层关系,让他帮忙不可以吗?当然,见是见不到,于是,他就起草了一封“致总书记的一封信”,国务院办公厅接待处的人以为是上访信,结果看了信后,明白不是上访告状的,办事处的负责人笑了,说:“这点小事不用惊动总书记。”说罢,直接打电话给冶金建设部。至今提起这件事,78岁的郭仁水还激动不已:“那个部长真是好人,一下子解决了2.38公斤铂金。一公斤3.6万,当时最大的面值是10元的,光背着十几万的两大袋子钱,路上也吃了不少的苦。”他还得意地说,因为是稀有金属,到上海加工零部件,坐的都是软卧(那时没有级别是不能坐的)。
1981年,在创办玻璃纤维厂时,需要稀有金属铂金,国家建设厅都解决不了。在北京呆了十几天,郭仁水想到胡耀邦总书记到过巩县,有这层关系,让他帮忙不可以吗?当然,见是见不到,于是,他就起草了一封“致总书记的一封信”,国务院办公厅接待处的人以为是上访信,结果看了信后,明白不是上访告状的,办事处的负责人笑了,说:“这点小事不用惊动总书记。”说罢,直接打电话给冶金建设部。至今提起这件事,78岁的郭仁水还激动不已:“那个部长真是好人,一下子解决了2.38公斤铂金。一公斤3.6万,当时最大的面值是10元的,光背着十几万的两大袋子钱,路上也吃了不少的苦。”他还得意地说,因为是稀有金属,到上海加工零部件,坐的都是软卧(那时没有级别是不能坐的)。因为此件事,郭仁水被当地人称“敢闯中南海的人”。他说:“我是给老百姓办事的,中南海有啥不敢去?!”
就这样,在郭仁水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建起了碳素厂、面粉厂、农机厂等十三家企业,吸纳村民800多人就近就业。截止2007年,村集体资产达9000万元,年产值达1.4亿元,纳税1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有人说,郭仁水有胆量,有谋略,是个敢想敢干的人。郭仁水说:“我心里有百姓才有了胆量。”看到村民烧煤不容易,往家里运时,肩扛人抬,有条件的用架子车拉。郭仁水就想买辆汽车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没有指标买不到车。在郭仁水面前,似乎什么都难不倒他——他派人购买配件,硬是摸索着组装了两辆东风车,给大伙儿提供拉货的便利;看到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没有学上,便自筹资金八十万元,不到两年时间,建成了设施齐备的高标准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时任河南省省长何竹康闻讯后,亲自赶到新沟给学校立碑纪念。时任巩县教育局长牛先宾开玩笑说:“新沟学校是集资建校的祖师爷。”之后,在郭仁水的倡议下,又新建设备齐全的村卫生所,让村民小病不出村。还每月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退休金。投资30万元,建村文化大院、剧院,购买放映设备,保证每月给村民放映4场电影,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一个一心为公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郭仁水也一样。他有四个孩子,他们小时候,他很少管教过,也没有时间管教,都是妻子一个人照顾。1981夏天,为保证村小学顺利竣工,秋季不耽误新生入校,距离家里只隔一条小河沟的他,连续50天吃住在工地,没有回过一次家。我采访他时,随口问他在工地上吃的啥饭。他笑笑说:“咸菜馍,不耽搁。”村里办了13家企业,安排就业人数一千多人。郭仁水的妻子也在厂里干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她进的那家工厂是效益和环境都非常一般的造纸厂,干的是打浆的工作——造纸厂最辛苦的工种。
新沟村十几家企业,在外跑销售的业务员近百名,逢年过节回来时都要去看望郭仁水。在郭仁水谈到这儿的时候,我心中一动:这些人会不会给他送礼?按照人之常情,肯定会送礼。若是送礼,他收还是没收?郭仁水似乎知道我心中所想,顺着话题往下说道:“去我家时提两瓶酒,酒也不赖,我不喝酒,酒都是他们喝了,我还得搭进去菜。”
郭仁水做事高调,为人低调。他在任期间,谢绝了不少记者的采访,他曾当选郑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巩县第九届、巩义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却从未给媒体提供过一张照片。以致于巩义好多人知道郭仁水,并不“认识”他。前几年郭仁水搬到市区后,有一次他的邻居家办事,邻居的一个亲戚知道郭仁水家就在隔壁,非要让人带着去认识认识郭仁水,她说:“郭仁水是个有本事人,我想看看他到底长得啥样……”日前,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把郭仁水评为“五铁精神”(铁担当、铁拼搏、铁服务、铁奉献、铁规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没提供个人照片,办事处做ppt时,只好从网上找到一张有他的合影照片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