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清明节俗
憨子
序言:坡刘村地在咸阳市老城区东偏北十五里,西安市老城区西北约四十里(隔渭河),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城办。属于关中地区白菜心的白菜心。根据考证,坡刘村在唐代初年建村,村内居民以刘姓为主。我们知道,由唐末农民战争开始直到满清时期,关中地区战乱频仍,尤其是清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汉民被屠十有八九,战后大量河南、山东以及安徽移民进入关中定居,但坡刘村刘姓人却是唐以后关中地区的汉族原住民,其民风民俗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汉唐遗风。
本文就是通过坡刘村这个典型解剖关中古来的清明节俗。
一.清明节演变史
“南山北山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混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这一天人们上坟祭奠祖先是绵延数千年的风景线。
清明,24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左右太阳到了“黄经15度”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是说到了清明时节,天清气爽,春和景明,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已完全改变了冬季天寒草枯的形象。所以清明时节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踏青之俗相传起源于大禹治水后,当时人们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有文字记载的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唐人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就这样描述洛阳人的倾城踏春:“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除了踏青赏春而外,清明节在我国古代还有另一层意思: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咸阳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又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又是农民开始忙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清明”节本来反映的是物候变化,何时开始成为人们祭奠亡灵的鬼节,历史已不可考。但从俗语所说“清明换寒衣”看,大约是清明之后天气不会再冷,人们要脱掉厚重的棉衣换上轻松的夹衣。古人迷信,认为死去的亡灵也需换衣,于是就到坟上烧送纸钱、纸衣。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清明就成了祭奠亡灵的盛大节日。
作为祭奠祖先亡灵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少说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在距离其家乡千里之外的京都长安做官,但每年清明节时都要“还归东海扫墓地”。可见清明祭祖意识在西汉时已经发达、强固。到了唐玄宗时,下诏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明确规定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因为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清明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白居易有诗《寒食野望吟》生动的描述了唐人扫墓活动:“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遂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对清明节现代人比较熟悉,但对寒食节现代青年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其实在古人那里,清明节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只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紧密相连,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也因为此,现代人就很少知道围绕着寒食节还有一个凄婉悲壮的传说,这就是介子推(古音读gai zi zhui)宁死不愿出仕的故事。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知识分子,在晋国发生内乱时曾随晋文公重耳长期流亡国外。史书记载,在他们君臣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腿肉给重耳吃,因为他认为重耳贤良,期望他安然回国,成为勤政爱民的国君。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去当国君.但介子推却回到家乡绵上,靠织麻卖鞋生活。重耳当上国君后派人请他领赏时,为了躲避来人他又背着母亲上了绵山,过起刈草为衣,采果为食的生活。
派去的人没有请回介子推,晋文公又亲自去请。可是,介之推已和母亲到深山躲藏,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说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为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和他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他们母子安葬在柳树下,修起一座祠堂祭祀。并下令将绵山改名叫介山以资纪念。后人在此地立县,取名介休,即今天的山西介休县。“介休”意为介子推死去的地方。因为介子推死于火,后人在晋文公放火烧山的这三天都不忍心点火做饭,只吃冷食, 这三天就被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第三天就是清明节。又因为介子推死在柳树下,所以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把柳枝插在门上,以招介子推之魂。陆游有诗:“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说的就是这个风俗。
介子推宁死不仕,保持自己的名节,为后世所敬仰,也是因为人们对介子推的敬重,寒食节也就比清明节更受到古人的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寒食三日不举火”的习俗,只剩下扫墓祭祖和踏青春游以及体育活动的风俗了。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由此清明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节日。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清明节进行“祭之以礼”的慎终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坡刘村建村于唐初,千余年子孙繁衍不息,清明节俗很有汉唐遗风。基本活动就包括体育娱乐活动与祭祖活动两大内容。
坡刘村人的祭祖活动分为家族(全村集体)祭祖和家庭祭祖两种形式。
二.家族祭祖
过去,坡刘村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在清明这一天上午集体到家族老坟扫墓拜祭。去墓地祭拜时要带上香烛纸裱,糕点水果等各种贡品、大小炮仗、美酒,还有清扫墓地的铁锨、抹布等。
清明当天所有族人在族长的带领下进入墓地,首先是铲除坟墓杂草荆棘,修补墓冢添加新土,将墓碑、牌楼、石供桌、石凳以及守墓的石人石羊石马石翁仲擦洗干净,然后全体肃立墓前,由族长将各种贡品摆放到供桌上。贡品摆好后,族长宣布跪拜开始,所有人都作揖后跪到供桌前,点燃香烛,鸣放大炮、鞭炮,族长代表大家先给祖先奠酒。三杯酒奠过,族长会庄重的宣读祭文,烧化黄裱、烧纸、冥币等。待纸钱烧化完毕,全体向祖先叩头三次,起来作揖,祭拜完成。全体族人就在祖坟用餐,吃一年一次的团圆祭祖饭。祭祖饭由族长安排厨子专门做成送到老坟,一般为凉热九个菜式。
祭文的内容也有一定程式,一是感念祖先功德,慎终追远;二是告慰祖宗当前盛世,亲族幸福;三是教育后人敦亲睦族、行孝尽忠。整个祭奠仪式庄严肃穆、进退有序,使个体与历史连接,让今人清晰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神圣义务。这不仅有“道德归厚”的教化意义,更让今人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坡刘村刘氏本为一宗,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东西两大户,两大户各有自己祖坟,所以清明节分别上老坟祭祖。东户为长,在清明前一天祭祖上坟,西户为弟,在清明节当天祭祖上坟。在上世纪合作化后两大户在一起祭祖,公社化后全村人在一起祭祖,但都祭的是刘氏老坟。
祭祖以及祭祖饭的费用都来自于老坟“茔地”的产出。“茔地”又叫“坟地”,是祖宗专门留下来的全族公用的土地,一般就在祖宗坟墓的周围。所谓“墓地”就包括坟墓和这些“茔地”在内,不过今人所说的墓地就只是坟墓了。依照刘氏族规,“茔地”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卖掉或分配,更不许任何人独占。“茔地”有专人耕种,其出产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家族,成为家族的收入,用于家族的公共支出。
与一般族人不同,如果当年家中有喜添贵子的人家,除了和一般族亲带一样的祭品外,还要多带几盘菜和副食,名曰“添丁礼”,用盘端着献给祖先,当然这最后也成了祭祖饭的一部分。
此外坡刘村刘姓祖宗留下的规矩,刘姓祭祖,外姓人尤其是坡刘村定居的外姓人只要自己愿来,一律持欢迎态度。享受与族人一样的祭祖待遇。实际上,村中凡是与刘姓家庭有亲戚关系的也都一起去刘氏祖坟祭祖。
新中国成立之后,受阶级斗争等极左思想的影响,族长不复存在,家族祭祖逐渐淡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族祭祖变成集体祭祖,由大队干部(多是党支部书记)取代族长地位。文化革命开始之后,集体祭祖也被取缔,以致彻底消亡。
三.家庭祭祖。
每年的清明节,除了规模较大的家族祭祖外,各家各户还会到自己的亲人墓地祭祖。所带除与家族祭祖相同的祭品外,还会给亲人烧化纸糊的夹衣。“四月里来是清明,脱下棉衣换单衣”。汉族人视死如生,阴间的亲人和阳间的自己一样需要换季了,这就是烧化纸糊夹衣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逝去父母的坟前,有很多人尤其是女儿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会忍不住啼哭流泪,甚至还会大哭。有些人平时的很多委屈无处诉说,往往也会在清明这天跪坐在父母墓前向父母哭诉。哭完了,诉完了,心情也就舒畅了,回家正常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文革将清明祭祖作为“四旧”坚决取缔,但人们感恩追念祖先的传统却根深蒂固,坡刘村人的家庭祭祖从未间断过。改革开放之后,家族祭祖虽然没有恢复,但家庭祭祖较之以前却更加浓厚了。
清明节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踏青和荡秋千,尤其是荡秋千更为热烈。
四.坡刘村清明节的体育活动。
1、踏青。清明节清明节,天地清明,春暖花开,正是一年最好的季节,所以,家庭祭祖往往是全家出动,在坟茔烧化纸钱之后就常常是一家人的踏青赏花。
2、荡秋千。清明时节荡秋千的活动在坡刘村最为隆重。距离清明还有几天,好事的人就开始逐家求捐,然后组织人力用高大粗壮的檩条在刘氏祠堂前搭起高及数丈的秋千。到清明这几天,年轻人会轮番上去,竞赛看谁荡得最高。同时,全村老少都会前来观看、喝彩。
除了以荡高为优的秋千外,还有一种“轮子秋”也很得年轻人欢迎。办法是将大车轴与车轱辘翻转竖起,固定得非常稳固,然后在车轱辘上面栓紧一个长长的横梁,横梁的两头各绑缚一个秋千。玩的时候,两个胆大的年轻人坐进秋千,几个小伙子推着横梁旋转起来。推梁的人越跑越快,秋千也越转越欢,推梁的人跑不动了或者转晕了可以下来,但坐秋千的人却只能任别人推着旋转,往往是大喊“停下”,“不行了”!推梁的人还是脚步不停。所以,一场轮子秋坐下来,很少有不吐得昏天黑地的。这边吐得不行,那边哄笑不止。
五.清明节祭祖的忌讳
祭祖很讲究庄严肃穆,所以有很多禁忌。
1.不穿红衣服、色彩艳丽衣服,素装体现庄重。
2.忌开玩笑、污言秽语,嘻笑怒骂,忌说负面不文明的话。
3.不可攀登或跨过坟墓及供品。
4.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
5.怀孕和生理期间女人不参加。
6族里认为有严重过错的人禁止参加,如犯有抢劫偷盗者、叛卖国家祖宗者。此外旧时还不许从事唱戏和娼妓行业的人进入祖坟。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share=15960254093&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