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去并不遥远
鲁海
曾几何时,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距离老去还很遥远。可是,当安静地时候,照照镜子,看看照片中的自己,似乎蓦然回首,青丝已去,两鬓斑白,孩子们都长大了,包括我们的第三代都不小了。而且,六十岁以后的身体各个机能陆续衰退,比如听力、视力、精力、体力,还有提笔忘字,人熟面花不知道叫么等等。人们常说,光看见人家老了,看不见自己老,的确如此。
要是搁在过去,耳顺之年就是地道的老年人了。我父亲六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拄上拐棍,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样子。与过去相比,现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大为改观,衣食住行医,生存质量全面提高,身体条件也在提高,衰老的速度在大幅度减缓,可只是延缓衰老而已,距离老去也并不遥远。事实上,无论老去的时间还是速度都是惊人的,虽不至一夜青丝变华发,也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面对即将老去的严酷事实,起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心理方面的准备。离开岗位的寂寞与失落;即将老去的纠结和恐惧。与普通百姓相比,一些从岗位上退下来的朋友还得千方百计缓解不可避免的寂寞与失落。毋庸讳言,绝大多数朋友特别是身居高位的领导退下岗位,断崖式落差造成的不适让他们目瞪口呆、难以预料。尽管即将退位时做了许多自认为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冷不丁的下了还是很不适应。我认为,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倒不是对权利地位的依依不舍,而是离开集体,离开大家庭的失落。小时候是大集体、生产队,后来走进学校,再后来是部门机关,都是集体生活。而有朝一日突然离开集体生活,独立于人世间,仿佛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无助、无为、漫无边际、毫无目标、没着没落,成了一个“废人”。这些,当然需要自己主动的去适应。
兴趣方面的准备。事实上,离岗以后许多人在不同的领域成就卓著。唱歌跳舞的,运动健身的,管弦器乐的,书法绘画的,著书立说的,读书看报的,更有一些有志之士二次创业让人们刮目相看。我们可以把这些统称为“二次浪漫”。也有不少朋友围绕家庭、孩子,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一家门口一片天,这也不错,人各有志嘛。
总之是努力让自己后半生充实一些,精彩一些,潇洒一些。如果六十来岁,就把马扎挂在自行车后座上,悠哉悠哉,似乎早了点。
我认识一位高先生,今年八十七岁,眼虽花,耳不聋。杖期之年,依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作协、家谱爱好者、地名研究会、茌文化研究等等。每天坚持写作、读书、跳舞,参加各类活动……
健康方面的准备。健康是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健康的身体,一切努力无从谈起。这方面大家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过衣食住行医,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的科学讲究。但凡事不必过度,顺其自然最好。
资金方面准备。有人说:老了要有个老窝,有个老伴,有个老底。这是真心话。虽然未必这么全面拥有,自己手里留点钱还是特别有必要的时候。“手里没把米,叫鸡鸡不灵”。
死亡方面的准备。人活百岁,终有一死,就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不管活多大岁数,最后都要化作一缕青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还是“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不甘,都逃脱不了死亡的最终结果。既然是规律,无法逃脱,那就直面人生,从容向死。当然,人都愿意活着,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害怕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甚至适得其反。事实上,有不少人是吓死的,而不是病死的。我有一个亲属得了肺癌,发现的时候已经扩散。我们先后几次去省肿瘤住院化疗,去北京304医院,去蓬莱看乡医。就这样在惴惴不安中维持了三年多。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肺癌晚期患者来说,维持三年多算是个奇迹。我认为,除了各方面原因以外,老人家不识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不识字,他不知道肿瘤是怎么回事,因为不识字他不了解放化疗,也不认识那些可怕药物……当有一天,病情最后恶化了,不得不告诉他患了肺癌。仅仅两个多小时就过世了,精神支柱轰然坍塌。不是很典型的例子吗?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