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们,人间有温度
文/丁旭波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2023-03-26发表于河南)
刘志敏老师导读 :(正文摘录)老人们喜欢在仲夏的夜里围坐在一起唠嗑,他们的话题永远都和子孙们脱离不了关系。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塑造的孙有元这个人物形象,也许就是他对老人们晚年生活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对于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使他们迟暮的孤独与后辈忙碌的时间达成和解?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老人并不是累赘,而是一颗颗不小心坠落人间的星星;他们更是一炬炬冬夜里的火把,因为他们,人间才有了温度。
听说抖音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效,能把年轻人变成自己老了的样子。我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尝试了一下,结果被屏幕里呈现的满脸皱襞的自己逗笑了。笑完后,又平添几分伤感。
要是人不会衰老,永远保持年轻漂亮该多好啊!再一想,这样也不行,如果年轻人都不会变老,那对已经老了的人而言太不公平,容易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童年时的我就是一个心特别细的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捕捉一些同龄人视野之外的生活情节。村里老人的生活习惯就是那些零碎的情节之一。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在我的印象里,那些村里的老人却并没有被当成“宝”,而是更像一根根行将枯萎的“草”,被人嫌弃和侮辱,尊严被践踏而无力反击。他们内心的孤独没有人主动去理解,更甭提从别人甚至子女那里获得任何安慰与鼓励。
十年前就因中风瘫痪而坐上轮椅的祖母活着的时候(她是去年年末才去世的),最近两年的双月都要进行社保认证,以此证明老人还活在世上,否则便取不了钱。我每次去给她弄,她都要艰难地张嘴三次,往往口水就不受控制地滴在她的裤子上,她又要费力地抬起颤巍巍的胳膊擦去口水。我看着她为了每个月那屈指可数的钱而不得不忍受痛苦的样子,真的很伤心。
她这一生生育四个孩子,辛辛苦苦把他们拉扯长大,自己的晚年却如此凄凉。很多时候我觉得她很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因为自从瘫痪后,每次有人来看望,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向对方哭诉自己患病的不幸,意图从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中索取一些表示自己还有存在价值的心理慰藉。渐渐地,大家都不愿意听她讲话了。
我最初以为祖母会像电视里的人物一样,会在亲情的帮助和鼓舞下一步步恢复健康,创造生命的奇迹,但是十年过去了,她并没有重新站立起来,症状反倒越来越重。我终于丧失了对童话的崇拜,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残忍的现实世界。我明白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成为如姜淑梅那样幸运的人,在七十多岁还能写出《乱时候,穷时候》《俺男人》等质朴的作品。我最敬佩祖母的,是她虽常常自诉其苦,却没有丧失活着的希望,她时刻关心着她的儿女和孙子们的生活。
很久以前,我还注意到邻居家的两个老人,他们一人拄着一根拐棍,腰背佝偻,脸上已经没有一处皮肤能够让别人相信他们曾经年轻过的事实。他们的每一天似乎都是在阳光下度过的,如果没有太阳,那天就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户外。所以当时我幼稚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老人都怕冷。即使是酷暑的夏天,他们也喜欢坐在阳光照耀下的墙角,闭目养神,仿佛和太阳已经融为一体了。晒太阳可能是晚年的他们从人世间攫取温暖的最佳方式。到后来我一度怀疑老人们死去之后都化成了阳光,会在他们的亲人感到最冷的时候飞到他们的头顶。
老人们喜欢在仲夏的夜里围坐在一起唠嗑,他们的话题永远都和子孙们脱离不了关系。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塑造的孙有元这个人物形象,也许就是他对老人们晚年生活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对于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使他们迟暮的孤独与后辈忙碌的时间达成和解?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老人并不是累赘,而是一颗颗不小心坠落人间的星星;他们更是一炬炬冬夜里的火把,因为他们,人间才有了温度。



