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郝海燕

我的父母亲的婚姻是典型的五十年代“娃娃亲”代表,父亲大母亲三岁。打小外公和爷爷关系好,所以母亲不到三岁两家就举行了“定亲仪式”。
据说母亲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已经是当时的民教了,也就是说父亲是母亲的老师。但那会两个人的家庭出身,使父亲一直有自卑的心理。母亲是地主家的“长公主”,因为她之前的姐姐都在出生后早早就夭折了,所以大人们因为担心,出生时给她起了小名叫“狗脏”(意思就是狗看见都躲了),可见她在大人心里宝贝程度。她爷爷,也就是我的外姥爷就是地主头子,当时的地主社会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所以母亲就是“掌上明珠”。在读书期间,父亲总是会在她书包里放各种零食和袜子之类的这种“小物件”,可以说母亲是父亲眼里的“女神”。母亲那会聪明伶俐,学习好、扭秧歌排头兵,远近闻名。可惜的是她还没有读完初中的时候她的准婆婆(也就是我从未谋面的奶奶)就因病去世了,爷爷就请媒人上门提亲要求要结婚(因为当时已经举行过订婚仪式了)。

母亲就在这种情况下和父亲结了婚,婚后母亲也加入了民教的队伍,两年后我出生了,因为家里没有人带我,所以她只能放弃事业回家带我,奶奶走后,家里的情况是只有大姑大于父亲,已经成家,其余都是孩子,其中小爸刚过两岁,母亲便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据说每顿饭都要经过母亲喂他,他才会吃。等于是和母亲吃一个碗里的饭长大的。就这样父亲母亲将奶奶留下的几个孩子全部带大且成了家,当时还有我的姥爷,他也在世,我13岁的时候他去世了。我的父亲母亲一生办了13场婚白喜事,那个时候的条件,推磙撵磨都是人工,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

就这样的条件,父亲从来没有放弃生活,也没有放弃任何人,想尽千方百计赚钱养家,我记得父亲烧过砖、倒卖过土豆、绿豆、葵花籽、羊绒等。家里也在父母的勤劳下,日子越过越好,1989年家里箍了四面新砖窑,在当时的农村是很少的,1994年家里买了第一台彩电,村里第一家。1997年家里又添了第一辆机械“二代幸福摩托车”。1999年又给弟弟买了农用车,200年迎来了我的大学生活。

家里的其中两件事我现在都记忆犹新,一件是六姑和人订婚了,又后悔了,不愿意去了。可当时的彩礼已补贴家用了。对方来退婚的时候来了6、7个彪形大汉,连本带利连夜必须拿出来,可怜的父亲跑完了远近有钱的人家才将钱凑齐。第二件事情是小爸的婚事,小爸小妈是在当时村里婚礼上认识的,很快就进入的结婚程序,对方同意了,然后要请人去宁夏盐池举行提亲仪式,父亲和母亲在爷爷的要求下就去了,提亲仪式完后,双方商量10天后举行订婚仪式,经媒人协商一共需在订婚仪式上要拿两万七千多块钱,当时的情况是可能连两千七都凑不齐。一家人一起商量了,最后父亲义不容辞的担起了凑钱的责任,几天内完成了这件事情,小爸小妈顺利的举行了婚礼。

2003年年底父亲病了(当时医生判决父亲最多能在健康12年),我当时在深圳实习,连夜赶回当时父亲住院的医院。(我去深圳就是当时深圳是全国工资最高的地方,当时毕业已经不保分配了想着能为父母分担一点,当时的弟弟妹妹还有两个在上学)。正经当时过年,父亲不接受手术,他可能是害怕。过完年经过吃药父亲一天比一天好了,就怎么都不愿意再去医院了。父亲这一病,彻底将这个家带入了谷底。2004年我等来了靖边县分配的消息,2006年母亲也病了,因此我义不容辞的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将父母接近县城里,大弟弟已经在跑车帮助养家,还有两个小的在上高中。就这样一直到家里三个弟弟妹妹成家,2011年父亲又张罗开了一个相对大一点的超市,结果几年下来没有赚到钱,又进入了负债模式。

201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父亲决定继续回老家发展,我考虑他重新有了决心是过了12年被判的心坎。又激起他年轻时候能闯能干的决心,去年年底已将债务全部还清。现在父亲又新建了养猪场,盖起了新房子。
是父母这样的责任心与善良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姊妹几个努力生活。虽然我们现在都不算富裕,但都已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方向,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