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凤池(1910-1999)
石码 '烟草'舶來品始入地
文/王风池
王凤池,石码人士,曾任职于漳州石码邮电所,原龙海政协文史员。与弘一、丰子恺等人多有往来。
1948年12月23日,丰子恺应漳州石码王凤池之邀请,偕虞愚、丰一吟等赴漳州石码,参加了“石码各界欢迎丰子恺先生大会”,并发表演说和举办了画展。改革开放初期,龙海政协编印的《龙海文史资料》期刊恢复出版,年逾古稀的王凤池老先生积极参与推进和撰稿(曾任责任编辑),“烟草传入中国自始石码”,应是较早的一篇有关月港海丝的文章,这一年先生75岁。来源:龙海文史资料第六期(1984)
烟草原产地是加勒比海中的多巴哥岛。后以传之欧洲,再由欧洲逐渐传播世界各地。
中国古无烟草,其传入时间无确实的记载。据多数私家记述。都说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吴晗《灯下集·烟草》:“烟草传入中国其道有三:一是从吕宋(即今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二是从朝鲜传入我国东北。三是从南洋传入我国广东。”以上三途以福建为主要烟草传入中国后,最初名字根据欧洲人的称呼音译为:淡巴姑、担不归、淡肉果等,后来日本人始称:“烟草。”黎士宏《仁恕堂笔记》:“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石码)。”明代中叶,月港兴起,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商港,与外国商贾来往频繁,石码与月港毗邻,烟草自月港传入石码,再从石码逐渐向别处发展,到天启(1621-1627)时,就已传到广西、贵州等地。
石码是烟草最初传入中国发源地,因历史渊源,石码的烟丝业特别发达,在最繁盛时期大小不下数十家,在清末民国初以石麟烟庄的金丝烟最称名牌,外销厦门、漳州及邻近各县。其后兰汝汉(兰番薯)也开设名麟烟庄,希图影射,继而华山万山跃起,财力雄厚,经营得法,盛极一时,华山尤著。
华山烟庄,开设于光绪六年(1880),创办人:海澄曾文潜,继承人曾绍贤、曾锦江。内销:漳州、泉州、厦门及邻近各县。外销印尼的雅加达、井里汶、三宝垅、泗水、直葛、梭老等地。最高年销量达十五万斤。在其全盛时期有工人八十多人。抗战军兴,海运断绝,外销停止。
万山和记烟庄开设于民国元年(1912)创办人:平和周诵三等,继承人周炯民。内销:漳浦、晋江、崇武、深厚、下井等地及附近各县。外销:新加坡、印尼、爪哇等地区,年销量十多万斤。在其全盛时期,固定及临时工人九十多人,首创机器切烟,抗战后,外销停止。
据查石码解放时,有烟丝厂店十二家:华山、万山、金虎、通谱、瑞珍、大发、振发、祥珍、振川、广兰、瑞发、图南等,其中以华山、万山规模较大,其他十家或做门市、或销售附近地区,业务不多。

石码雅士王凤池字云甫,号静轩干,“朴茂能文,雅好笔墨“(轼丹语)本邑雅士也。1955年以角美龟山红豆遍求海内外名家作品,以文会友,重在神交。得诗赋300首,结为《红豆吟集》精抄本。应征者名家有叶圣陶、老舍、叶恭绰、沈尹默以及晚清探花商衍鎏、翰林钱崇威、陈云浩、孙智敏和许多作家、教授等。数枚红豆掀起墨海波澜。吟红豆诗画红豆画,翰墨因缘,极一时之盛事。
王凤池先生藏有国内名流书画700多帧。包括国内外画家齐白石、徐悲鸿、丰子恺、周碧初的画,沈尹默、叶圣陶、叶恭绰、爱新觉罗启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的字(书法),溥仪(宣统)溥杰、溥任、溥儒、吴湖帆、俞陛云等名家字画。其中相当大部分是精品、上乘的名家墨迹。——来源:《石码史事》政协龙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9 页13
丰子恺致王凤池信札四通 (四帧) 镜心 水墨纸本 来源: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一组王凤池书画藏品 来源:“老石码 古月港光影印象”龙海文史资料第二十五期郁达夫、陈子善、王凤池、吕叔湘等人信札45封部分 来源:新加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石码雅士王凤池对文化的守护,以及那个时期石码与外地的文化艺术的交流,让我们窥见了古镇石码的文化积淀和一段文脉传承历史,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遐想,值得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